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论从事相或理论上看,居士始终是佛教的基本力量。藏传佛教居士从护持佛法、财力供养、译介经典、修行述、授徒讲学、建寺立宗各方面贡献巨大。又因为全民信教以及密宗无上等背景,藏传佛教居士有重视师承、重视密宗等特征。  相似文献   

2.
黑水城出土的两幅顶髻尊胜佛母曼茶罗木板画,是西夏晚期依据藏传佛教经典《圣顶髻尊胜佛母成就法》绘制的,其人物造形、装饰等具有典型的藏传佛教密宗风格。同时,本文还通过西夏曼茶罗与西藏个别寺院壁画中的曼茶罗进行比较,在构图上总结了两地曼茶罗世界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飞来峰石窟保存有内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富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藏传佛教石刻造像群,其中第84号尊胜佛母大龛是其中数量最多、结构最为复杂的一组精美元代藏传佛教密宗雕作。本文对此龛组合造像作了较系统的研究,认为该组造像系以摩崖龛像形式表现的藏密曼茶罗的一种特殊变体,同是本文还追溯了飞来峰藏传雕刻艺术风格的渊源。  相似文献   

4.
齐敬之 《承德师专学报》1996,16(3):37-38,85
漫谈藏传佛教的欢喜佛齐敬之世界上任何宗教都有自己所崇拜的偶像和神灵。西藏的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也有它所崇拜信奉的佛和神灵。在藏传佛教的神殿内,除了释迦牟尼,大日如来居重要地位外,还有其他一些本尊佛、金刚护法神和度母女神等。由于在这些佛神中,有一些是...  相似文献   

5.
对《西游记》的成书过程应该有全新的思考。蔡铁鹰的前期研究虽已提出了新的思路,但我们应当考虑更广阔的文化背景,即从佛教密宗的传入以及佛道两家论辩的背景中寻求解释。佛教密宗在东汉、中唐以及元代曾有三次大规模的输入,尤其是元初忽必烈及蒙古黄金贵族皈依藏传密教所造成的藏传佛教的强力输入,对内地的俗文学有相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道果法”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独特而核心的教法,包含了从显宗到密宗的深广教授。本文简要阐释了“道果”之内涵,从道果法之观修的方式与阶段次第来论述了道果法的思想特色,即道果法兼融会通了如来藏、唯识与中观般若的思想,形成了自己修持明空双运或生死涅菜无别的实修体系。  相似文献   

7.
自藏传佛教形成以来,藏族高僧大德们在遵循印度佛教教理的同时,也根据自己民族的文化心理和认知能力,对它进行了创造性的阐述和发挥。经过吐蕃时期佛教本土化的过程,藏传佛教既继承了印度佛教的教理、教义,又具备了自己的特色。藏传佛教的神灵体系的形成就是这一过程的鲜活例证,藏传佛教中有佛、菩萨、罗汉等佛教神灵,也有世界形成之九神、十二丹玛、长寿五姐妹等众多藏族本土神灵。本文重点揭示藏传佛教神灵体系形成、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藏传佛教密宗形成的历史及藏密坛城所蕴涵的其他文化因素的分析,提出藏密坛城艺术是在印密坛城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藏族原有苯教文化和内地汉文化之后而形成的一种全新的藏密坛城文化艺术。  相似文献   

9.
本文梳理了佛教经典中的法供养——佛经供养观念,指出大乘佛教对法供养特别重视,由此形成了诸种供养法供养为上、为最的观念,并利用佛教史籍考察了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佛经崇拜现象的演变及其特点,在此基础上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藏经的来源、结构及其封闭都与佛教法供养活动密切相关,是法供养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生死流转图作为藏传佛教阐释佛理的重要图画作品,完整的涵括了四谛及佛教的全部内容和次第。而它发挥的因果教育、文化传播、艺术审美等功能,更代表了藏传佛教艺术阐释佛理的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佛教如何立足中原和藏区以及政教合一、师承关系和活佛转世、奉行密宗等方面中原佛教和藏传佛教两大系统在传入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共同点和不同点的比较和探讨,旨在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中原佛教和藏传佛教两大系统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一系列差异悬殊的地域性、民族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藏传佛教密宗神像造型多源于原始宗教——苯教的神话传说和图腾崇拜,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而一般佛像、观音造型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深;大都是混合风格的艺术造型。其原因是西藏独特的历史和宗教文化所致。  相似文献   

