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汉医学经典的受孕机制论建基于《灵枢》的两个条文。一条说生命来源是精,两精相搏叫做神;另一条说两神相搏,合成之物叫做精。明显地,这两条文义上彼此取消。稽诸马王堆汉墓帛书至唐代传世文献,惟头一条符合文献及思想实际,而从无“搏神”概念;至于受孕机制,是两精相抟,而不是相搏。抟精在帛书原是男子单方面积聚、保持生命力,到《灵枢》则用为男女构精的意义,是“抟生论”;到杨上善则引佛教关于神(中有、中阴)的“投生论”以解经,受孕思想慢慢改变。这样就澄清了汉医学早期受孕机制思想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自建国以来,中国传统美学与文论的研究始终与新中国文学理论体系的民族化问题紧紧地纠结在一起,而其现实背景又往往与西学的引进密切相关.当上世纪50年代苏俄文艺理论大量充斥中国文艺界与大学讲坛时,就有人撰文倡导研究中国古典文艺理论遗产以与之相对抗①;当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西方文学理论大量涌入时,又有人呼吁要通过古代文论的研究来建立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②;当上世纪90年代西方后殖民主义、解构主义思潮成为时髦话题时,就有更多的人出来提倡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以创造中国人自己的批评话语.可以说,每当人们感受到西学威胁时,第一感觉便是到中国传统文学、美学中寻求支持,尤其是近几年来,有人提出中国文学理论患了失语症,研究界所操持的批评话语全是西方贩来的,失去了自己的话语,于是就深感中国古代文论对于建立中国批评话语的重要.需要革新时就想到复古,这是中国古人常有的思维方式;而当异域文化涌入时,必然想到用民族传统去加以对抗,这好像也是世界文化交融中反复出现的现象.于是,中国传统文论与美学就象一个深不可测的理论渊薮,那里边仿佛蕴涵着无穷的理论资源与再生活力,足够应对目前及以后出现的所有理论难题.  相似文献   

3.
谈谈意境的“空间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境作为中国化文论的一个专利,可谓源远流长,其基本特征及其意义就是情景交融、虚实相依、富有含蓄空灵之美。旨在进一步深化或拓展意境这一中国化文学命题的丰富性,试图为当前文论重建提供一点有益的启示或富有些许参照价值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4.
李索  穆晶 《文化学刊》2012,(1):169-172
对扫帚成精故事的记载,可以追溯至南朝的《异苑》。在中国的传统文学作品中,扫帚精既可以是为民除害的正面形象,也可以是捉弄人的反面形象。西方的民间故事里,也经常出现飞天扫帚的形象。中西方文学中的扫帚虽然都具有某些神秘气息,但在中国文学中,扫帚精往往具有人的特质;而在西方文学故事里,扫帚精更侧重于工具性。二者的不同反映出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人重视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张天人合一;西方人侧重具体事物本身,并且更相信人对环境的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神话是古代原始文化的珍宝,是通向文艺之神的沃土。 神话的瑰丽想象、雄伟气魄、奇幻构思、纯朴情趣、宏大题旨等审美特质,都为文艺创作所必需,故神话必然直接进入文艺。 中国神话与世界神话一样,均有其走向文雅化、艺术化的规律性进程——“史诗”,常常是促成神话系统化、完整化、审美化的标志。欧洲公元前八世纪产生的荷马史诗,首先使神话脱离纷繁的口头传述的阶段,步入了文学的殿堂。但它主要记述特洛伊战争及其有关英雄的故事,而对其他诸神的描述则显得零星而短小,故其范围尚属偏狭。真正将古希腊罗马神话系统化、完整化、艺术化的,是公元八年古罗马伟大诗人奥维德(Ovid)的《变形记》——这是一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以来 ,西方的学术流派和文学理论层出不穷 ,西方的汉学家把某种理论拿来研究中国文学 ,应该是有意无意的尝试 ,其利弊本身既在不同层面都有争论 ,也还不可能上升到方法论的高度 ,因而并未得到及时的总结。但是 ,这一现象肯定是 2 0世纪多元文化格局结出的奇葩 ,是文化交流和渗透中长成的心智之果。经过十几年的接受和反思 ,中国学者已经对海外汉学研究的重要意义给予了充分的注意 ,并开始进行了全面总结。其重要成果之一 ,就是最近出版的周发祥教授的《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一书。这是一部包罗广泛 ,思力深湛之作。首先使我们感兴趣的…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成为衡量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而中国文学作为文化传播的具体内容则是不可忽视的传播力量。文学的国际传播有本体层面的内容传播和本体之外的文化传播,而文学传播的初衷则是文学内容本身,但中国自古以来"兴观群怨"的文艺观就是讲政治的文艺观,这是中国文学与世界其他文学相比  相似文献   

