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母亲的羽衣     
无论是普通人还是明星,当被问到生命中最重要的女性是谁时,他们往往这样回答:“我的母亲。”你的回答呢?如果让你写自己的母亲,你又会从什么角度写呢?此次选取三篇文章,让同学们抒发一下对母亲的感情。末篇从戏曲落笔,写的其实也是母亲这样的人,大家可以细细品味。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名从事初中语文教学近七年的乡村教师。六年多的语文教学工作实在让人感慨万千,其中最多的是痛心和无奈。当我把一篇好文章推荐给我的学生时,他们的反应是不屑一顾,继而冷漠地反问:“看这有什么用?考试又不考。”当我鼓励班里几个写字比较好的同学参加硬笔书法比赛时,他们的头摇得像拨浪鼓:“老师,我们没空去做这些闲事。”当我硬性要求作文要自己写,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时,他们面面相觑愁眉苦脸:“写什么?哪有真事儿可写?”  相似文献   

3.
初一语文公开课,一年轻老师教《我的老师》一课后布置作文,题目是《我的父亲》。一学生举手小声问:“老师,我没有父亲,怎么写?”“那就写你母亲吧。”老师说。那学生为难地说:“我不认识母亲,听爷爷说,我很小,父亲就死了,母亲随后改嫁了。”老师愕然:“那……那就写你爷爷吧。”从这段对话看出,教师定死作文题确实让个别学生难于写作。如果那教师把作文题定为《我的———》(要求写自己喜欢的一位亲人),就不会出现上面那种别扭的场面。平时作文课训练学生写作,命题范围要有一定的空间弹性,让学生在写作题材上有选择的余地…  相似文献   

4.
提到作文,如果班里有不少学生说“没什么内容可写”“不懂从何下手”,那么这就需要教师深刻反思了。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观察生活。当作文成为闭门造车的“应试作文”“教室作文”时,学生视野狭窄,自然写不好作文。只有让学生热爱生活,写“生活作文”,才能真正让他们爱上作文,写好作文。  相似文献   

5.
课堂电话     
辛老师花了大半节课和学生们讨论一篇名叫《母亲》的短文,然后他布置了一项课堂作业——“请拿出纸来写一句或一段话给我们的父母,以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之情,要求是这句话必须在父母面前能够说出来……能做到吗?”“能!”学生们齐声答道。五分钟后,“我找同学读一下你写的话……A  相似文献   

6.
“作文没什么可写”是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张志公先生说:“‘作文太难,不知道写什么,也不知道怎样写’这是很多中学生常常说的话。”学生为什么会感到没什么可写呢?笔者以为有如下原因:  相似文献   

7.
写张条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家长说:“看,我这记性,怎么就忘了。”还有一些孩子,老师查他们作业时,他们有时也会说我忘了。”我想,如果大家都养成写张条的习惯,备忘一下不是很好吗?一日,正和儿子玩得起劲的小伙伴被他的母亲带走了。儿子一下子好像变得很孤单了,非让我带他回学校看“奥特曼”。我说:“行,明天妈妈一定带你去看。”“好。那你要说话算数,我们拉钩。”说着,儿子伸出了小拇指,我也伸出小拇指与儿子拉钩。儿子紧接着又说:“妈妈,别忙走,还要写张条。”“写张条?干啥?”我头次听儿子讲这话,感到很奇怪。“就写你明天带…  相似文献   

8.
母亲病了,在特别繁忙的工作中倒下,住进了医院,卧床不起。远在故乡的姥姥知道了,爱女心切,立即拖着臃肿的身体,从千里之外的南方小城心事焦灼地赶来看望母亲。 母女俩阔别已久,待病床前见面时,居然相拥而泣,惹得旁人也掉了眼泪。 姥姥开始不停地嘘寒问暖,唠叨个没完,手也不停交互揉搓着,心中的急切溢于言表。 她问母亲:“你到底感觉如何,气色这么不好?” 母亲微笑着说:“感觉还好,就是没什么食欲,米饭都不想吃。” 姥姥急了,说:“孩子,不吃东西怎么行呀?你想想到底想吃点什么?” 母亲诡秘地笑了:“其实,我就想吃你包的芹菜馅儿饺子。”  相似文献   

9.
在语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常常说写不一。如,有位学生在口述学校受污染的小池塘时说:“小池塘的水很晕。”我问她“晕”是什么意思时,她很不好意思地改掉这个词,不少学生在口头作时说“妈妈驮着我”,而在书面作里,都把“驮”改为“背”。他们改动的原因:觉得这些词有些“土”,没什么化的父母和邻居的说法不大正规,登不上大雅之堂,并没有仔细体会它们的妙处。  相似文献   

10.
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开辟一块“心语”天地,让学生把心里话或疑难问题随时写在本上,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可以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创设一种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乐学。  孩子们在作业本上写到:“老师,我前页作业没有写好,今天写得怎么样,您满意吗 ?”“老师,我喜欢您,您很慈祥,可您有时太严厉了。不过,严师出高徒嘛,我会努力学习的。”“于老师,今天作业第 19道题,我想呀想,始终没有想出来。最后没办法,就请教了妈妈,做出这道题。老师,我这样做对不对 ?”“老师,您…  相似文献   

