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问:晋祠在哪里? 答: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距市区约二十五公里,祠建在悬瓮山下晋水发源处。(参见《中国名胜词典》一二七页,《文史知识》一九八四年第二期《晋祠与“翦桐封弟”》)《晋祠》原文开头“从山西太原市西行四十里”似不太准确。  相似文献   

2.
吴伯箫同志的游记《难老泉》已被选入中师《阅读与写作》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其中引文有误,以致教师无法解说,吴文是:李白游晋祠曾题诗说,“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泻翠娥。”查《李太白全集》(王琦辑  相似文献   

3.
晋祠的古典建筑有“三绝”,自然风景有“三美”,我认为《晋祠》的写作语言也有“三美”。一、形象美苏联文豪高尔基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贫乏、空洞、抽象的语言会使描绘的事物暗然失色;丰富、生动、具体的表达却能让写作的对象锦上添花。梁衡同志在《晋祠》的行文上,正是  相似文献   

4.
《语言美》报1990年4月25日第3版上,孙勇同志在《人能嫁给村子吗》一文中指出初中语文课本里《难老泉》(吴伯箫作)中有个病句:“传说在晋祠北边二十里地的金胜村,有一个姓柳的姑娘,嫁给了晋祠所在地的古唐村。”孙勇同志说:“把介词‘给’换成介词‘到’……,句子就通顺了。”我以为,改后,的确是通顺的。但是,如果不改,原文也是通顺的。为什么?因为“古唐村”可以做为“古唐村人”的“借代修辞”。这种用法,就如“读点鲁迅”一样。  相似文献   

5.
写文章,写作主体(即作者)在动笔之前要先立好主题,古人叫“意在笔先”.这在当前通行的写作教材中似乎成了一种定论.例如:华中师大等五院校协作、宋伯石主编的《写作概论》第十一页写道:“只有主题初步明确之后,才能动笔写文章.”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教材,王凯符、吴继路主编的《写作》第十六页写道:“所谓意在笔先,就是要先立意,后动笔,在动笔之前把主题想好.”接着强调这“是写文章必须遵守的一个原则.”辽宁大学的《写作概论》第十五页也是这样说:“先立主题后动笔,是写作应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6.
孔子曰:“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洪迈曰:“夫文贵于达而已,繁与省有当也。”(《容斋随笔》)顾炎武曰:“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繁简之论兴而文亡矣!”(《日知录》)孔子只笼统地说“辞达”,即写文章言辞要足以达意;洪迈和顾炎武则更进一步指出繁与省或繁与简  相似文献   

7.
课文《晋祠》《难老泉》都写列了晋祠及周围的景物,都用了描写的手法,由于文体不同,两篇文章有许多相异之处。 一、目的不同 两篇文章都对“圣母殿”的塑像进行了描述。在《晋祠》这篇说明文中,虽有形象生动的描写,但只需看清两个判断句,说明的目的也就显而易见了:“殿堂里的宋代泥塑圣母像及四十二个侍女,是我国现存宋代泥塑中的珍品。”“……真是巧夺天工。”夹在两个判断句中的,虽有些许描写,其目的却是为刻画晋祠光辉灿烂的文化,说明塑像作为文物的价值。作为游记散文的《难老泉》就不同了,它赞颂“不老的江山、不老的人民、不老的民族精神”,它的描写特点是:一,细致。《晋祠》中一句“形态各异”在这里变成了“有的像  相似文献   

8.
奇人傅青主     
梁羽生小说《七剑下天山》中,傅青主(傅山)是个重要人物。据小说里的描述,他“不但医术精妙,天下无匹,而且长于武功,在无极剑法上有精深造诣。除此之外,他还是书画名家,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奇士”。傅青主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名人,梁衡先生的散文《晋祠》里面也提到山西晋祠难老泉亭上悬挂的匾额乃是“清代著名学者傅山写的”,中学课本选入这篇文章,注释说:傅山,明末清初思想家。字青主,山西阳曲(今太原)人。精通经史诸子,兼工诗文书画,又精医学。著有《霜红龛集》等。傅山是个奇人,梁羽生的小说中视他为神医国手和书画名家,然而这些实在还远不…  相似文献   

9.
《晋祠》是一篇精悍隽永,引人入胜的说明文。精悍隽永,首先来自饱满真挚而又含蓄蕴藉的感情,罗丹说过:“美丽的风景所以使人感动,不是由于它给人或多或少的舒适的感觉,而是由于它引起人们的思想;看到了线条和颜色,自身不能感动人,而是渗入其中的那种深刻的含义。”《晋祠》的作者在模山范水,状物绘景时,不作枯燥“客观”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写晋祠的作品,中学语文课本上有《晋祠》、《难老泉》。两篇文章题材略有不同,体裁更是有别,但都各尽其妙。这里向同学们介绍请代刘大櫆的游记散文《游晋祠记》。刘大櫆(1698—1779),和方苞、姚鼐,戴名世同是清末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创始人。他为文以才气著称,强调神气、音节、字句的统一,重视散文的艺术表现。《游晋祠记》是他的著名游记之一。文章第一段,先点明地理位置,周叔虞祠在“太原之西南八里许”。然后以祠为支点,用“西”、“东”、“南”几个方位词统领,简洁地交代了晋祠的概况。接下来,详细地描  相似文献   

