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罗素理想语言的意义理论是指称论.整个理想语言体系意指整个世界,分子命题及原子命题意指各种分子事实及原子事实,而理想语言中的简单符号即专名和关系词则意指简单对象.单就简单符号及简单对象来说,其简单性的标准是亲知.亲知既是意义理解的必要标准,也是意义理解的充分标准.  相似文献   

2.
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从言说的自明性探讨言说的实质,认为语言与世界共有在先的逻辑形式,它们完全同型同构。一方面,简单对象的特定配置方式构成基本事态或事态,存在的事态是事实,事实的总和就是世界;另一方面,名称的特定结合方式构成基本命题,基本命题的真值函项得到复合命题,命题的总和就是语言。而思想既是有意义的命题也是实在的逻辑图像。这样,作为思想表达的言说就是关于世界的言说,是作为命题的总和的语言图像世界;世界就是被言说的世界,世界依赖于言说。因而,世界必定可以被言说,言说必然是关于世界的言说。于是,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界限之内的是可以言说的,而且都能够说清楚。  相似文献   

3.
钱晶 《现代语文》2006,(9):12-13
非线性音系学从大的理论范畴上是属于生成音系学的,它是生成音系学标准理论发展的结果。生成音系学的对立面是结构主义,特别是美国的描写派结构主义,他们的哲学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基本指导思想是:对世界的解释是由原子命题(数量很少的、能直接感觉到、不用证明的基本事实)按照逻辑推导出来的大量的分析命题。在此思想基础上的描写语言学的基本原则就是:尽量少地考虑意义,强调要依据可以反复测试的对立互补等分布关系、按照一定的程序来发现语言的单位和规则。随着逻辑实证主义作为其理论基础逐渐受到质疑,生成音系学作为生成语法的一部分出现了,它的代表人物是雅各布逊、哈勒和乔姆斯基,其中哈勒是始终在这个领域内奋斗的一位。  相似文献   

4.
麦道的哲学试图抹去心灵与世界之间的本体论间隙。为了实现这一哲学计划,麦道需要接受某种真之同一论。本文认为,麦道所需要的是真之坚实同一论,并且承诺关于罗素式单称命题。本文首先论证真之同一论论题,然后更进一步,在麦道的哲学计划下辩护真之坚实同一论,认为真命题与世界中的事实同一。本文并非要给出一个对同一论或坚实同一论的完整理论,而是试图在麦道的哲学计划下给出一个对坚实同一论的辩护,认为坚实同一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维特根斯坦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位非常独特的哲学家,他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终其一生创造出了前后两种看似迥然不同甚至是相互对立的语言哲学理论。前期图像论认为表达世界的语言是一种实在的图像。这种图像的实质是人的思想对世界的反映。而后期语言游戏说否定了语言、世界、图像的一一对应的关系,认为语言是一种游戏,其意义在于使用。维特根斯坦语言学转向实质上是非本质主义的转向,其根本原因在于其前期图像论存在缺陷。尽管如此,前后期语言哲学实际上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在"语言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维特根斯坦在.语言图像论"中建构了语言与世界的逻辑同构关系;而在当下正处于由"视觉文化"所主宰的图像时代,本文试图从"语言图像论"出发,建构出图像与世界的内在逻辑关系,在历经文化范式变革的背景下,立足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图像论",对"图像"作哲学层面的积极建构.  相似文献   

7.
在批判性地考察事实与陈述、命题与陈述、事实与命题、命题与实在的关系的基础上,达米特采用以退为进的方法,通过对罗素、维特根斯坦、弗雷格等哲学家的命题与事实观进行分析、比较、反思,最终形成自己的命题与事实观:事实是真命题(思想);实在不是由事实组成而是由事实决定的;命题(思想)是从话语即语言中抽象的且独立存在于语言之中。  相似文献   

8.
维特根斯坦在他的《逻辑哲学论》中宣称:"凡是不可说的东西,必须对之保持沉默",理解这句名言,就是要弄清他关于可说与不可说之物的划分。这种划分本质上体现为对语言的划界,即明确有意义的命题与无意义的伪命题之间的界限。文章论证了,维特根斯坦进行划界的依据不是世界本身、自然科学或他的真之图像论,而是他的"语言的逻辑",即一种有限的一阶谓词逻辑。一旦明确了界定意义的逻辑依据,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很多理论和学说都被判定为无意义,乃至为何《逻辑哲学论》自身也难以避免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相似文献   

