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经常见到一些热情青年写作的书评原稿,有时不免有些看法,几次触发我想谈谈对于书评写作的一些意见。不过,确实也感到犹豫。记得鲁迅对文章作法一类有过评论。我确实也不认为写作指导一类的文章对读者会有多大用处。要学会写出好文章而去读文章作法,确是不可能的。古往今来的作家,有谁是学了文章作法这类作品才写出好作品的?!我想,谈论书评写作的文章对于写作书评,恐怕也是同样的道理。然而鼓起我勇气想写的原因,是感到我们很需要大力提倡开展书评工作。如果把自己的一点认识写出来,即使肤浅,而能对推动书评工作有点用处,那就大为满足了。是为前记。  相似文献   

2.
近两年,不断有人对某些文章和机关文件的冗长提出批评,可是改进的效果并不理想。笔者常常阅读这类文章、文件,疲惫之余,每每陷入沉思。“也许是我的精、气、神都不足吧,不但自己写不出长的东西,我读一本刊物时,也总是先挑短的看,不论是小说、散文或其它文章。”(载《人民日报》冰心文)有人作过调查,就一般文章而言,写得越长,读者越少。花一二分钟读完的,读者最多;花三五分钟读完的,读者次之;花十分钟读完的,读者就大为减少,大都难以耐着性子读下去,只能“看看标题”了!然而,许多作者看别人写的东西总嫌太长,埋怨不止…  相似文献   

3.
我经常听到人们说,某人会写,笔上功夫好。我不会写,但在工作中也喜欢结合业务写一写,有时向报刊投稿,失败的多,成功少。在失败与成功之间,我感到笔上功夫不可少,更多的功夫还取决于更多的其它方面。一方面,取决于对业务的熟悉程度。我工作在一小小的县级支行,也没有读过多少书。要在全国发行的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不仅是我不敢想,而且事实上,在我们这些贫困落后的县级支行也是极少的。我这个人有时胆子大,在向其他刊物投稿的同时,也敢向一些著名刊物上投稿。2001年,我向《农村金融研究》投了一篇《改小额信贷审批制为责任制》的研讨文章,有…  相似文献   

4.
我是一家新闻业务刊物的负责人,我们刊物上发表的文章经常被其它刊物转载。山东某报所属刊物今年第6期就转载了我们刊物上的3篇文章,都没有注明转载的出处。请问这种做法对吗?  相似文献   

5.
我近期读到一本刊物,其中一文讲到写农村报道应少用方言,以免读者难解其意;而我以前从有关书中看到写农村报道可多用方言,在引用采访对象的话时尽量用原话,不要加工。这两种说法究竟哪个对?  相似文献   

6.
编读往来     
本刊经常收到热心的读者和作者来信.对刊物工作提出意见、建议,或谈论对刊物的观感,今后本刊将陆续摘发有关来信.以期沟通联系,在广大读者、作者的监督和帮助下,不断改进刊物的工作。 学林出版社社长雷群明来信:《出版参考》篇幅短小而容量大,看起来不吃力,我很喜欢,它是我获得信  相似文献   

7.
我是《新闻战线》一名普通青年读者。去年11月17日我想继续办理《新闻战线》直接邮购手续,结果又一次得到了满足。记得前年冬,我在一份地方报上看到,人民日报社主办一份在全国发行的《新闻战线》月刊。当时我正参加西北新闻刊院学习,特别想订上这份刊物,可到邮局没订上(读者在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本刊。——编者注)。由于求知心切,我便给人民日报总编室写了封信,他们通知我将款汇到报社发行处期刊科,结果我订到了。我很珍爱这份刊物,其中许多文章和栏目,如《采访札记》《读者论坛》《地市  相似文献   

8.
致读者     
本刊读者调查活动中,曾收到一位读者的来信,他说:“《中国记者》和读者交流的机会不多,交流也仅限于刊登一些鼓吹刊物效果的文字,对敢批逆鳞者,《中国记者》能否耐得住心情?”读到此信,本刊总编辑即刻旁注:“欢迎批评!”这是真心话。我  相似文献   

9.
职业需要和兴趣使然,《新闻记者》是我案 头常备的杂志之一。 从旁观者的角度看,深感在目前报刊如林的格局中,要办出一本有自己独到品位、风格的刊物,特别是有一定专业范围和读者对象的刊物,确也不易。可喜《新闻记者》从去年四月改版以来,在原有基础上又有很大拓展。 记得改版之前,《新闻记者》曾发有“致读者”书,有几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由记者在杂志上唱主角”、“写记者,记者写,雅俗共赏”,这就有别于学院式的纯理论性刊物(这类刊物当然也很需要,这是分工所致,在此毫无贬衰之意)。我赞同这个定位,希望《新闻…  相似文献   

10.
时下,在现实生活中,要在报台上公开批评某单位、某人,往往会惹来不少麻烦。而贵刊在1993年第4期40页,全文刊出读者舒义顺对贵刊提出批评的《引文错误及其它》一文。而且还加了编者按,表示接受批评。这种公开“亮相”的作法令人钦佩。在许多刊物、报纸上,经常可以看到更正、向读者致歉之类的文字,其中不少是读者来信指出的。贵刊出现引文、别字、词句之误,编辑完全可以像其它刊物一样发个更正即可,而编辑部的同志却如此细心,把读者的批评全文刊出,公开在自己的刊物上“亮相”,实属难能可贵。近年来,一些报刊、杂志经常在文章里有误,不是掉字,就是别字,而一般喜欢提出批评指正的读者,大  相似文献   

