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法律职业化教育是当今世界各国法学教育发展的趋势,美国的法律学科教育在世界领先,他们认为,没有法学教育就没有法律职业,法学教育培养和提升了法律专业知识和法律职业素养,法律职业决定、引导法学教育的发展方向,两者是良性互动关系,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支配下,他们把判例教学作为一个基本教学手段,在传授基本理论的同时,充分注重对学生的法律实践性和应用技能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国传统法学教育太忽视法学实践,过于侧重法学理论教育。为了适应社会的快速变革与发展,我国的法学教育必须提高学生的培养能力,加快教学改革,不能片面的注重法学理论教学,而应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管齐下,这样才是法学教育长久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论成人学生法治教育的侧重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人学生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社会阅历和法律实践的特殊群体。针对其特殊性,法学教育应侧重于法律价值、程序法和案例教学法等内容。  相似文献   

4.
诊所法律教育是当今世界法学教育课程的一种新模式,该课程由课堂教学和实案指导两部分组成,融理论教学、社会实践于一体。课程中进行的、在法律职业训练中所表现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会使学生从中受益,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法律的实践能力。因此,诊所法律教育对于我国现行法学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具有开创性的影响,是中国法学教育改革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5.
张颖 《辽宁高职学报》2009,11(12):50-51
法学是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且高职教育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法律课程教学应在理论适度、够用的基础上,与案例分析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更好地培养和锻炼。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比较侧重于理论联系实际,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它注重师生间的互动,是法律课程教学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法学教育应培养治国型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人才作为建设法治社会的智力因素至关重要。反思我国目前法律人才的表现尤为欠佳,法律职业功利主义倾向严重,法律人的法律伦理、法律信仰、公平正义观念缺失,司法不公和腐败层出不穷,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法学教育的失败难辞其咎。追本溯源,应当改革目前实用主义的法学教育观,加强法律信仰和伦理教育,拓展法学学生的人文视野,整合现有法学教育资源,集约化而不是粗放经营,建设高质量的法学院品牌,走精英化而非大众化的法学教育之路,以真正培养社会满意的治国型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7.
法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法律应用人才是独立学院法学实践教育的关键。增强学生理论服务实践的能力,就要充分利用好法学教育过程中的学生活动这一实践模式。其中法律义务咨询实践模式、法学知识竞赛实践模式、法律沙龙实践模式、法律演讲实践模式、法律电影鉴赏模式、法律知识讲座和报告模式、学生法律网站建设模式,都是大有裨益的社会实践模式,可以促进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促进法学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调整法学本科教育理念切入,认为当前我国法学本科教育既不能固守以往思路侧重专业理论教育,也不能过早定位于职业教育,而应定位于有专业背景的法律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选择须紧密围绕法律素质教育这一教育理念,从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出发,进行法学本科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9.
田鹏辉  曲扉扉 《丹东师专学报》2010,(1):154-156,F0003
诊所式法律教育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大学法学院教育课程,是一种实践性质的法律教育课程。这种模式通过设立法律诊所,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法学教师作为指导,由学生去代理或者以其它方式接触各类案件,接触真实的案件当事人,在法学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为当事人处理案件,解答法律咨询。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法律知识,锻炼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进而缩小理论培养与实践技能的差距。目前,在我国实施本土诊所式法学教育,存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机构等方面的障碍。应结合国情,转变法学教育理念,合理筹化教育经费,并将诊所教育纳入系统法学教学计划。  相似文献   

10.
法学职业教育模式是一种以人为本,侧重于职业技能教育,培养适用于社会的技能型法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模式。在我国,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我们在大力提升传统法学教育模式质量的同时,在未来教育发展的探索中,建立有效的法学职业教育的模式也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法律素养是高职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但是研究表明,高职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总体不高、法律知识水平一般、法律信仰较低、法律行为践行较差,这是由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投入不足、传统历史文化禁锢、社会环境不良影响以及大学生自身因素共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大学生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现代法制社会也要求大学生要有过硬的法律素质,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在众多的途径中,法律基础课教学在提高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培养法律素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李峰 《太原大学学报》2008,9(3):134-135
我国现行的法学教育注重向学生传授必要的法学原理和基于现行规范的法律知识,忽视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因而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批评和责难。要提高法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当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地位,推行先进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给法学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传统的"灌输性"教学方法受到严重挑战,案例分析法在我国法学教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法学教学中案例分析法的应用,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平台,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导。本文章阐述了传统法学教学方法的不足,并分析了案例分析法在法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应用方法及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未来的主人,在法治社会,具有基本的法律素养,是他们立足于社会的基本要件。然而,高校的法制教育课并未让大学生们真正懂法,传统的法制教育模式走到了非改不可的尽头。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已不容忽视。本文将对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合理性改革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日本法学教育改革是司法制度改革的重要一环,目的在于通过新设美国式法学院培养法律职业人,向司法界输送专业人才,确保司法制度改革的实现,同时为保障教学质量计划的实施,建立了第三者评估制度。但是,既有的日本式法学院的存续使日本还存在以培养法律素养和知识为目的的法学教育。这两种法学教育的并存反映了社会的不同需求,也构成了日本法学教育的基本特色。  相似文献   

17.
很长一段时间来,我国法学界不承认在我国法律规范体系中有公法和私法的划分,过多强调民事关系的国家意志性,忽视对公司和法人意志的尊重。近年来,随着我国法制的不断健全完善,我们不得不修正原有的观点,承认公法与私法的。本主要从民法的平等、自愿、公平等基本原则的角度来讨论公法与私法的划分。  相似文献   

18.
法律与道德的相辅相成性决定了法律基础课发挥道德教育功能的必然性。法律基础课的教师,不能仅停留在对法律知识的传授上.而应将法与德相容并进的思想有机贯穿于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9.
加强基础教育中的法治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采取如下行之有效的策略来实施法治教育:扎根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创设愉快的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搭建心灵沟通的平台,让学生在对话中探究;拓展课程资源,让学生在榜样示范中提升。  相似文献   

20.
职业能力是法律硕士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由于过度强调职业能力中的技能要素,在法律硕士教育实践中,出现了将职业能力简单地等同于实务技能,将职业能力与理论学习相对立,将职业能力等同于高度成熟的职业能力的错误倾向。培养目标的误读对法律硕士教育产生了多方面的危害。基于CBE理论的分析框架,法律职业能力可以解析为法律态度、法律知识、法律技能和法律经验等四个维度的能力要素。法学院的客观条件与法律硕士四种职业能力要素的匹配度,呈现出依次递减的规律性,法学院应当将培养重点放在与其现实条件匹配度较高的能力要素上。应当从适度降低人才培养目标,精简归并法律技能型课程,采取与课程性质相适应的多元化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优化法律硕士教育,提升教育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