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随着晚清以来中国社会的对外开放、西方市政文明的输入和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城市的规模、类型、结构、布局等方面都有所变化。特别是城市中以近代工商业为主体的近代经济职能的增长,使城市的经济内容、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体现了城市近代化的质的转换。为此,笔者认为,中国城市的近代转型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晚清时期的种族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与政治民族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可以划分为哪些类型,每种类型的民族主义具有怎样的特点,它们在近代中国起到怎样的历史作用等等问题,一直是学界研究和争论的焦点.简单地把晚清时期的民族主义归结为某一类型是不符合历史的,种族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和政治民族主义在晚清时期都已经出现,只是由于时代的需要,种族民族主义占据了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3.
福州文儒坊     
2011年恰值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福州“三坊七巷”作为辛亥革命策源地之一,是多位辛亥革命英烈旧居。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福州十杰”均曾求学其文儒坊“蒙学堂”。“三坊七巷”是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其中曾居住数以百计的高官显贵、学者名流。“三坊七巷”堪称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有形容其为研究中国城坊建设历史的活化石。当地大量完好的明、清、民国建筑风貌完整,是“全国少见、江南仅有”的城市中心历史文化街区和“明清建筑博物馆”。  相似文献   

4.
清代成都的市政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的成都城市是在经历了明、清之际的毁灭性破坏之后,从废墟上重建起来的.顺治、康熙年间是成都市政建设重新起步阶段.首先恢复的市政设施,主要限于具有政治军事意义的城垣、桥梁和部分为封建政治统治服务的文化设施.雍正、乾隆年间,在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城市经济日益发展的情况下,与城市经济和市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市政设施逐渐恢复和发展,成为这个时期成都市政建设中非常突出的现象.清末实行新政,成都在市政建设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体现了成都由封建城市向近代城市过渡的最初迹象.清代成都市政建设的恢复和发展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兴起发展的共同规律.清代成都市政建设的经费来源和市政管理,体现了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中国封建城市的若干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5.
艺术与商业的较量——二说艺术园区的建设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保护工业建筑遗产与发展文化产业的博弈中,由于工业建筑遗产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特点,保护遗产应当永远是第一位的:但是,就大多数情况而言,这只是理论上的概念,或是文化人的一厢情愿。当一个国家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政府和企业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的热情和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往往要求迁移城市中心优越地段的古旧建筑和平民居所,变更为商业用地,修建高档商用建筑,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最高的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6.
近代四川城乡关系析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近代的四川地区,发达的农业和富饶的乡村经济促进了城市的重建和发展。近代以后,城市在城乡对立关系中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开始了城市统治乡村的时期。城市带动乡村一同发展,但由于四川城市的发展十分缓慢,城市对农村的带动效应十分有限;与此同时,由于四川地区农村自然经济解体水平的低下及农村经济的萧条,使乡村日益成为城市发展的桎梏,阻碍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近代四川城乡之间的这种非良性互动关系,成为这一区域发展严重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2006年4月28日,由武汉市文化局主办,由武汉市博物馆承办的《“8 1”武汉城市圈文物精品展》在武汉市博物馆隆重举行。展览主题是集中体现武汉及其周边8座城市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此次展览是为了落实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全力打造“8 1”武汉城市圈发展规划,同台展出武汉、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9座城市各自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风貌,为这些城市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一个对接历史与现实的平台。展览共展出从9座城市博物馆蔵文物中挑选出来的文物精品222件,内容覆盖了从商代到近代各个历史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出…  相似文献   

8.
陈韶龄 《寻根》2006,(2):64-67
南京是一座六朝古都,也是(五代)南唐、明初、太平天国和国民政府建都之地,历代帝王都对她情有独钟。建筑是一个城市的重要标志,南京近代建筑不仅是洋务运动最早兴办近代实业的实录,而且记载着近代中国口岸开放以后,基督教及洋行给南京带来的西方建筑文化。民国时期的城市建筑具有一定的特色,形成了一批用现代建筑技术建造的中国传统形式建筑和新民族形式建筑,在我国的建筑史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与价值。  相似文献   

9.
刘佳  过伟敏 《中华文化论坛》2015,(2):151-156,192
中国近代,公共建筑作为一种新兴的建筑类型,真实地记录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历程和时代的变革,充分体现了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矛盾性和文化交融的复杂性。镇江近代公共建筑从一个点折射了中国近代"边缘城市"的演变历程,是近代建筑向现代建筑转型的重要类型和主要推动力。与传统建筑相比,镇江的近代公共建筑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拥有新功能,充分体现了其典型性和时代性,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是中国历史的基本内容,文化发展又是一个历史过程,因此研究中国文化与研究中国历史是密不可分的。20世纪以来,我国的历史学经历了两个很大的变化,即从传统文学到近代史学,从近代史学到马克思主义史学。50年代以后,马克思主义文学在我国广泛传播,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历程,70年代以后又有了新的科学的发展。历史学的这个发展变化,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研究的发展变化。回顾近半个世纪的亲身经历,面对21世纪的即将到来,我认为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两点是尤其值得注意的。第一.着力开掘拓展。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源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