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位妈妈讲给我一个故事:她的儿子要读小学一年级了,开学前有一个体验日,她带着儿子和比儿子大三岁的女儿一起去学校。 到了学校,她发现儿子很胆怯。他看到一个邻居小女孩,想和她打招呼,用手碰她,但她一回头,他却立即退两步,说不出话来。  相似文献   

2.
小白鼠     
小白鼠有八个兄弟姊妹,他是最小的一个,也是最好看的一个。他的兄弟姊妹都是灰色的,只有他是雪白的,雪白的毛儿,长长的尾巴,长得非常地好看。他自己也晓得他是非常地好看,所以他很骄傲。他常常这样说:“看我这一身雪白的毛儿,圆圆的眼睛!若是我的尾巴稍微再短一点,我简直便和白兔一样美了!自然,我的聪明是永远比白兔高出很多,不管我的尾巴是长还是短!”小白鼠的妈妈,很不放心她这个最小最好看,也最骄傲的儿子。妈妈总是爱小儿子的,因为他最小啊。鼠妈妈知道附近来了一只大黄猫,就极恳切地嘱咐她的八个儿女说:“你们,我的…  相似文献   

3.
《中学教育》2006,(2):12-12
儿子上六年级,朋友和邻居都喜欢他,因为他的嘴特别甜。可是有一天,他问我:“妈妈你猜,我最不愿意招呼的人是谁?”  相似文献   

4.
我有一个快满三岁的儿子,在家里非常活泼可爱,说话口齿清楚,喜欢唱歌,对新鲜事物很好奇,总喜欢问“为什么啊”“这是什么意思啊”之类的问题。可是和外面的人接触却表现很差,别人问他话时,他不是低下头就是别过脸去,一声不吭。所以别人总是问我们:“你儿子怎么不说话啊?”有时带他在公园或小区里散步,碰到认识的人和他打招呼时,他经常扭头就跑。跑到我们大人身边,则又很兴奋地向我们报告:“刚才某某跟我打招呼,我跑掉了!”我们多次跟他讲,不回答别人的问题或不理睬别人是不礼貌的,可他还是老样子。儿子也不怎么喜欢与小朋友玩。我们准备送他…  相似文献   

5.
儿子上小学了.儿子上的是全市最好、最漂亮的小学,班额不过四十余人,教师据说都是从各地选优招聘来的.我们很高兴,心想儿子有福了.开学前,儿子也异常兴奋,见人就说:“我要上小学了!我们学校是最棒的!”可是,不到一个月,儿子就彻底蔫了,天天嚷着“我不去那所学校!我不喜欢那儿的老师!”  相似文献   

6.
情役     
心为情役,人为情役,何其悲哀!香港电视剧《纵横四海》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一位母亲,为了让杀了人的儿子罪名不成立,竟说人是她杀的,宁愿自己背上杀人犯的罪名,也要让罪恶滔天的儿子逍遥法外!这位“糊涂”的母亲自杀前说了一句话:“他是我儿子!”哎!人为情役,命为情丧,何其悲哀!“他是我儿子”,感情便有所偏重;“他是我儿子”,理智便可少些;“他是我儿子”,便可以心甘情愿为他顶罪;“他是我儿子”,一切的一切会变得理所当然,包括包庇、包括顶罪,这是何等的悲哀和愚蠢!人,常常如此,常都被感情所役使,无从挣脱。心为情役,人为情役。俗话说:“事…  相似文献   

7.
那是三个多月以前.我和儿子谈论如何感动别人.说起了外国一个盲人的乞讨词:“春天来了,我却看不见太阳!”由于这句话很感人.盲乞丐得到了人们的帮助。说着说着,我突发奇想,将了儿子一军.问他有没有勇气去当一回乞丐。开始他不愿意。社会上普遍认为当乞丐丢脸.孩子不愿意是正常的。我摇唇鼓舌.说丢脸不丢脸取决于目的是什么.假如是为了别人去乞讨.那是一件高尚的事情。儿子最后答应了。  相似文献   

8.
当儿子第一次脸上挂了花回家、见人便委屈得涕泪横流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尽快弄清事实真相:谁欺负你了?怎么回事?儿子断断续续地叙述了被欺负的过程。我几乎惊呆了:这还得了!儿子处在这样一个环境,如何放得下心?第二天,为了与肇事者竣竣碰面,我特意提前去兴趣班接儿子。一下课,我就找到了正往外走的竣竣。他是个已经上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比儿子整整高了半个头。难怪儿子受他欺负呢。竣竣,你好!我胸有成竹地打招呼。阿姨好!竣竣对我完全  相似文献   

9.
《小学教学设计》2006,(6):23-23
大多数美国人都很热情、外向。在许多场合,不管是否相识,他们都愿意与人打招呼。通常,熟人之间常用的打招呼用语非常简单,如“Hello!”“Hi!”“Good moming!”当一位欧洲人向你打招呼说“How are you?”(你怎么样?)时,他的意思与其说是在问你“怎么样”,不如说是在问你是“谁”。  相似文献   

10.
暑假即将结束的时候,一位母亲打来咨询电话,讲述了她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她说她离婚后一直一个人带孩子,朋友邀请她和儿子暑假期间去外地旅行,可是儿子说什么也不跟她去,非要自己一个人呆在家里看电视,玩游戏机。把儿子放在家的假期就要结束了,她和儿子还是没有吵出个结果来。她还说,为了能够引诱儿子一起出去旅行,她许诺了非常优厚的条件:给儿子买一个最想要的游戏机;买一双名牌运动鞋;再买5盒他最爱吃的薯片儿……可是,儿子的话依然斩钉截铁:“你咋这么黏糊呢?我说不去就不去!”有的父母不放心让孩子独自去旅行,也不能大胆地…  相似文献   

