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烈初 《收藏》2012,(5):128-129
1993年7月,当我在金华文物市场地摊上捡起一本《收藏》杂志来看时,高兴得如获至宝。因为,这一新创的、填补我国期刊空白的杂志,正是我所梦寐以求的读物、梦寐以求的园地。我马上补足创刊以来的杂志,试着向《收藏》编辑部投稿。那时,稿件刊出的周期很长,我的第一篇稿件刊于1994年第一期。这一年,我有7篇稿件被《收藏》发表,第二年有9篇被发表。于是渐渐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2.
蓝翔 《收藏》2013,(2):147-148
岁月飞逝,转眼间《收藏》杂志已创刊20年。说起我和《收藏》的不解之缘。至今令人难忘。1992年,我在上海创办第一个区级法人收藏学术社团一一虹口区收藏学会,工作十分艰辛而忙乱。这时喜讯传来,全国第一家大型收藏期刊一一《收藏》创刊了,我心中无比高兴,因为这是一个藏友交流的平台,  相似文献   

3.
改之 《收藏》2011,(8):131-131
一日偶看到《收藏》杂志“海外”栏目刊发的一篇稿件中,介绍了国外某博物馆藏有一尊金代灰陶力士,很是精美,这让笔者想到自己在前些年一次出游时的经历。  相似文献   

4.
仇毅军 《收藏》2007,(4):167-167
我于1993年开始涉足收藏,也是从那时起爱上了《收藏》杂志。在我的壁柜里存放着从1993年1月份至今仅缺6期的《收藏》杂志,整整162本。14年来,每当我在收藏中遇到困惑,或在撰写收藏方面的稿件感到头脑空虚时,便想起《收藏》杂志,于是从壁柜里拿出这些或新或旧的杂志,细细阅读,从中找思路,找观点,找答案,找经验。由于这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的不断教育、启迪,我对收藏文化的认识不断升华,鉴别能力随之增强。工作中我全身心做好本职工作,坚守住警察职业操守;  相似文献   

5.
蓝翔 《收藏》2013,(3):147-148
岁月飞逝,转眼间《收藏》杂志已创刊20年。说起我和《收藏》的不解之缘,至今令人难忘。1992年,我在上海创办第一个区级法人收藏学术社团——虹口区收藏学会,工作十分艰辛而忙乱。这时喜讯传来,全国第一家大型收藏期刊——《收藏》创刊了,我心中无比高兴,  相似文献   

6.
蓝翔 《收藏》2006,(11):59-59
促使我写此文的动因,是1995年在广东惠州举办的华夏民间收藏展上与《收藏》杂志主编杨才玉先生的会面。此前虽然拙文多次发表于《收藏》,但我无缘和主编相识,这是第一次见面。他提出聘请我担任《收藏》杂志特约撰稿人,要我多写关于海派收藏的文章。  相似文献   

7.
王秋峰 《收藏》2013,(1):171-171
说起我的收藏之路,与《收藏》杂志有着不解之缘。1993年夏,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一家古玩店看到了一本《收藏》杂志,随手翻阅,越看越喜欢,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此后,我就从该古玩店借阅了当年的《收藏》杂志。1994年,我开始订阅或购买《收藏》杂志直到今天。20年来,我的工作单位和住址变更了好几次,给订阅《收藏》带来不便。为了看全《收藏》,除订阅外,我或者从报刊亭购买,或者借阅其他藏友的,或者年底从杂志社邮购当年杂志。  相似文献   

8.
高阿申 《收藏》2013,(15):153-154
给《收藏》杂志投稿始于2003年。那年,笔者连续寄去《历代瓷器龙纹浅议》《明清瓷制笔筒鉴识》《浅谈瓷塑的流变与收藏》3篇稿子。先后刊登在同年《收藏》第7期、第11期和次年的第1期上。《历代瓷器龙纹浅议》一文还有幸获得《收藏》杂志2003年度好稿评选二等奖。2003年正值《收藏》创刊十周年,由于对《收藏》心仪已久,不知不觉中,以文章为她的庆典献上了一份薄礼。现在回想起来,这就是缘分。记忆《收藏》20世纪80年代,笔者便涉  相似文献   

9.
陈飞武 《收藏》2008,(3):168-168
我从2007年第4期《收藏》杂志上看到一篇《〈收藏〉助我淘得“文革”年画原稿》的文章后,很替该文作者汪先生高兴。本人也有类似的收藏经历,不过我收藏到的是“文革”油画原作,而非“文革”年画原稿。  相似文献   

10.
高阿申 《收藏》2013,(8):153-154
给《收藏》杂志投稿始于2003年。那年,笔者连续寄去《历代瓷器龙纹浅议》《明清瓷制笔筒鉴识》《浅谈瓷塑的流变与收藏》3篇稿子。先后刊登在同年《收藏》第7期、第11期和次年的第1期上。《历代瓷器龙纹浅议》一文还有幸获得《收藏》杂志2003年度好稿评选二等奖。2003年正值《收藏》创刊十周年,由于对《收藏》心仪已久,不知不觉中,以文章为她的庆典献上了一份薄礼。现在回想起来,这就是缘分。记忆《收藏》20世纪80年代,  相似文献   