11.
(一)“仿词”鲁迅是语言大师,写文章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琢磨,十分严肃认真。他说过:“不生造除自己之外,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答北斗杂志社问》)汉语语法,用词造句,有一定规律,一个词语的意义是约定俗成的,大家遵守  相似文献   

12.
《晋祠》是一篇优美的文艺性说明文。它以清丽隽秀的抒情笔法把自然美和艺术美浑然融合,展现美景画卷,给人以美的陶冶、感染与享受。虽然它不同于一般的山水游记,却是散文化了的介绍名胜古迹的文章。作者从取材、章法和语言诸方面刻意突出自然风物和古代建筑的美,“依据美的法则”进行构思,并非有意识地按照说明文的格式来写。正如本文被作为一篇说明文收入中学教材时作者自己所说:“我写文章不懂格式,看课文后面的练习题,才知道这叫说  相似文献   

13.
《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在“句法上的几个问题”一节中提出了“并合”的说法(见《提要》6.2)本文试就有关“并合”的几个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曾经提出过“联合结构作句子成分”的说法.这便可以理解成《提要》中的“并合”,而今,使用“并合”的说法,则更能说明这种类型的句子由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之间的转换过程。因为“联合结构作句子成分”的说法仅仅把联合结构看成是一个句子中的一个成分。事实上,凡是由“联合结构作句子成分”的句子,都隐含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如: 1 讲话、演说、写文章和写决议都应当简明扼要。 2 从很早的古代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殖在这块广大的土地上。例1这个单句的深层结构事实上有四个单句组成: ①讲话应当简明扼要. ②演说应当简明扼要. ③写文章应当简明扼要.  相似文献   

14.
感情是文章的灵魂与生命。《周易》说“修辞立其诚”(“修辞”是指讲话和写文章;“诚”是指说写者在讲话和文章中表露的真情实感),刘勰主张“为情而造文”,自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这些精辟的论述告诉我们,写文章一定要有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的语言实际中,经常出现谓语由表示“长度、宽度、高度和深度”等意义的名词和物量词组连用的句式。例如:1.这是一个长方形的地穴,宽五步,长十步。(《地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2.这些大浮雕高二米,合在一起共长四十点六八米。(《人民英雄永垂不朽》)3.殿宽七间,深六间,极为宽敞,却无一根柱子。(《晋祠》)  相似文献   

16.
现行六年制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对“异乎三子者之撰”的“撰”,注为“才能,指为政的才能。”我认为“撰”字的正确注释为“述说”。其理由有如下四点: 第一,“撰”的义项主要有:(1)写文章,述说,著书。如“著作东观,撰集《汉纪》。”(《后汉书·张衡传》)(2)具备。如  相似文献   

17.
<正>《晋祠》原发表在1982年4月14日《光明日报》“东风”文艺副刊上。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时,内容有删节,文字有改动。原文的题目为《古晋名珠——晋祠》,文中对晋祠来由的交代出自《史记·晋世家》:  相似文献   

18.
梁衡的散文《晋祠》存在一些问题:梁衡所谓当时的唐国即现在的山西是错误的,《史记》无"剪桐封弟"四字,梁衡所谓的"于是其弟长大后便来到当时的唐国,即现在的山西作了诸侯"与《史记·晋世家》的明确记载相矛盾,树干劲直与偃卧矛盾,梁衡所谓"当年李世民就从这里(指晋祠)起兵反隋,得了天下"之说有问题,梁衡所谓"宋太宗赵光义,曾于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在这里(指晋祠)消灭了北汉政权"之说是错误的。这些问题主要是历史事件的细节不真实、一些表述有缺陷、地点不准确等等,影响了《晋祠》的说服力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三、引文不确 (一)引文误合 (40)《说文》:“异,从畀,云畀予也,又云授予也。” (《甲午治兵》条) 按:《说文》无此体例。此乃将《说文》之“异”字注和“授”字注合而为一也。当点作:《说文》异从畀,云“畀,予也。”又云:“授,予也。” (41)《传》云:“自虐其君,虐我伯姬。”并训为杀,而引申又为暴虐也。(《杀敌为果》条)  相似文献   

20.
开心果     
《小读者》2006,(1)
哪儿钱多就往哪儿寄阿毛的爸爸认为写文章可以赚大钱,因此就叫阿毛去写文章。阿毛不知道怎么写,只好在书上抄了一篇。他爸爸叫他寄出去。阿毛不知往哪里寄,就去问他爸爸。他爸爸想了想说:“哪钱多就往哪儿寄吧。”阿毛找来了信封,把文章装进去,封好口,贴上了邮票,然后在信封上工工整整地写上“中国人民银行收。”(河北武安新兴铸管子弟中学初一(4)班韩玉昕摘荐)汉字妙解申对电说:“别翘尾巴!”(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胜利街小学五(3)班郑媛摘荐)妙对姥说:“外婆,五十年前您也像我这么年轻吗?”甥对姓说:“咱俩性别不同。”全对金说:“你那两点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