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在一些观摩课、公开课、研究课中,许多教师不能正确把握新课标的要求,想方设法出奇招,讲究表面形式,把语课上成了“课堂秀”。笔总结语教师“作秀”的现象,大致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2.
我看公开课     
李海琼 《广西教育》2007,(10A):26-26
公开课,作为一种常规的教研活动,对于教师交流教学经验,推广优秀教学方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水平,应该是非常有益的。但现实的许多公开课,却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于不顾,片面追求华而不实的热闹气氛和所谓新颖的教学形式,实际上演变成了精致的“完美课”、作秀的“表演课”和泛化的“媒体课”。  相似文献   

3.
公开课为教师之间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推广教学经验提供了一个平台。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当前的一些公开课。执教者为了赢得评价者(评委和听课教师)的肯定,往往把教学设计的重点由“关注学生的感受”转移到“关注听者的感受”,忽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公开课渐渐演变成教师的表演课和作秀课,使其失去常态化和真实性。另一方面,公开课过分追求完美,以至于耗时费力,精雕细琢。[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公开课是对授课教师和受课学生以外的人开放的适应学生的课。适应学生不仅是公开课而且是所有课的最基本的特征。公开课是定位在“课”上而不是“公开”上,“课”的存在价值就是“适应学生,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公开课是为了充分挖掘其作为“课”的存在价值,而不是追求其作为“公开”的存在价值。无论是授课教师上公开课还是受课学生以外的人听、评公开课,都应追求公开课作为“课”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5.
公开课本来是为促进课程的有效实践,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而对教学规律、教学方法进行实验研究的课型演示活动,正如自然科学研究必然进行实验一样,属于教育科研的范畴。可近来,人们往往对公开课活动冠以“秀”字,称之为“做秀”,对那些善于经营公开课并因之而声名鹊起的人,谓之“公开课秀”,这就不能不考虑到当前的公开课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已偏离本真而趋之变味了。  相似文献   

6.
时下,一提到公开课,便千夫所指,“演戏”、“作秀”诸如此类的词汇竟成了公开课的代名词。尽管如此,从全国到地方,每个层次的竞赛课、观摩课、研究课依然如火如荼。只要哪个地方有公开教学,教师们就会不远千里,趋之若鹜,争先恐后地报名参与。笔作为一名从公开课中成长起来的青年教师,很想替公开课说几句公道话。  相似文献   

7.
前一段时间,中国教育报开展了“公开课可不可以打磨”的讨论,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之前,经常有老师对此进行探讨。公开课打磨到作秀的程度的问题已成为学校教学中一个让人欲罢不能的行为,心照不宣的话题。公开课要不要打磨?要打磨!因为不管是什么形式的公开课,只要是“公开”,理所当然地要打磨得好些,亮些,让“公开”的东西更美些,让公开课最大程度地展示自己的教学特色,起到交流教学技巧,传播教学理念的目的。但凡事必有个度,现在的问题是许多公开课打磨过分了,成为作秀课,使公开课失  相似文献   

8.
公开课是对授课教师和受课学生以外的人开放的适应学生的课,公开和适应学生是公开课的两个基本特征。我们需要公开课,归根到底是为了充分挖掘其作为“课”的存在价值的需要,而不是片面追求其作为“公开”的存在价值的需要。无论是授课教师上公开课还是受课学生以外的人听、评公开课,都应追求公开课作为“课”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9.
现在的语文公开课“作秀”的痕迹越来越明显了,“包装”得也越来越精美了。对此,我却愈来愈有些担忧。有时为了讲好一节公开课。教师无法安心正常的教学工作,几天、十几天甚至几十天地准备,还要有专家指导、教师协助、学生预习等。简直成了集体“成果”,成了精彩的作秀“表演”。  相似文献   

10.
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在一些观摩课、公开课、研究课中,许多教师不能正确把握新课标的要求,想方设法出奇招,讲究表面形式,把语文课上成了“课堂秀”。笔者总结语文教师“作秀”的现象,大致有以下几种。 引入转弯抹角,学生晕头转向。教师在讲授新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从不同角度搜集与新课相关的资料,但内容过于复杂、繁琐,待学生接触新课时,已是精疲力竭,晕头转向。  相似文献   

