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晋  周宪 《新闻大学》2006,2(2):40-46
本文作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新世纪传播研究”译丛(复旦大学2003年世纪之星的计划项目之一)的总序,精练地比较了以自由高于平等的美国实证学派和以平等高于自由的欧洲批判学派的殊异,勾勒了西方传播研究最有建树的两个学派——“传播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研究”的卓越观点与研究路径。同时,文章简介了回应新近国际传播研究思潮的“新世纪传播研究”译丛的五本论著,强调了西方学者将新闻传播体系视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基本过程中的一部分,把媒介置于由上述成分产生的生产与再生产的架构之中,坚持传播与社会相互建构的重要论点。  相似文献   

2.
严怡宁 《新闻知识》2006,(11):29-31
随着研究视野的开阔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和扩大,近年来国际新闻传播研究成为我国新闻传播学科新兴的研究领域。那么目前该研究领域呈现何种态势和特点?本文以2005年CSSCI收录的综合性新闻传播学期刊《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新闻大学》、《国际新闻界》、《新闻界》以及《新闻记者》的全年论文为研究对象,总结分析这一研究领域的状况。一、西方发达国家仍是主要研究对象鉴于西方发达国家在新闻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领先和影响,目前的国际新闻传播研究较多集中于对西方国家新闻传播活动的梳理分析以及借鉴。主要话题有以下几类—…  相似文献   

3.
翻开中西新闻事业史,不难发现,中国与西方的新闻传播活动在动力机制上有很明显的区别:中国新闻传播主要以政治为本位,而西方新闻传播主要以经济为  相似文献   

4.
梳理和综述一定时期的学术文献是了解特定学科或研究领域的主要方式,新闻学研究也不例外.本报告通过对四本英文主流新闻学刊的摘要和关键词分析,尝试对过去一年西方新闻学研究的整体状况进行梳理,以期更为全面和系统地呈现当前西方新闻学界的研究状况,尤其是侧重回答两个问题:一是新闻学研究关注哪些主题,二是新闻学研究如何研究这些主题....  相似文献   

5.
与传播学的传统学派相对的 ,是传播学的批判研究。活跃在批判舞台的传播学研究主要有两大学派 :一个是文化批判学派 ;另一个是政治经济学派。他们都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有密切的联系 ,而与行政学派的研究思路大相径庭。政治经济学是传播研究的一种思路 ,是将传播活动作为一种经济活动 ,以生产、分配、流通、交换及其宏观决策活动这种政治经济学的思路来观察媒介及其传播行为的。在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中 ,学科的母体或者方法论是政治经济学 ,研究对象是以传播媒介为核心的人类传播行为及其活动。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传统上主要有三大分支 :自由主义 (现在的新经济学派 )、马克思主义、制度学派。制度学的分析不仅预示了霸权产生的方式 ,而且指出了传播在其中的重要性———传播创造了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6.
新闻与传播之别——解读凯里《新闻教育错在哪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是对詹姆士.W.凯里(James W.Carey)《新闻教育错在哪里》的解读和评论,主要集中于三个问题:(1)如何解读来自美国(推而广之,即西方)的文本,(2)美国(西方)的问题与我们的问题之间有什么相互参照的意义,(3)凯里所提出的新闻与传播、新闻教育与新闻研究、新闻实践与传媒工作之间的关系对我们思考学科建设的基本问题有什么启发。  相似文献   

7.
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活动极为活跃,作为现实生活的反映,经济新闻在西方各新闻媒介的报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经济新闻在新闻传播中的重要地位,激励着西方记者认真研究经济新闻的写作规律,摸索其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8.
西方新闻传播研究者借用“煽情”这样一个名词来批判电视新闻以视觉文本刺激感官来强化传播效果,也有研究者指出现代电视叙事对视听感官刺激的高度依赖导致了信息内容浅薄化、降低受众对媒介判断力、信任度等传播效果局限问题.在突发自然灾难报道中规避煽情化主要有以下对策:  相似文献   

9.
梳理“媒介帝国主义”的理论研究脉络,不难发现,自1969年美国学者赫伯特·席勒在《大众传播与美国帝国》一书中揭开“媒介帝国主义”研究的序幕。到1977年文化传播学者鲍依巴瑞正式提出这一概念,有关传播与国家发展、国际传播不平衡等问题的阐释无不蕴涵着新锐的传媒批判思想。而这与当时正兴起的后殖民主义思潮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渗透及应用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0.
王亮 《编辑之友》2012,(9):55-58
通过对2006年~2011年间发表于《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上的传媒经济研究论文进行内容分析,发现传媒经济研究的理论化程度和方法运用不足;以产业宏观问题为研究对象,新媒体并未受到太多关注;新闻传播学理论对传媒经济研究影响较小;新闻传播学研究人员为研究主体;研究受到了较多资助.  相似文献   