8.
保留民间风俗仪式,并不是不分良莠,什么东西都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过分强调"原汁原味"并不是科学的态度,客观上也办不到。比如口承文学的各种样式和一些形态类文化事象(如民间舞蹈),原先大部分体现在祭祀仪式之中。而这些祭祀仪式又往往是娱神祭神、祛邪禳鬼活动,其舞蹈和巫术也是围绕着这些内容而展开。时代发展到高度文明的今天,仪式应该是以娱人为主,祭祀娱神只是让人获得精神安慰,达到心理平衡的一种途径。因此,就不能老强调"原汁原味"而把一些陈旧的观念和意识传给广大受众。  相似文献   

9.
论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文化全球化、一体化具有现实性与不可能性。现实性在于物质性文化与表层的精神文化全球化、一体化是可能的、现实的 ;不可能性在于各个民族深层文化的原本的多元性特征和国家、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精神以及民族文化心理积淀、文化素质所形成的文化价值、精神使然。多元文化中存在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 ,两者相遇 ,通常是冲突与融会 ,当今则是冲突、融会 ,还有被快速的销蚀与消灭 ,存在不同文化的自身价值与其自卫 ,实在难以达到一体化的。世界文学是各个国家、民族优秀文学的汇集 ,很难说是某种独立的文学形态。不同文学之间存在趋同性 ,但并非一体性 ;文学在交往、融合中创新 ,获得新质 ,同时又存在民族文化的认同 ;文学受到现代性的制约 ,具有开放的世界性倾向 ,但又受到本土化、民族特性乃至民族主义取向的影响。文学的生命力在于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 ,而不是越是世界的就越是民族的 ,也不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文学既是开放的民族的 ,又是世界的 ;既是世界的 ,又是民族的开放的。  相似文献   

10.
正核心价值观是民族精神之基、文化软实力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对于培植民族精神,实现文化繁荣,推进复兴事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对于我们文化的对外传播,如果在核心价值观缺席失语的情况下进行,所谓的文化交流就会总是停留在浅表化、碎片化的状态,难以让世界真正感受并领会中华文化的根系和灵魂,因此也便无法理解中国道路取得成功的真正原因和美好前景。所以,在对外文化的传播中,必须把核心价值观这一  相似文献   

11.
2005年9月,“中国古代文论的文化渊源”系列著作陆续和大家见面了,作为“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中的一种,它们严格地遵循了文化诗学的研究路数。这套丛书是北师大文艺学中心多年来所抱持的文化诗学理想的一次认真实践。文化诗学有它在学理上和现实上的依据。古代文论话语是知识、意义和价值的结合体。这个性质决定了该领域的研究存在两种研究立场,前者重在知识的清理和发掘,并采取了一种实证主义的态度;后者重在意义的阐发,是人本主义精神的体现。本来这两种立场不分轩轾,都是真正意义上的研究。但毋庸讳言,经过几代学人的努力,古代文论的…  相似文献   

12.
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碰撞的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碰撞的轨迹周发祥十六—十八世纪:神学观的臆说明清之际,西方基督教传教士陆续来华,揭开了东西方文化较大规模地接触与交流的序幕。随之而来的西方理论,作为这一文化交流的组成部分,也同时开始了它与中国文学发生碰撞的历程。不过,首先与之碰撞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在应对西方学术话语和现代社会转型的双重挑战过程中,迫切需要传统文论、美学精神的支持。传统文论、美学资源有效地参与当代中国文论思想和话语体系建构,关键点在于对传统文论与美学精神的当代价值之发现与重视,传统文论与美学精神是我们永远无法割断、不应忘记的文化"乡愁"。因而,在当下的传统文论研究之中,充分尊重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文史哲合一的学术传统,在重新认识传统文论"原初性"事实本体与"整体性"真实面目的基础上,以当代眼光、大文论观、国学视野和文化通识意识对传统文论进行"现代阐释"与"当代选择",发现中国传统文论的"当代性"价值和可能的理论生长点,实现马克思主义经典文学观念与儒家文学思想精华之会通,便成为当代中国文论实现文化身份认同和核心价值话语体系建构、重建民族美学自信过程中的一个需要予以充分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余永红 《文化学刊》2011,(3):166-169
宗教信仰是民族文化的源头和母体,由于特殊的居住环境、生活方式以及民族历史文化,陇南地域的白马人主要信仰天地日月以及山河树木等自然神和祖先神,体现了古老民族宗教信仰以自然崇拜为特征的原初性,而陇南地域汉民族的宗教信仰也体现了相似的特征,这种相似性不仅体现在信仰的神灵大多相同或相似,而且信仰的仪式和祭祀的方式也基本相同,部分宗教造像中所传达的视觉形象也体现出趋同或相似的文化特征,这应是古代氐羌文化的白马藏族宗教文化与汉族宗教文化在陇南地域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论道教的文昌帝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昌帝君又称为梓潼帝君,是道教吸收民间信仰而尊奉的科举之神。本文以中国历史文化为背景,考察了梓潼神从蜀中地方神的衍化过程,由于宋代道教吸纳民间俗神进入道教神系,梓潼神成为天下士人崇奉的职掌禄籍之神。作者通过对文昌帝君信仰的源流,文昌帝君道教化、民俗化的分析,认为文昌帝君从蜀中地方俗神转化为全国大神,道教对其神性的改造和理论提升是关键。蜀中民间的梓潼神向道教的文昌帝君衍变,这在中国宗教造神运动中颇具典型性。  相似文献   