13.
佛钵信仰与传法思想,是中古时期印度、中亚、中国重要的文化现象和思想意识,形成两条相互关联的发展轨迹。其一,基于有关佛钵的释迦佛教化事迹,西北印度约2—5世纪上半叶形成以礼拜、供养为特征的佛钵信仰中心地,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中印度、东南印度及西域。中亚4世纪前后佛钵供养与兜率天上弥勒菩萨组合表述传法思想,佛钵已然成为佛法象征。中原6世纪末叶作为潜流存在的佛钵信仰,演化为传法思想发展的依托形式。其二,发端于西北印度的传法思想,与兜率天上弥勒菩萨信仰联系起来。中亚、西域6、7世纪弥勒菩萨信仰与末法及传法图像浑然一体表现,突出了传法的紧要性。中原6世纪末叶佛教图像呈现末法、护法、传法思想集结现象,作为核心的传法思想成为一股强劲的佛教思潮。佛钵信仰与传法思想以兜率天上弥勒菩萨为纽带互为表里、并行发展,直观地反映了人们的信仰热情和密切文化交流的情况,佛教发展的曲折经历亦同时显现。  相似文献   

14.
藏传佛教圣迹文化的表现基于佛教圣迹的形式、内容和供养方式等。圣迹文化是以佛教教理为核心,对生活方式、行为规范、风俗文化等重新进行构造,成为佛教信徒所接受的文化要素和内容。本文以藏传佛教寺院贡本(塔尔寺)为背景,尝试对藏传佛教道场圣迹文化加以梳理和阐释。  相似文献   

15.
佛教器物在信众心目中是神圣、洁净的.在河湟口传文学中,这些佛具和法器同样被人们反复礼赞、颂扬.尤其是在卓仑藏族婚礼歌中,以法铃、法鼓、哈达、八吉祥等为主的佛教神圣器物更是被歌手动辄吟咏,同时其间浸透着主体们浓浓的信仰和膜拜.  相似文献   

16.
南诏时期佛教密宗传入云南大理地区,与当地的土著宗教从斗争到适应,并吸收融合了儒学、道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等多种文化养分,形成了密宗新教派——阿吒力教。阿吒力教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密宗教派,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对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20世纪以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成果颇多。对阿吒力教研究动态进行综述,以便大家更全面地认识阿吒力教研究现状,并开创性地搞好今后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7.
能海法师是近代著名爱国佛教高僧之一,他先后两次入藏求法,顶礼康萨老喇嘛,习得显密法要,获密宗格鲁派宗喀巴大师第二十八代嫡传。之后,能海法师不断在五台山传播藏传佛教,成为这一时期推动藏汉文化交流的又一重要贡献者。同时他在五台山时期著述三学、翻译经文,对显教和密教的发展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能海法师已经成了五台山藏传佛教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近代藏汉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推动者。  相似文献   

18.
周妍然 《新读写》2012,(2):62-62
“我问佛:世间为何有那么多遗憾?佛曰: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即遗憾。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仓央嘉措 藏传佛教认为:人的这一辈子是用苦难来度过的,而积下的功德要等到下辈子才能得到幸福的回报。所以藏民们一生都是在辛勤地劳作、虔诚地焚香,在简陋的砖瓦房中度过的,为的就是转经筒、磕长头,匍匐在去往拉萨的路上,将自己所有积蓄换来的宝石送到布达拉宫一佛祖的脚下,祈求来世的安康。  相似文献   

19.
曼荼罗是印度梵语,译为坛场,是佛教徒在诵经和修法时,按一定要求安置佛像和菩萨像的地方,而法门寺地宫器物供奉即如此。佛教密宗也称密教,是佛教中的重要宗派。中国密教分为密宗和藏传密教两大系。在唐开元年间,印度高僧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人先后来中国,将印度正纯密宗传入中国,后经深得密宗金刚、胎藏两大法之真谛的惠果大师(公元745-805年)融会贯通,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  相似文献   

20.
《夷坚志》与南宋江南密宗信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密宗作大乘佛教的一个派别传入中国 ,经过一个相当复杂的发展过程 ,在唐代开元年间鼎盛一时 ,受到最高统治者的青睐。许多学者认为 :由于密宗与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存在着根本性的冲突 ,它在开元之后不久 ,很快就夭折了。其实 ,这并不符合实际情况。密宗并没有因为武宗灭佛而消亡 ,它在民间依然拥有大量的信徒 ,时至宋代依然如此 ,特别是在江南则更为兴盛 ,洪迈《夷坚志》对此多有记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