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李大钊始终秉持科学、民主、自由、人权、法治、个性等现代启蒙理念,努力为新文学的发展营造社会环境及思想舆论,积极推动新文学价值的确立,加强对西方文学的传播,参与新文学的创作和理论探讨等实践,为推动新文学与新文化运动的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通常来说,文学史的叙述在撰写者所处的社会语境与撰写者本身所具有的主体性观念的双重影响下形成了具有个性化特征的话语范式。主体性话语权作为撰写者意识或潜意识层的写作倾向,对一部新文学史建构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影响,这就导致被建构的文学史会在一定程度上放大或模糊其当下历史的真实情势,按照自身的价值取向撰写出具有"侧重还原"笔锋的历史片段,产生与真实历史具有相当程度的差异化阅读效果。本文以朱自清《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为例,从其作为文学家、文学史家、文学批评家三个身份的思维特征和审美取向等方向出发,初步探究其主体性话语权与撰写《纲要》之间所产生多样式联系。  相似文献   

3.
现代通俗文学作家阵容庞杂,不乏渣滓,但依然有许多优秀的通俗文学作品。通俗文学满足了市民阶层的文学需求,与新文学互补共存。面对新文学家的抨击,现代通俗作家既有辩解,也有自我批评,为通俗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在新文学家的批评声中主动向新文学学习,以谋求改良。许多作品中的爱国思想和平民意识昭示了通俗作家人生的闪光之处。通俗作家不都是封建遗老遗少,也有许多受西方思想影响乃至革命志士。通俗作家对自身积极有价值的作品,作过建设性的评论,反对因人废文。在通俗性的倡导方面,通俗作家比新文学家有明显的进步。当然,也有一些通俗作家对新文学存门户之见,颇多偏激之词,还有一些言行不一,不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4.
陈帅 《文教资料》2013,(20):37-39
1930年代是山东大学整个校史发展中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许多知名学者作家来到山大任教.使得当时山大的文科教育在国内成为佼佼者。作为山东大学第一任校长,杨振声功不可没,他为刚刚出生的国立青岛大学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和教学模式。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他,学贯中西,能够以比较的眼光和世界的视野看待中国文学及文化的发展,掌舵山大正好给予了他施展自己构想的机会。总之,杨振声在山东大学期间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力图实现中文系和外文系的融合,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的沟通与交流,使得更多的学子以新文学的眼光看待世界和社会,且不管最终结局如何.他的这一信念和实践本身象征着山东大学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辉煌,也为山大日后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5.
文章针对当前军队士官院校普遍存在教员工作价值评估量侧重于所工作的量化、硬指标等现象,探讨以学员角度为出发点,引入教员教学过程中软实力概念,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员价值体现评价问题进行了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6.
文学副刊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新文学发展有深远而密切的关系,是中国新文学发表作品、培养作家的重要园地。对一个时代文学风气的塑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7.
版本是新文学研究的基础。由于出版机制、意识形态、语言规范以及作家文学观念变化等因素影响,新文学的很多作品经过修改、增删而产生众多版本。不同的版本即为不同的文本,这种版本的变迁必然会影响新文学的研究。因此,新文学研究面临一个版本选择的问题,即善本问题。新文学作品的善本必须最真实地反映作家的思想意识和艺术成就,初版本或初刊本完全符合作为善本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渐进的进化史观可视为进化论思想与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之间的桥梁。当进化论思想介入晚清文学改良运动时,它一方面动摇了传统文学复古的价值根基,另一方面,又通过教育救国思潮,对文学的观念、语言、格局,乃至文学的学科体制等产生了多米诺骨牌似的连锁影响,所有这些,都为中国新文学的发生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张资平是一位人生的失败者,但其文学价值并非鲁迅给出的“△小说学”所能概括.张资平至少在新文学社团流派发展、开创现代白话长篇小说文体、开拓市民文化空间、建构灵肉一致的新道德等方面具有重要文学史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中国新文学看成是新文化的生命之流,并运用“视界融合”的阐释学观点,从本体特征、阐释形态与当下语境对新文学的生命系统进行了动态考察。论文认为,由于生命观具有本源性、容涵性、开放性和超越性的特点,因而便于克服中国新文学研究中长期存在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形成多元共生、交融开放的视野。文章对新世纪到来前后几年间新文学研究的多种观点和建构进行了辨析,并提出了自己对新文学作为生命系统的建构和看法。  相似文献   