11.
明天 《家长》2014,(6):9-10
儿子最早知道“恋爱”这个词时才3岁。 那天,我带他到亲戚家串门,回来的路上,我对儿子随口说:“你知道吗?姨奶奶以前是我的小学数学老师,挺严厉的。”儿子好奇地问:“她是你的亲人,你还怕她?”“她是你爸的姨妈,当时我不认识她,当然怕啊!”  相似文献   

12.
父母带孩子出门遇到熟人时,往往自己先打招呼,看孩子不吱声,就批评说,这孩子不懂礼貌,怎么不叫人呢!弄得孩子既尴尬,又委屈。其实这种情况多是父母自己先跟别人打招呼,让孩子站在身后没有插嘴的余地,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孩子不知如何称呼对方。父母在教孩子打招呼时,应该教导他要以亲切的态度跟他人打招呼,而不是只有形式上的问候,不然孩子就无法理解打招呼的意义所在。礼貌就是从这样的亲子关系中首先教育养成的。试试看这样说如何:“啊!是陈妈妈呢!我们一起跟她问好吧!”能埋怨孩子不懂礼貌吗  相似文献   

13.
一次,一位家长跟我谈起她儿子对老师的不满:别的孩子与老师打招呼时,老师总是点头微笑,可她儿子招呼老师时,老师好像总是听不见。所以她儿子得出结论:老师不喜欢他。我相信这位老师是无意的,也许是顾不过来,也许是身体不适,也许……可孩子很在乎,老师无意中打破了一颗纯真童心的平衡。一次,我碰巧在大班厕所听到两个孩子的“悄悄话”。一个男孩高兴地对一个女孩说:“今天老师摸我两回头。”女孩更自豪:“这有什么了不起,今天老师还亲了我呢!老师就是喜欢我。”教师可能没把这当回事,但孩子很在乎。一次,一位家长声泪俱下地要求园长给孩子调…  相似文献   

14.
胡萍 《教育文汇》2014,(24):31-32
一次,我到一个城市给小学低年级学生上性健康教育课。课后,一位妈妈问:“老师,你发现我的儿子有什么问题吗?”她把一个男孩指给我看,这孩子坐在第一排,上课的时候我注意过他。我回答:“我没有发现他有明显的问题。”她说:“我的儿子有‘自闭症’!”  相似文献   

15.
谣言的威力     
译文 曾参以前住在费地。费地有个和曾参同名同姓的人.杀死一个人。有人跑到曾家,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了!”曾参的母亲说:“我的儿子绝对不会杀人。”她泰然自若地照常织布。不久,又来了一个人,说:“曾参杀了人了!”他的母亲还是泰然自若地照常织布。一会儿,又有一个人跑来,对她说:“曾参杀了人了!”他的母亲害怕起来,把梭子一扔,便爬墙头逃走了。  相似文献   

16.
那些家长     
她是一个很“黏人”的家长。每次“逮”到老师就唠叨个不停,恨不能把他儿子小时候尿几次床的事都告诉你,临了,总是那么几句,“谢谢老师关心啊!多照顾点啊!”因为都领教过她的执,所以我们老师看见她总巴不得绕路而行。倒不是不愿意照顾她儿子,实在是怕她的嘴巴“叨”去我们太多的时间。  相似文献   

17.
儿子的承诺     
晚上快7点时,在外面玩耍的儿子才急匆匆地回家来."回来啦!"我大声跟他打招呼,儿子却没有回答,只是转身进卧室关起了门.我忙着炒菜,也顾不上管他.等我做好饭,喊他和老公来吃饭时,儿子仍然关着房门不出来.老公不禁发起了火,我赶紧去敲门,儿子依然没有应答.  相似文献   

18.
小白鼠     
读前猜想一只很好看的小老鼠想和猫交朋友,它得怎么办才能成功?小白鼠有8个兄弟姐妹,他是最小的一个,也是最好看的一个。他的兄弟姐妹都是灰色的。只有他是雪白的,雪白的毛儿,长长的尾巴,长得非常好看。他自己也晓得他是非常的好看,所以他很骄傲。他常常这样说:“看我这一身雪白的毛儿,圆圆的眼睛!若是我的尾巴稍微再短一点,我简直便和白兔一样的美了!自然,我的聪明是永远比白兔高出得很多,不管我的尾巴是长,还是短!”小白鼠的妈妈,很不放心她这个最小最好看,也是最骄傲的儿子。妈妈总是爱小儿子的,因为他最小啊。鼠妈妈知道附近来了一只大…  相似文献   

19.
毛小懋 《小读者》2012,(7):66-70
“老罗!你还管不管你儿子?你瞧瞧他作文都写了些什么!”妈妈扔给爸爸一个作文本。老罗打开作文本。读道:“‘我最爱的人是我的同桌孔萌萌,她有一个红扑扑的脸蛋,像苹果一样,脸上长着一双圆溜溜的眼睛,像葡萄一样。  相似文献   

20.
一日,与儿子共读图画书《卖火柴的小女孩》,儿子的一番话让我大吃一惊,同时也深深地震撼了我这颗从教近十年的心。图画书第6页的内容是:她在一个街角坐下来,缩成一团,不过,她觉得更冷了。画面上3扇装饰华美的窗户透出明亮而温暖的灯光,高高的台阶通向亮着灯的房门。小姑娘就蜷缩在最下面的一层台阶上。当我给四岁的儿子讲到这里的时候,儿子却打断了我的话:“她为什么不到房子里去呀?”我告诉孩子这不是小女孩的家。他又说了:“不是她的家,她也可以进去暖和一下呀?”我又告诉孩子可能这家的主人不愿意让她进去,孩子接话:“那她为什么不去警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