11.
课改以来,很多教师都喜欢上公开课,并努力在公开课教学中展现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思想……但我发现,个别教师为了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在公开课教学中作秀,导致教学效果下降,公开课实效性不容乐观。那么,怎样上公开课才能既秀外又慧中呢?我通过近几年自己  相似文献   

12.
近来《中学历史教学》杂志上连续刊登了几篇有关对公开课中教师“作秀”问题讨论的文章,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为此,笔者也想就教师成长的问题来谈一谈对公开课中教师“作秀”问题的看法,籍此来和广大的历史教师作一个交流,目的是要进一步地去促进年轻教师的成长和推动历史课程改革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应该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而不是要去适应他本身以外的东西。”目前,我们许多教师的教育教学特别是公开课教学适应的不是学生,而是为适应学生本人以外的东西。我们许多教师在公开课上玩花样、作秀、做假,使原本适应学生的公开课教学成了“目中无人”的教学,学生在公开课上不再是具体的有个性的人、有生命的个体,  相似文献   

14.
面对新课程的改革,数学教材中纯理论的少了,探究性活动多了,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方式发生了改变,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主动性、创造性、探究性学习列入评价之中,而且占有相当大的权重.为此,不少教师出现了“课堂作秀”,在各级各类的研讨课、公开课、示范课、竞赛课中均有所表现.常见的有:  相似文献   

15.
课改以来,很多教师都喜欢上公开课,并努力在公开课教学中展现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思想……但我发现,个别教师为了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在公开课教学中作“秀”,导致教学效果下降,公开课实效性不容乐观。那么,怎样上公开课才能既“秀外”又“慧中”呢?我通过近几年自己上公开课的经历和听课的感受,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尝试。  相似文献   

16.
当前,把公开课上成作秀课是相当普遍的现象。作秀课是某些教师对新课程断章取义的理解,使课堂教学成为架子很美、内在空虚的绣花枕头。作秀课追求虚情假意的表演,危害诚信的道德要求,压制学生的真情实感,毒害学生的心灵,造成人们对新课改的怀疑甚至反感,严重干扰了课改的顺利推进。那么,应该怎样有效避免课堂作秀?  相似文献   

17.
随着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步伐的 加快,对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探索也逐 渐深入。全国各地的公开课交流活动日 益频繁,其中既有名师执教的优秀示范 课,也有中青年教师执教的公开课、观摩 课、优质课。大部分公开课从教学理念、 教学设计到教学方法都令人耳目一新, 能使人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但也有不 少公开课存在模式化倾向,仿佛在“做 秀”给人看。从这些带有流行色彩的公开 课教学模式中可以看出小学语文教学的 一些顽症。试划分之,大致如下: 一、自我陶醉式。此种类型的公开课 上,常能见到执教老师“旁若无人”地抒 情表意,视学…  相似文献   

18.
公开课本来是为促进课程的有效实践,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而对教学规律、教学方法进行实验研究的课型演示活动,正如自然科学研究必然进行实验一样,属于教育科研的范畴。可近来,人们往往对公开课活动冠以“秀”字,称之为“做秀”,对那些善于经营公开课并因之而声名鹊起的人,谓之“公开课秀”,这就不能不考虑到当前的公开课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已偏离本真而趋之变味了。“做秀”一词,本是港台方言,如果找个近义的说法,大概就是“故意做出样子来给人看”,“故意显摆”,或叫“摆谱”,戏剧用语为“做××状”,本来是以学生受益,师生共同提高为宗旨…  相似文献   

19.
“公开课”,顾名思义,应是公开展示的真实课堂,不是“表演课”。通过对“公开课”的观察、分析,结合教学实践,以及对教学工作的感悟和反思,探讨要上好一节“公开课”,在教学方法上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姜毅 《华章》2006,(11)
陶行之先生有句至理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是教学的根基,是教学的真谛,是教学的生命。然而时下一些语文课堂中却充斥着各种“作秀”现象,如“情境秀”、“合作秀”、“媒体秀”等,已成为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种通病。各种“课堂作秀”的出现,原因无非有二:一是教师的功利思想在作祟;二是教师的理念出现了偏差。但不管哪种原因,“课堂作秀”都会对教学产生直接的不可逆转的危害,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巨大的无法弥补的伤害。对于前一种原因,背后折射的是教师人格的缺失,是一种“自觉型”的“作秀”,应该属于教师职业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