11.
每当和学生谈到作文,大多数学生“谈虎色变”,不喜欢作文。有的说没有东西写,有的说不知道怎样串成文章,还有的担心写的不具体达不到要求。这正是因为学生的知识贫乏,生活积累贫乏,思想情感贫乏所造成。如何解决学生总觉得“没什么可写”这一难题,如何让学生爱上作文?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2.
父亲     
我伏在桌子上写《父亲》。父亲就坐在我的对面,双腿搁在一把椅子上。他抽着烟,烟火忽明忽暗,烟雾弥漫在我和他之间,我无法看清父亲的神态。父亲发现我在看他,丢了烟蒂,问:“你老看着我干啥?”“没什么,因为我在写东西。”“写东西?写东西你看我干什么?”他脸上的疑惑更重了,“与我有关?”“的确有关。”父亲脸上掠过一丝惊异的神色,我顿了顿说:“我在写你。”“嘿嘿,写我?写一个老农!”他把“老农”这两个字说得特别重。我记起来了,原来那“老农”是我小时候叫过的!我小心翼翼地试探着问:“爸,你还记得那事?”大约是…  相似文献   

13.
记得小时候,有一天,我在家写作业,忽然听到里屋“嘭”的一声,进去一看,手电筒躺在地上。我想一定是妈妈放偏了,滚了下来。我捡起来放在了柜子里。第二天,母亲突然问我:“你怎么把手电筒摔坏了?”我大吃一惊,忙说:“不是我,我在那儿写作业,里屋‘嘭’地一声!……”母亲不耐烦了:“错了就错了,有什么不敢承认的?这点小事都不敢承认,以后能干啥大事?”我急了:“真的不是我,是它自己滚下来的!”母亲冷冷地看着我:“是吗?你再叫它自己滚一遍试试。”母亲很快便忘了这件事,而我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心头就像笼罩着一片挥之不去的阴云,很  相似文献   

14.
成全     
张静 《班主任》2013,(7):31-31
昨天,小刘拿了篇作文给我看,问我能不能入选班刊。我粗粗看了下,他的作文写得不差,但也没什么特别突出的地方,这和他的成绩一样,居中,平淡无奇。这样的孩子,处境有时候很尴尬,班级评先评优时,说他们是“进步生”吧,似乎低估了他们,说他们是“优秀生”吧,又似乎不够,结果两头都够不着。都说后进生容易被忽视,其实他们才是真正被遗忘的群体。所以,当时我心里觉得没什么特别的理由要让他的作文进班刊,便告诉他:“要是别人写得比你好,你可能就进不了。”他拿着作文走了。  相似文献   

15.
晚上,妻在批改作业,她把一个作业本摊到我面前。这是一个小学一年级孩子写的日记。这天,妻布置的作业是用“最”字说几句与亲人有关的话。这孩子的第一句话是:“我最爱妈妈。”第二句话———“我最()爸爸!”原来写好的字又擦掉了,仅留下一点难以辨认的痕迹。用括号把感情隐藏起来,只有那又粗又长的感叹号,表明感情是多么强烈。妻想在括号里帮他填写一个字,我说:“这个字,他是不敢写还是不会写?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字?应该把准了他的脉。”于是,我与妻拜访了他“最爱”的母亲。他的母亲给我们讲述了他们家的故事。她和孩子的爸爸G原来是大学…  相似文献   

16.
慈母与严父     
我八、九岁时写了生平第一首诗。母亲读了这首小诗,惊喜地说:“巴德儿,这么美的诗真是你写的吗?”无比的自豪却又有些羞答答的,我结结巴巴地说真是我写的。于是母亲对我赞不绝口。瞧,这首诗称得上是天才之作。我喜不自禁。“父亲什么时候回来?”我问。我急不可耐地要向父亲显示我的成就。  相似文献   

17.
每个人都有乳名。小孩子时,被人叫乳名没什么,长大后,再被人叫乳名就有点不舒服了。这大约是大家共有的心态。不过,大家对这种事都司空见惯了,想不到要用这一点来做文章。郭炜却想到了,抓住这一点写了一篇散文。文章中的“我”长大后,不仅别人叫他的乳名他不舒服,而且连母亲叫他乳名也不舒服了。在母亲的眼里,儿子多大了也是儿子,叫儿子乳名是多么顺畅自然的事。但是,儿子却觉得别扭了,还郑重其事地对母亲说:“我有大名的,别叫我乳名好吗?”妈妈听到这句话后,惊愕了,“好像做错了事的孩子一言不发”。我们从母亲惊愕的表情和一言不发的行为…  相似文献   

18.
案例一 在学习《鸟的天堂》一文中,当学到“作者第二次见到了大榕树上群鸟纷飞的壮观景象”时,我满怀热情地问学生:“你觉得作者对鸟的描述怎样?你喜欢鸟的天堂吗?”有几位学生的回答却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在下面咕哝着:“并不怎样。”我马上意识到这是一次“挑战”,故意激将他们:“你们能比巴金爷爷写得好吗?”有位学生笑着说:“可以试一试。”以下就是学生写“鸟”的片断,  相似文献   

19.
把学生当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以广 《师道》2005,(3):10-11
也许有人看到这样一个标题,会感到好笑:这也叫论?告诉你,我可不是在写什么论,对于今天的教育,我真的有话要说:教育必须把学生当人。索里特尔富说过:“如果你把学生看作是负责的人,他们就会有认真负责的行动:如果你把他们看作是小孩,他们将会像孩子似的行动;如果你期望你的孩子去偷东西,他将不会使你失望。”  相似文献   

20.
教材百问     
问: 《故乡》中有“我和母亲……于是又提起闰土来”一句。可是下文内容几乎全部是写杨二嫂,这是怎么回事呢 ? 答: 这是小说创作中“带一笔”的技法。这样的技法,在鲁迅作品中是屡见不鲜的。   课文由宏儿想到水生,到“我和母亲……又提起 (水生的父亲 )闰土”,再到母亲愤愤不平地说起“碗碟事件”的来龙去脉,行文自然流畅,信手一笔,带出碗碟发见者——杨二嫂,接着,课文写杨二嫂“自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了似地跑了”。此处看似闲笔,但它实际上是作者有意为之的。 从人物塑造来说,它有助于突出杨二嫂的小市民性格,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