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民族主义的发展出现过两次浪潮。第一次是战后初期开始于亚非拉殖民地、半殖地的民族主义浪潮;第二次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而引发了全球性的民族主义浪潮。民族主义对战后世界政治的影响是双重的,即对世界政治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一、民族主义对世界政治的积极影响1.被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推动了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促进了殖民体系的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被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它成为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自决,…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传统封建主义化和西方资本主义化由冲突到融合的过程中,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把反映民族情感与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及反对民族压迫的历史事件结合起来而逐步成熟,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族主义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精神和。在今天,民族主义成为世界性的热门话题,如何正确评价民族主义,如何处理本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利益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坚持理性的民族主义,从政治民族主义逐渐转向经济民族主义,充分利用世界明发展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正确作法。  相似文献   

3.
20世纪60和70年代,接受和平队的十多个亚非拉国家相继将和平队从本国驱逐出去。和平队被逐出境的原因主要是上述国家国内政治压力和外交政策的调整,亚非拉国家以反美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以及和平队及志愿自身行为不当带来的与东道国的化冲突等,其深层原因则是这一时期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政治、经济和化的抵触情绪。和平队在美国对外政策以及第三世界国家对美外交中的独特地位,也是它成为政治足球的一大原因。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各国间的相互竞争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民族主义这一历史产物,在政治民族主义、经济民族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三个领域不断发生变化。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民族主义处于低潮,多民族国家内部民族分离主义问题突出。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必须在遵守贸易规则和坚持经济民族主义之间保持平衡,经济民族主义将伴随全球化进程长期存在。西方国家的文化输出更多采用经济方式和平地进行,而发展中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民族主义的任务,是在学习外来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如何保留和弘扬本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5.
转型国家仍需权威主义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后,权威主义政治在东亚的实践是成功的。当前,亚洲和其他地共的转型国家仍然需要坚持权威主义政治,而不应热衷于西方的民主政治。本文从权威主义政治的含义和特征,政体与国情,权威主义政治的实践等方面对这一问题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6.
刘国柱 《历史教学》2004,69(11):35-40
20世纪60和70年代,接受和平队的十多个亚非拉国家相继将和平队从本国驱逐出去.和平队被逐出境的原因主要是上述国家国内政治压力和外交政策的调整,亚非拉国家以反美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以及和平队及志愿者自身行为不当带来的与东道国的文化冲突等,其深层原因则是这一时期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抵触情绪.和平队在美国对外政策以及第三世界国家对美外交中的独特地位,也是它成为政治足球的一大原因.  相似文献   

7.
二战结束以后,美国将韩国作为在亚洲的“反共堡垒”,竭力控制韩国的政治和经济发展进程:政治上,极力促使“反共主义”成为韩国主导的国家意识形态,扶植右翼势力,打击左翼和民族主义力量,并向当地民众灌输西方民主思想;经济上,尽可能地通过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推动韩国实现自立并走向“起飞”。渐渐地,这一切与韩国人的反美情绪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8.
人类在期待和不安中步履踉跄地进入了21世纪:回顾过去,民族问题是一个我们不可回避的主题,两次世界大战以及90年代的苏联、东欧巨变,无不是民族主义勃兴的表现。新世纪伊始,阿富汗塔利班组织、伊拉克战争等无不向人们展示了民族主义的方兴未艾。诚然,如霍布斯.鲍姆所言“民族主义已经失去了它特有的经济功能,已不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主导力量”。我们同样可以说,民族主义仍是当今世界社会生活和政治思想的基础和语言,民族问题是在社会中经常触及的能引起人们暇想并能拨动人们心弦的社会问题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民族问题在中国同样是一个严肃的话…  相似文献   

9.
评张君劢“修正的民主政治”主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修正的民主政治”是张君劢鉴于西欧议会民主制的弊端以及30年代中国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而精心设计的“第三种”政治方案。张的政治设计力图从理论上解决自由与权力的平衡问题,同时通过加强政府的权力以适应民族主义的需要。然而在现有体制内,张的目的不仅无法达到,相反,其偏于一端的权力主义倾向极有可能成为论证现存政权的借口。结果是,民族主义无法实现,民主、自由的价值也必然丧失  相似文献   