16.
越南与中国同处在“儒家文化圈”中,不仅仅是文化上,在社会意识形态上也存在许多相似性,两国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在土地与风俗上存在着差异,可是文学创作与文艺交流上,是存在延续性的。即便属于不一样的民族和国家,但是这个世界上的文学并非是在孤立发展,都存在着各种形式的交叉与联系,在相似与矛盾中不断发展。中国文学和越南文学都存在着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越南文化必然受到中国文学极大的影响,特别是现当代文学对越南文化的影响更深。该文将对中越两国的关系以及文学文化背景做简要的概述,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能够在越南大受欢迎的原因,并着重选择鲁迅、莫言等为代表作家进一步论述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接受。  相似文献   

17.
《文化学刊》2012,(6):127-127
陈洁在《人民日报》2011年5月19日撰文指出,过去,我们常有关于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的争论,提倡兼容并包者有之,视西方节日为洪水猛兽者有之。其实,过中国节还是洋节不是问题所在。真正的问题在于,无论哪一种节日,都有其文化意蕴,并通过节日这种民俗方式将其传递,而现在,这种节日的文化和精神正被现代化潮流和商业资本运作所抛弃和碾碎。如今,在政府的重视下,中国传统节日虽有所恢复,但对多数人来说,只是多了一个公休日;年轻人热衷于洋节,却很少关心其文化背景——节日日趋浮浅化、商业化是世界性的问题,是现代商业社会对传统文化的侵蚀。所以.现在的关键不是过什么节,而是怎么过节。端午节不光吃粽子,也说说伍子胥的家世,吟两行屈原的《天问》和《国殇》,这才是真正的过节,这才是节日在当代社会的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论女性文学在中国的发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中国文学初始 ,就有“女性写作”。虽然这种写作被称为是“第二性”的 ,但却是女性文学发展过程中必经的一个胚胎型或幼婴型的阶段。“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及其创作 ,成为中国女性文学的真正源头 ,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女性作家群的集体突击 ,整体性地完成了中国女性文学的奠基工程 ,并成为女性文学的第一座高峰。 2 0世纪的 80年代 ,是中国女性文学的第二个高峰 ;而 90年代的中国女性文学完成了臻于成熟的多元发展 :其表现 ,一是文本的多样化 ,二是理论的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9.
文化力作为人化力量的集中体现,它的作用是随着人类的实践发展和社会发展而变化的,特别是文化力的核心要素——人在生产实践中是不断变化的。正如马克思曾经说过:在改造世界的生产活动中,“生产者也在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变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这使得文化力始终随着人类的实践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往来日益频繁,有关中外文化关系的研究也随之日益深入。文学研究领域也是如此,中外文学关系的研究,包括渊源、流播、影响、接受、变形、误读、文化过滤现象等方面的讨论也愈来愈广泛。如果说过去人们比较重视的是发达世界文化对第三世界文化的影响,较感兴趣的是追踪西方文化以何种方式渗入、延展于第三世界文化的脉络之中;那么,现在人们已注意到从相反方向进行对应的工作。如研究非洲音乐、雕塑对欧美现代艺术的影响;中国工艺、建筑、文学、哲学对西方文化的渗透等等。这种双向的影响研究无疑将会对被研究双方的文学艺术提供更丰富的材料和更深刻的开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