11.
期刊主体意识是一个能代表刊物面向社会的自主的能动的精神体系。一个刊物从创刊以来对社会出版发行,拥有一定数量的读者;通过每期发表的文章,已经作用于读者的心灵,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使人们对这一个刊物产生一定的印象,因而就认定它,自觉地去订阅它,亲近它。这并不是因为这个刊物的哪一篇文章打动了这一大批读者的心,也不是因为某一期的内容特别对读者的口味而使他们产生好感。而是整个刊物通过一期接一期所发文章传递的精  相似文献   

12.
我刊主要读者为部队的基层医务工作者。由于设备和条件的限制,我刊读者对一般医学刊物中的大多数文章只能作为知识性的了解,而更感兴趣的却是经验介绍、技术革新等小栏目。因此,我们在小栏目的编排上,特别注意这部分读者的需求。1 实用性 我们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部队常见病、多发病的病例报告及处置方法一类的文章。如我刊在1990年  相似文献   

13.
书人书事     
鄢烈山的时事评论马莉来电话,说鄢烈山在《南方周末》的专栏文章纵横谈要结集成书,让我写一点想法。其实,鄢烈山这些文章的价值,用不着我去评说,千千万万普通的读者已经给他投了赞成票。如果中国的新闻评论能设一个类似《大众电影》百花奖那样的奖项,这个奖杯得主非他莫属。实际上,《南方周末》中缝里经常刊登的  相似文献   

14.
去年八月间,上海出版局召开了所属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刊物负责人会议,讨论交流一九八一年办刊设想和改进措施。在日益众多刊物的友好竞争中,如何使自己的刊物办得更好,更受读者欢迎,是所有刊物编辑部经常思考和探索的一个问题。《青年一代》和《科学画报》编辑部负责人在会上谈了他们一九八一年在这方面的打算。这两个发行量已达一百万份左右的刊物,是在面临全国有二十三家同类青年刊物和三十七家同类科普刊物的竞争情况  相似文献   

15.
现在省、市多半有理论刊物,有的地委也出了理论刊物,报纸的理论宣传怎么个搞法,很需要研究。看来,多搞些谈当前工作问题和思想问题的文章,是个办法。这种文章可长可短,同理论性很强的文章比较起来,还算是好写的。如果报纸在这方面作得好,报纸的理论宣传任务也可以说是基本上完成了。这方面的题目很多。党的六中全会决议还有待深入宣传。集中领导和群众运动,破除迷信和规章制度,群众路线,工作作风,如何对待任务.如何对待群众,生产和生活如何兼顾,劳逸如何结合,年年大跃进是什么意思,怎样组织这种跃进?等等,都是可写的题目。这类文章应当经常有,最好天天有,这才能同读者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接不上气,读者就摸不着头脑了。这是思想性的文章。除了这种文章,还可以对当前工作中的一些问题,作些系统的调查,整理成篇。这方面的题目也很多。单单说人民公社对妇女的影  相似文献   

16.
如何办好刊物而不陷入误区,这是办刊者经常要思考的问题。因此本刊发表此类文章,以互相启发、交流。对问题的不同认识,很正常。我们力求通过讨论、争鸣而取得共识,并利于同仁把刊物办得更好。即使认识一时难以一致,也可在思想的“撞击”中迸出火花!  相似文献   

17.
我当过一个短时期的記者,搞創作后也写过几篇算是报告文学的东西,但是沒有什么經驗。我只談談有关写工人的問題,这些意見对記者工作也許有点用处。我在报上讀到不少写工人的通訊、特写、典型报道,有的确是写得很好,但是有些作品我总感到其中  相似文献   

18.
一线记者写稿件时可能会经常遇到这样一种情况,许多正在召开的会议如果按常规来写,很难吸引读者的眼球,发表的内容也未必是读者想要知道的内容。而一些见报的动态消息也让读者感到意犹未尽。其实记者在写稿时完全可以创造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美文效果。记者在写稿件时应多思考、换角度、深挖掘、勤反思。写出吸引读者的靓文章。  相似文献   

19.
李幽幽 《军事记者》2006,(11):35-36
如何让典型走近读者,为读者接受,一直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难题。去年初,空军报社为了活跃典型报道工作,丰富版面内容,决定为我开设专栏——《幽幽之约——倾听你的故事》。在报纸上为编辑开设个人专栏,这在《空军报》历史上是头一次,我的压力很大。专栏文章不同于以往的报道样式,怎么写?写什么?我心里没有底。社领导知道我的顾虑后说,专栏文章的思路应该从写事的思路转变为写人的思路,用亲身体验的方式,以一名女记者独有的视角,走近部队,了解变革中军队的人和事,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向读者展示当代军人丰富而敏感的内心世界,这样文章不仅有写…  相似文献   

20.
经常注意倾听读者的意见,认真研究读者,并据此改进编辑工作,这对于办好一个期刊是十分必要的。《文史知识》是一种介绍中国历史知识、中国古典文学知识的知识性、普及性刊物。它以高中以上的文化水平的读者为对象。今年5月,我们对刊物的读者作了一次调查,从3,000份读者意见表中选出了1,000份进行综合分析,使我们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增加了办好刊物的信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