11.
刘春珍 《收藏》2007,(1):154-154
接触《收藏》不是很久,可我喜爱她已经很深了。 第一次买到《收藏》是一个偶然。两年前,我和朋友路过一家书店,我随手翻阅着其中一些时尚杂志,这时装帧精美的《收藏》映入我的眼帘。以前我也买过一些有关收藏的书刊,但内容这么全面的杂志我还是第一次看到,于是当即买下来。从这天起,我就结交了一位相识恨晚的好友,也是从这天起,阅读《收藏》成了我生活的乐趣所在。闲暇时翻阅这本精美的期刊,欣赏每一篇美文,带给我的是精神上的享受,也让我开拓了视野,同时也使我这个原本不爱学习历史知识的人变成了一个历史迷,那些历史年代和人物一下变得很清晰。我很感慨,如果能早点看到这么好的杂志,我的历史知识就不会学得那么烂了。  相似文献   

12.
《收藏》2016,(9)
正李烈初(1928~2012年),浙江东阳古渊头人,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以"火刀""铁匠"等笔名发表文学作品多篇。雅好书画收藏,精鉴赏与画理阐述,著述散见《收藏》《学林漫录》《美术报》等报刊杂志,为多家刊物特约撰稿人。亦为《收藏》杂志专栏作者,发表文章70余篇。《李烈初文集》以其历年在报刊、杂志发表的著述文章为基础,增补了部分未全部公开发表的手稿。文集分上下两册:上册《我手写我心》,辑录文学作品;下册《书画一家言》,所辑录文章以书画收藏鉴赏内容为主,分鉴赏、收藏、  相似文献   

13.
开篇语     
《收藏》2009,(9):36-47
1996年9月18日,《人民日报》第5版发表了记者孟西安采写的重要新闻:”2500年前,我国历史上卓越的军事理论家孙武完成的军事理论专著——《孙武兵法》八十二篇早在《汉书·艺文志》中已有明确记载,但近2000年来,人们看到的仅是《孙子兵法》十三篇。《孙武兵法》八十二篇是否存在7即将在西安出版的第10期《收藏》杂志,刊登了该刊主编杨才玉写的一篇报道,使这一千古之谜得以释解。”《人民日报》这篇重要报道和《收藏》杂志当年第10期发表的杨才玉的长篇专访.在海内外引起很大轰动。  相似文献   

14.
杨加雷 《收藏》2013,(10):144-144
今年是《收藏》杂志创刊20周年,我作为一名海外读者,感慨万分。从2001年与《收藏》结缘至2013年已经有十余载了,至此,借着这个20周年的日子,我想把我和《收藏》结缘的经历讲出来。那是2001年初夏,我从西班牙回国探亲,无意中在故乡浙江青田的一个报亭里发现了一本装帧精美的杂志,驻足端详起这本书,那期封面印着一件青铜器,庄重、古朴、典雅的气息一下子震慑了我,就在这一瞬间,我好像有预感——我今后的生活离不开它了,  相似文献   

15.
周建华 《收藏》2007,(4):165-165
屈指数来,我与《收藏》杂志的缘分,已有10年了。199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收藏》杂志,一见钟情,从此每期必买,未有间断。当初真没有想到,《收藏》的世界是如此的浩瀚深邃,是《收藏》引领我走进了一个无比绮丽的收藏世界。  相似文献   

16.
Elune 《电子竞技》2009,(11):78-83
《电子竞技》杂志的读者们大家好,我是《电子竞技》的一名新撰稿人也是DotA的一名测试人员:Elune。这是我带给《电子竞技》的第一篇文章。希望我这篇以及将来的文章能给各位读者的DotA水平带来提高。  相似文献   

17.
董良义 《收藏》2011,(10):135-135
笔者是一名普通的收藏爱好者,同时也是《收藏》杂志的一名普通读者,因《收藏》杂志2011年的改版问题,给《收藏》杂志社发了一封信。本来认为也不是什么大事,没想到《收藏》杂志极为重视,《收藏·趋势》的主编季英伦、《收藏》的编辑袁水清,  相似文献   

18.
张新华 《收藏》2013,(9):170
2013年元旦刚过,就收到第一期《收藏》杂志,只见封面上"收藏"两字金光闪闪,珐琅彩瓷器充满喜庆色彩,彩色精印页码增加到200页,手感十分厚重,真使我爱不释手。读了新年寄语《我们共同的节日》,我感慨万千,《收藏》的编者们满腔热情,历尽艰辛,与时俱进,不负众望,使《收藏》才有了成绩斐然的今天,兑现了创刊之初对读者  相似文献   

19.
可能我不是收藏《当代体育》期刊最多的当体拥趸,但像我这样还保存着购买第一本《当代体育》的Fans可能已经属于"骨灰级"的收藏家了,因为那段往事距今已经16年。早就看到"亮亮你的当体收藏"了,可说实话,当初并没有想把自己与《当代体育》的情缘写下来,只想默默保持这一份16年的感情。很清楚地记得,1993年7月,当我和众多莘莘学子熬过了那个终身难忘、七月的大考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向邮局,紧绷了三年的神经终于可以放松下来,可以"为所欲为"的休闲了,买了一大堆我喜欢看的杂志,那里面就有1993年7月的《当代体育》(总第119期),那也是我收藏的第一本当体。岁月的年轮悄然转  相似文献   

20.
杨才玉 《收藏》2006,(12):130-132
我和杨伯达先生的相识缘于创办《收藏》杂志。在10多年的密切交往中,他那渊博的学识,严谨的作风和高尚的人品,像他那伟岸、倜傥的外在形象一样,在我的心目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是中国当代文博大家,中国玉界的泰斗式人物,更是收藏家的良师益友,在他八十寿辰之际,权作这篇小文,聊表我和《收藏》杂志同仁的崇敬之情,并祝愿他延年益寿,为中国的文博收藏事业再立新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