11.
正主持人语:世界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历史,如果以目前新闻史学界比较公认的17世纪中叶德国人最早开始研究报纸算起,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世界新闻传播理论研究和发展大致是沿着以下两个脉络发展的:一个是以德、美、英、法、日等资本主义国家为代表的西方新闻理论;另一个是以马克思、恩格斯创办的报刊以及前苏联、中国、前南斯拉夫、朝鲜、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中国的新闻传播理论深受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影响,在长期的发展与实践中逐渐系  相似文献   

12.
战后美国新闻传播学界出版了许多理论著作,多数属于新闻传播院校的教材,具有新颖独到的创见的并不很多。赫伯特·阿特休尔教授所著《权力的媒介》可说是一本较有参考价值的新闻传播学理论著作,其中译本现已由华夏出版社列入20世纪文库加以出版。我认为这本书是近年来西方新闻传播学批判学派的一部较好的著作。本世纪60年代以来。批判学派作为一股学术思潮正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各个领域迅速崛起,影响日益增大。他们采用政治——经济——文化的分析方法,从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13.
批判学派在中国:以传播符号学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彬 《新闻大学》2007,(3):68-73
本文回顾了2000年前批判学派在以美国式经验主义传统为主体的我国传播研究中的崛起与发展,并对2000年后批判学派尤其是传播符号学研究在我国的学术成果进行了论列和归纳。在对这些成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作者认为传播符号学的研究在我国新闻传播学领域基本形成两种取向:本体论取向与方法论取向。作者提出,传播符号学总体上属于传播研究的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它具有社会学所谓中观理论的特征,从而有别于经验传播学的微观考究和批判传播学的宏观叙事。最后,作者就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传播符号学研究课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当代国际新闻传播领域研究中,美国化及其所代表的美国传播体系的强势地位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现象。《当代大百科全书》著名的维基百科里面专门开列了一个词条:美国化,以说明当代世界普遍受到美国文化、美国价值影响。在传媒批判学派的文献查阅中,我们也不断看到对"新闻的美国化"主题的讨论。更多时候,在每天的电视和电脑屏幕上,人们随时随地都接受着美国化新闻的信息与符号。可以说,美国化主导着全世界的电视电脑影  相似文献   

15.
1950年至2000年50年间我国图书情报界先后出现了引进与研究苏联文献分类法及其理论、研究与推广UDC、全方位地引进与研究外国文献分类法及其理论的三次热潮。虽然其间出现过一次批判UDC等西方图书分类法的厄运,但是总的来说,我国对外国文献分类法及其理论的研究是一个积极引进、深入探讨、合理借鉴、不断发展的过程。文中还对今后外国文献分类法的研究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6.
欧美传播研究视野中的新闻传媒与弱势社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梳理了弱势社群概念在社会批判理论中的渊源,回顾和整理了弱势社群概念进入传播研究的理论脉络,并综述了欧美传播研究中关于新闻传媒与弱势社群之间关系的经验研究。主要目的在于,为提出当代中国社会大众传媒与弱势社群关系的研究问题提供启发,并提供方法论的示范;同时成为未来研究可资对比和展开对话的文献平台。  相似文献   

17.
周胜林 《新闻实践》2008,(11):50-50
一年前,上海市教委批准上海商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商务传播学"作为市重点学科之一,这是对传播学教学与研究的思路、视野和领域大有启迪的一个重要举措。长期以来,我国传播学教学与研究似乎除了"新闻传播"、"大众传播"之外,就没有多少用武之地了。其实,西方传播学早就提出了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的理念。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传播实践,给我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素  相似文献   

18.
美国传播批判研究存在的张力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关注了美国本土传播批判研究状况,论述了法兰克福学派与英国文化研究观点之于美国传播研究的地位与差异,分析了实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两种路径下美国传播批判研究存在的张力原因。  相似文献   

19.
本文关注了美国本土传播批判研究状况,论述了法兰克福学派与英国文化研究观点之于美国传播研究的地位与差异,分析了实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两种路径下美国传播批判研究存在的张力原因。  相似文献   

20.
新闻传播环境是新闻传播活动赖以进行的多种条件和状况的综合,也是一张无形的控制新闻传播效果的网络。所以,在新闻传播中要重视新闻的传播环境,特别是其社会环境。法兰克福学派的西方批判理论认为,媒介不仅是国家话筒、权力工具,它还是国家加以利用维护意识形态,传递统治阶级意志的工具,甚至他本身就是意识形态,直接履行社会控制的职能,维护国家统治的合理性。固所以,媒介的强大功能与我国近代以来直到如今的传播环境决定了我国媒介“喉舌论”演绎至今的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