11.
梁实秋的文学批评作为新文学理论建设的组成部分,由他引起的文学论争不仅仅是文学观念的讨论,而且关系到新文学意义和秩序的重建,它既校正了“五四”文学的流弊,对新文学的发展和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制衡和互补作用,叉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学革命的意义和文学的现实力量,使文学批评脱离主体感受而走向学理化。梁实秋所倡导的文学理性、文学道德和人性论虽被文学史误读成了另一种意识形态,但他对新文学的反思和重新定义却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师范大学已走过120年历史,中文学科始终伴随着北师大的征程。中国现代文学是奠定北师大学术影响的一个重镇。梁启超、马裕藻、黎锦熙等近代学人,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一众新文学先驱共同奠定了北师大深沉厚重、镕古铸今的人文传统。改革开放之初,李何林再创北师大现代文学学科的新局面,王富仁等对“李何林鲁迅研究”的继承与发展,铸就了新时期北师大现代文学研究的又一个高峰。百多年来,北师大的中国现代文学已经成为传统悠久、极富特色、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重要影响的学科,形成了以文学史研究为中心,多文体研究并行,注重作家作品研究与史料建设,强调文学研究的当下价值等多重特点。北师大现代文学的学术传统,既有得天独厚的文学资源与思想资源,同时蕴含着先贤名师沉稳内敛、开拓进取的师大精神,彰显着中文学科的人文情怀,见证着北师大百年的荣光和艰辛,承载着中华民族百年的思想演进和时代风尚。  相似文献   

13.
我国文学翻译历史悠久,翻译文学在我国民族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国新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给我国文学输入了新思想、新观念;展现了文学新天地,引进了新文风和创作手法;丰富了汉语文学语言;促进了汉语变革。  相似文献   

14.
贾大山的小说经历了从"文学工具论"下的民间伦理书写到五四启蒙伦理与民间伦理结合形成的启蒙叙事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不同时期的审美特点。在贾大山的文学世界中,"民间伦理"作为一种价值融入到新文学传统的启蒙叙事,成为它的补充。贾大山虽然摆脱了国家抒情体制下写政治、写政策的主旋律文学成规,但依然坚守着五四新文学的"主旋律",他是孙犁开创的河北文学启蒙叙事流脉中的重要作家,以自己的文学实践参与了新国民精神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华文文学学科命名争论的焦点,始终未曾脱离学科自身的定位问题,并指涉海内外华人文化心理归属的多种纠葛。由英文词Sinophone literature翻译而来的“华语语系文学”一名不仅在语言学概念上难以成立,更有意回避并模糊了汉语的“同一性”和“普遍性”,其文化心理逻辑值得警惕。“汉语新文学”的提出,意在以理论建构的方式,对“华语语系文学”作出了迄今为止最有力的反驳和“抗争”,同时又强调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新文学”传统的文化历史意义和价值表述。尽管“汉语新文学”这一概念开辟了海内外汉语批评界走向理论对话的新途径,但仍难以取代“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学科名称,标举“世界性”特征的“世界华文文学”与稍嫌冗长的“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之名称也将长期并存。纷繁复杂的学科命名背后,孕育着学术创新和学界“百花齐放”的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6.
《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在我国新文学史上具有首创而又独特的意义,胡适在该书中叙述了1872年到1922年古文文学发展到新文学的历史,并从古文的衰微和白话文的勃兴两条线条中发现文学的历史进化的必然性,为新文学的发生找出历史的根据。另外,该书还体现出胡适"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的运用,这为我国文学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颖实用的研究方法。在本书新文学的评述中我们还可以看出类似于欧洲的中国文艺复兴观,它内含的独特意义也为新文学提供了很好的正名。  相似文献   

17.
30年代出现的普罗文学,在革命意识形态的规约下,形成了自身特殊的政治美学观念,构成了对旧文学和“五四”新文学的颠覆。在阶级中心论的基础上,普罗文学强调文学的政治功利性,实现了意识形态的审美化,在话语、题材、形象等方面表现出不同以往的新面目,从而成为左翼文学美学规范建立的基石。  相似文献   

18.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五四”新文学时期从西方传入中国文坛的重要的文学潮流之一。但从西方浪漫主义思潮在中国本土的生长环境及其发展情况来看,本土化后的现代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形成了自我独有的特征。通过对浪漫主义思潮的代表者创造社的分析可以发现,“五四”时期现实环境因素和文学家们的存在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以及人格等,共同酝酿的现代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独有特质是审美政治化﹑现实化。  相似文献   

19.
汉语言和汉语言文学这两个专业,从文字名称来看只差两个字,有人会简单地认为二者不会有太大差异,若是这样理解就断章取义了。这两个专业研究的内容有相同之处,但各自的特色也很鲜明:前者是一门语言学科,重点侧重在语言教学和语言文字研究方面,如方言、语音的变化;后者则是一门文学学科,重点侧重在文字应用和实际应用中的文章写作方面,即文本分析鉴赏和评论。  相似文献   

20.
赵长明 《继续教育》2006,20(6):40-41
军队院校是人才培养主渠道,而军事人才素质提升的希望在于教员,优秀的教员能够不断培养和造就出宏大的高素质军事人才队伍。当今,传统的教育和学科内容受到大量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冲击,现代化方法、教学手段对教员的全面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员要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对军事人才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要努力造就高素质教员队伍,提高教员队伍的学历层次,丰富教员的任职经历,注重教员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广大教员主动接受新思想、吸纳新知识,在实践中大胆创新。本刊选登了两篇关于院校教员队伍建设的文章,从宏观、微观等不同角度对教员队伍的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