10.
张君劢的《立国之道》是一部回应时代变局和中国问题的反思之作。它结合世界和中国现代化进程,以"自由"与"权力"之平衡立论,对民族主义与阶级政治、民主政治与威权政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等重大问题作出了全面回应,提出了一个超越左右翼的现代中国的建国方案,堪称一部大时代的大思想著作。  相似文献   

11.
公园是由近代西方殖民势力引入中国的,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休闲娱乐空间,伴随着殖民主义的渗透而成为政治空间。在初期因禁止华人入园而引发公园运动,形成了中国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深刻民族集体记忆,而且公园中的殖民主义纪念建筑也进一步刺激着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  相似文献   

12.
论民族主义对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主义是当今世界最引人注目的政治现象和文化现象,而民族主义的产生,发展又与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密不可分,中国民族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的历史。本文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中国民族主义与中国现代化的交互影响,以期有益于中国今天的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西方政治思潮在近代以来对西方以至于世界的制度安排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政治思潮与政治思想观念、政治理论、政治哲学等概念既有区别,又存在密切的联系。把握政治思潮必须辨明它与现实政治活动、社会思潮、哲学思潮以及政治学理论等的关系,理解其理论基础、基本价值观念、关于现实社会的性质、政治制度以及理想社会的主张等问题,当前在我国正确把握近代西方政治思想价值及其现实应用,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4.
单怀俊 《新高考》2006,(2):27-31
[学法点津] 1.本专题包括的主要内容:16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发展趋势;20世纪上半期民主政治的反动法西斯主义的猖獗;二战后西方国家民主改革与世界政治的发展。本专题的重点是,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帝国主义阶段主要国家政治发展趋势、二战后西方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和世界政治的发展。难点是:工场手工业时期资产阶级革命与工业资本主义时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关系、如何评价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法西斯主义对民主政治的破坏。  相似文献   

15.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1)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①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不断受到冲击;②80年代末,欧洲政治地图巨变。世界除了美国这一超级大国之外,还形成了,欧洲、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多个政治经济中心。(2)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与冲突:①地缘合作典范:欧盟、东盟、阿盟、非盟等。②地缘冲突:  相似文献   

16.
民族问题是自近代以来一直对世界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一个问题,也是当今世界的一大热点问题,可以说民族问题贯穿整个近现代史.直到现在仍没有得到解决。民族问题本身极其复杂,当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因素掺杂其中时就更为复杂,其复杂表现及原因之一是近代以来人们对民族和民族主义的理解不一。正由于人们对民族和民族主义的意见不同,学界各学科对民族的定义也有所不同,本文主要在历史学和社会学领域讨论民族和民族主义问题。  相似文献   

17.
特殊的历史与特殊的国际地位,使香港问题既是主权归属问题,又显著地具有国际影响。回归后,香港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的崭新政治形象出现在国际舞台上;香港的经济中心地位,将得到保持和加强;香港作为东西方之间的桥梁,将继续在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之间发挥重要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民族主义思潮既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流派纷呈、观点各异。近年以来,中国民族主义思潮风雷激荡,健康理性的民族主义促进中国现代化建设;激进、偏执、狂热的民族主义阻碍中国的发展,危及中国的社会和政治稳定。为了进一步了解民族主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西方和我国近代民族主义发展历程,分析了民族主义的特点、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19.
民族主义这一历史现象源远流长,并非只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之后才有,因此《辞海》“民族主义”条的定义有失正确。民族主义在战后世界国际政治中有着重大影响。是反殖民主义的工具,并能促进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而狭隘的民族主义,大民族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则给人类带来过战争和灾难。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在不断经受列强侵略的情况下,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发生了重大转型。伴随着西学东渐的进程,人们对西方的思想认识也在变化:先是从“器物”上的学习,然后是制度层面上的反思与效仿。具体而言,洋务运动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军事与科技,维新人士则侧重于西方制度的理论介绍与设想。真正搬用西方政治制度的是孙中山,他以西方近代民主政治理论为基础,举起三民主义旗帜,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主权在民是孙中山民主政治思想的核心。民国建立后,他力图用这种思想巩固民主政治制度,提高人民的政治觉悟。孙中山的民主政治思想有力地推进了近代中国政治文明的进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