9.
罗素基于自己真理符合论的立场认为不存在否定性事实就无法解释否定性命题,这一点受到了迪莫斯的强烈批评。迪莫斯一方面用自己的理论对否定性命题作出了独到的解释,另一方面基于经验主义的立场认为否定性事实实质上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10.
"三一语言学"理论中的显性和潜性存在于语言世界和非语言世界中。在语言世界中,语言系统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义、语法等子系统都有显性和潜性;在非语言世界中,文化世界、心理世界和物理世界也都有显性和潜性。显性和潜性理论不仅是语言学的全息论,也是哲学全息论。  相似文献   

11.
吉君臣的作品之所以受人青睐,是因为他在浮躁的尘世中有一份沉静写执着,以沉静执着写浮华尘世中的人性精彩。  相似文献   

12.
图画书不是插图书,不是认字书,也不是语言教科书。图画书运用"图"和"文"两种媒介,为幼儿创造了独特的阅读世界。从生命教育的角度看,阅读图画书就是幼儿与图画书、与同伴、与老师展开对话,共同建构多元化意义,从而引领幼儿享受图画书所创造的感性世界、故事世界、幻想世界的乐趣的过程。让图画书走进幼儿的日常生活,需要以合作共享为轴心建立生态阅读圈,以经验整合为轴心建立阅读系统。如此,逐步使阅读成为幼儿的生活方式,图画书才能真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惠泽幼儿的生命。  相似文献   

13.
真假是命题的基本特征。莱布尼咨最先把命题的真区分为必然真和事实真,其后休谟把命题划分为事实命题和价值命题。价值命题的认同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规范,逻辑学家对规范和规范命题的研究形成了规范逻辑(道义逻辑)。规范逻辑近半个世纪正在从静态逻辑走向动态逻辑。  相似文献   

14.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关于“自我”概念的讨论,集中于5.6命题及其子命题,主要论述他所说的“哲学的我”或“形而上学主体”概念。通过考察各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当代解释者提出的各种观点,我们看到,只能在逻辑形式框架下讨论“世界”和“语言”概念,确认两者之间的逻辑链接点,才能真正理解维特根斯坦的真实思想。根据维特根斯坦在5.6命题表达的核心观点,自我处于一个界限上,自我本身就是界限,它规定了我们可以用语言去谈论和言说的范围。由于逻辑规定了可说与不可说的界限,逻辑概念与自我概念就是同一个概念,逻辑即自我。因此,维特根斯坦在书中所讨论的自我概念应当是一个逻辑自我概念。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电影从 80年代至今一直未能突破低迷状态的重围 ,客观上要求电影业内人士必须思考本土电影的发展与出路 ,电影民族性特质就成为一个不可规避的话题。谢飞电影的美学观念正是基于民族性这一出发点 :传统道德统驭下人的悲剧性命运 ;对理想、信仰的寓言式表述 ;诗意化的影像语言都在指认着传统与现代、愚昧与文明等永恒的中国文化命题。  相似文献   

16.
虚概念的“真假”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虚概念就是在客观世界中不存在其所指对象的概念,概念(包括实概念和虚概念)是无所谓真假的,真假特性是判断(或命题)所独有的,概念在现实世界中是否存在对应物并不构成真假问题,只构成实虚问题,主或虚概念有真假的主张或违反逻辑或不符合事实。  相似文献   

17.
Presentation of the course ‘Escapade’:

We should bear in mind firstly that we are no longer in the audio-visual world and that the picture has neither the nature nor the function in this context that it has in the audio-visual teaching of the spoken language.  相似文献   

18.
巴赫金关于对话原理的研究强调了相异性命题在语言表达原则中的重要性。对于一个文本中的陈述方式、特征及其结构的研究表明话语不仅仅是一个同质的整体,而且从其本意上讲,还是一个"异化"的事实。  相似文献   

19.
维特根斯坦通过语言分析来"拒斥形而上学",对哲学,特别是传统哲学,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在他看来,命题的意义来自经验事实,其实事实也只不过是主观经验范围的东西;从他的逻辑原子论的主要观点来看,基本表现为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不可知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