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8 毫秒
1.
一个家族所在的地域文化是家族赖以成长的环境,以曹操为首的曹氏家族无疑与家乡谯沛之地的地域文化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谯沛之地有着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其悠久的军事政治传统、道家文化、酒文化与药文化对曹氏家族在政治统治、思想学术、家族门风、文学创作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谯沛集团是以曹操为中心以春亲属为其干以血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组成的武人集团。他们多为忠勇敢死之士,在政治、军事生涯之初与曹操事业联系在了一起,成为曹氏的股肱心臂,与曹操的另一重要政治集团川谋士群体相经,鸨论是入仕方式,文化素养,还是政治动机、价值观念、谯武人集团都表现了明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河、淮之间的中原东部地区是道家故地,道家思想在此地根基深厚。东汉后期,随着政治形势的恶化,士人风气发生了弃儒向道的转向。依靠谯、沛和汝、颍之地方家族与政治利益集团,曹操统一了中原,并受此地道家文化传统影响,"离经叛道",崇尚文学,促成了"文学的自觉"和新变。  相似文献   

4.
汉魏之际,谯郡曹氏家族因缘际会,依托宦官集团势力,家族成员在中央和地方任职,逐渐由地方豪强发展为掌控政权的皇族。受社会风气、地域因素、寒门出身急剧上升成为皇族的家世背景等因素影响,曹氏家风突出表现在由尚武转向尚文、通脱不拘礼、刻薄强狠残忍、耽于声色、由俭入奢几个方面。作为统治集团的曹氏家族,其家风直接影响到这一时期政治、社会和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5.
概括了曹氏文化家族的显著特征:曹氏三代四人为江宁织造,逐渐演进为家学与权势的结合,彼此支持,以此依托,形成百年望族———曹氏家族文化。并按其发展过程区分为四个时期:创始、开创、继承、升华,在江南形成"诗书之族",至曹雪芹才结出最璀璨的文学奇葩。论证了推动文化家族发展的核心人物曹寅:踔厉敢为,文武兼备;重视教育,培养后代;立族趣尚,诗酒雅聚,为孕育高才大才创造了良好的家族文化。  相似文献   

6.
高光雄 《现代语文》2011,(8):105-106
曹操(155-220)字孟德,谥魏武帝,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他不但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杰出的诗人。曹操"外定武功,内治文学",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吸引了大批文人,形成了以曹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团,并亲自援笔创作,  相似文献   

7.
谯国龙亢桓氏与庐江灊县何氏是东晋时期的两大侨姓士族,但桓氏大起大落,何氏则绵延不绝.造成他们兴衰历程迥异的原因,可以从两家的家族根基、文化背景、政治态度几个方面来探讨.对比考察两家的兴衰之迹,以有助于对东晋士族政治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曹操(公元一五五——二二○年),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他是东汉三国间历史转变时期的一位很有作为的政治家。曹操不仅在政治、军事、组织、文化诸方面表现出非凡的才能,而且在经济上也做出了  相似文献   

9.
《大祠堂》围绕一个祠堂的浮浮沉沉,在不动声色的徽文化影像呈现中述说着徽商家族的风云变幻及徽商妇的历史命运,不自觉地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对徽商家族中人物生存状态及观念的影响,其影像述说中散发着浓浓的古徽州韵味,是一个集自然、文化、历史与政治烙印于一体的地域文化场。  相似文献   

10.
谯国龙亢桓氏与庐江灊县何氏是东晋时期的两大侨姓士族,但桓氏大起大落,何氏则绵延不绝。造成他们兴衰历程迥异的原因,可以从两家的家族根基、文化背景、政治态度几个方面来探讨。对比考察两家的兴衰之迹,以有助于对东晋士族政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随着乔家大院的成功促销,近年来,晋商大院地域文化得以深度挖掘,晋商大院旅游风生水起。然而,由于受到地域经济权柄的分割,晋商大院开发存在明显的同质化现象,开发模式缺乏创新,只注重门票的当前收入,忽略了晋商大院在不同地域品牌的塑造。晋商大院其实是晋商文化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域文化的一种载体。晋商大院的文化内涵需要与产生它的不同地域文化相融合,才能彰显出其真正旅游品牌魅力。  相似文献   

12.
“史学三裴”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历史上南朝的宋、齐之际,裴松之及其子駰、曾孙子野,分别撰《三国志注》、《史记集解》和《宋略》,以史学名世,被称为“史学三裴”。这是河东裴氏颇具特色的家学传统和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永嘉之乱后,河东裴氏一支南迁寿阳,北魏后期回归北土,被称为“南来吴裴”。南来吴裴与河东裴氏虽都已失去在魏晋时代的高门地位,但他们在婚宦、文化上仍有差别。总的来看,南来吴裴为回归河东故土而主要留在南境诸州发挥作用,成为独立的一支。仕宦特点显示:河东裴氏多仕于中央,司以文职;南来吴裴多仕于地方,以军功进阶。同时,他们在文化类型上也体现了不同倾向。作为新兴家族的南来吴裴处处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六朝时期,由于江南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长足发展,南北文化交融,促使社会发展水平总体提高,涌现出一批以儒学为宗的文化世族,主要有以吴郡陆氏、顾氏、张氏为代表的吴姓大族;以琅琊王氏、陈郡谢氏为代表的侨姓大族;以吴兴沈氏为代表的由“武力强宗”转化而来的文化士族。这些文化世族各具独特的家学门风,在经学、玄学、史学、文学、艺术诸领域多有建树,对丰富江南文化的内涵,提升其学术品位,促进中华文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潘岳《阁道谣》表面上是讥讽山涛选官受王济、和峤、裴楷三人牵制,实质上这牵涉到晋武帝末年的帝位争夺与由此引发的党争问题,真正的矛头所向是齐王司马攸。  相似文献   

16.
据文献记载曹操为沛国谯人,即今亳州市谯城区人,已为学术界所认可。最近有学者提出根据现行区划,“曹操故里”应该在今河南省永城市境内,一些媒体也对此观点进行报道。笔者根据文献记载以及现行区划,粗略探讨曹操故里的具体位置。  相似文献   

17.
"乞巧"是中国历史悠久,流传范围广泛的民间传统节日活动之一。在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而又大致统一的乞巧民俗活动。西和乞巧特色鲜明,内容丰富,成为众多"七夕"乞巧活动中独具一格的民俗活动。通过对其活动过程、内容、文化价值和特征、保护与开发现状的研究分析,提出保护与旅游深度开发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宋代温州瑞安许峰曹氏家族,自南宋绍兴二十七年曹逢时首登进士第始,相继产生50位进士(文科27名、武科3名、特奏名20名)、5位侍郎,是温州士大夫家族的典型。卢良秋《温州瑞安曹村进士数考证》谓曹村共出进士82位,为中华进士第一村。该文考证失实,统计的数字并不准确,误将乡贡进士、漕贡进士等都计算在内。本文据清孙衣言《东瓯备志长编》中《曹氏门阀》一章及其他有关史料,对曹逢时生平略作考索,订正《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之误,并对曹氏家族的宋代科第仕宦史实作一考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