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7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在一片陌生的获奖者面孔中,人们看到了熟悉的李政道先生坐在嘉宾席中。1957年,也是在这里,李政道与杨振宁一起接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之一。那时,李政道只有31岁。  相似文献   

2.
杨虚杰 《金秋科苑》2008,(13):59-61
2007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在一片陌生的获奖者面孔中,人们看到了熟悉的李政道先生坐在嘉宾席中。1957年,也是在这里,李政道与杨振宁一起接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之一。那时,李政道只有31岁。  相似文献   

3.
1957年12月11日,持中国护照的两位青年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登上了斯德哥尔摩皇家科学院的诺贝尔领奖台,领取了该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开了中国人荣获诺贝尔奖的先河。当时,杨振宁35岁,李政道31岁。但你是否知道,这背后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杨振宁、李政道是因为“关  相似文献   

4.
<正>李政道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他在31岁时就和杨振宁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周恩来总理曾评价李政道说:“李(政道)精于学”。学生时期的李政道聪明好学,为未来的科研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与书为友的“小教师”李政道出生于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受家人的影响,他从小就以学习为乐趣,无论何时何地都与书为友。到了中学时期,他对数学、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5.
1946年春,仅为大学二年级学生的李政道被选中赴美研修原子技术,原因与三位物理学大师密不可分。束星北对李政道志向物理学有"启蒙"之功;吴大猷选中李政道跟随自己赴美是一个大胆的决定,引发了西南联大物理系年轻教师的不满,但得到了理学院院长叶企孙的鼎力支持。李政道在学业上表现出来的天分和才华是吴大猷和叶企孙都选中他的根本原因。李政道早年的"机遇"与"幸运"是他后来不断为中国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尽心尽力做出贡献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6.
真空做为物理媒质──记李政道教授在我院的一次学术报告丁亦兵(本院物理教学部)编者按: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李政道教授1979年曾应邀到我院讲学,系统讲授了“粒子物理与场论导论”和“统计力学”。最近,李政道教授又应邀于199...  相似文献   

7.
2006年11月11日,在喜迎诺贝尔奖获得者、清华大学名誉教授李政道博士80寿辰之际,清华科技园“科学与艺术”主题雕塑的揭幕仪式在清华科技园阳光厅隆重举行。李政道博士,科技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长张景安,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及海淀区区长周良洛,已故著名画家李可染大师的夫人、著名雕塑家邹佩珠女士,清华美术学院领导和清华科技园领导等400多位来自艺术届、科技界的嘉宾出席了此次揭幕仪式。李政道博士与邹佩珠女士亲自为雕塑模型揭幕,共同揭开了“科学与艺术”主题雕塑这项促进科学与艺术相结合有特殊意义工程的序幕。与此同时,由李政道博士与著名画家吴冠中共同主持召开的第二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研讨会也在清华大学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8.
1979年,由李政道主张开启的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USPEA(China-U.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 CUSPEA)探索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向国外派遣中国留学生的通道,为中国学子"走出去"、为我国科学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这个过程中,李政道也与严济慈相互支持,深入沟通,建立了深厚情谊。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与李政道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频繁交流,在推动中国重大科学工程建设、科技人才培养、科教政策改革等方面发挥了重大而独特的作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决定了急需向全世界“借智”,积极听取海外华人杰出科学家的意见和建议。李政道都是在他熟悉的科技和教育领域向邓小平建言献策,取得了非常积极的成效。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40年代,费米教授担任李政道的研究生导师时,每个星期都会抽半天时间专门和李政道单独讨论,让学生对一切物理问题都能独立思考。这是在培养能够创新的科学人才,更是在互相启发,寻找新的创新点。有一个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40年代,费米教授担任李政道的研究生导师时,每个星期都会抽半天时间专门和李政道单独讨论,让学生对一切物理问题都能独立思考。这是在培养能够创新的科学人才,更是在互相启发,寻找新的创新点。有一个大家所熟知的道理:两个人每人有一个苹果.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学基金》1993,7(3):226-226
6月2日,李政道教授应邀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访问,与张存浩主任、唐敖庆名誉主任及委员会领导成员、有关部局负责同志进行了座谈。李政道教授首先介绍了由他主持的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几年来在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的一些做法,该中心的工作已被国际理论物理界所关注。他说,青年人精力充沛,集中起来进行培养,一年培养几百人,几年下来积累的效果就很明显。对科学发展会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个问题在美国解决得比较好。  相似文献   

13.
尊师是我国的优良传统,许多著名学者都烙守儒气伦理十足的师道,李政道就是一个典范。1957年10月,瑞典诺贝尔奖评委会郑重通知正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任教的我国学者李政道,评委会决定将当年诺贝尔物理奖授予他和他的合作者杨振宁,以表彰他俩在发现弱作用下宇称不...  相似文献   

14.
"求是"的探索精神,对知识的不倦追求,成就了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θ-τ"之谜从中一步 步解开。  相似文献   

15.
华裔美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说:“好奇心很重要,好奇才能提问。”爱因斯坦曾说:“我们思想的发  相似文献   

16.
1980年广州粒子物理理论讨论会,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召开的第一个国际性科学会议,得到当时科学界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钱三强先生从1977年就开始构思并开展会议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与杨振宁、李政道二位先生商讨邀请人名单、召开国内的物理会议摸清研究情况与水平等等。1979年,钱三强的想法成型,着手会议的正式筹备工作。1980年1月会议正式在广州召开,并取得了圆满成功,会后还出版了会议报告的英文论文集,进一步加强了会议的国际影响力。葛能全先生当时以钱三强先生专职秘书的身份全程参与了会议的设想、筹备、召开、出版论文集等一系列工作,因此对广州粒子物理理论会议的前因后果十分熟悉。在他看来,任何试图完全还原历史全貌的行为都是不可能的,不过,通过多维度切入去认识一件事,尽可能的了解历史事件的原貌,是有一定可行性的。  相似文献   

17.
"求是"的探索精神,对知识的不倦追求,成就了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θ-τ"之谜从中一步步解开.  相似文献   

18.
回顾了李政道促使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的创立,他领导中心开展学术交流,促进了中国科学重新对外开放和交流。中心数十年来的工作,在中国现代科学史上留下了辉煌一页。  相似文献   

19.
李政道先生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为20世纪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炎黄子孙,李政道先生致力于祖国的科学事业,为我国高能物理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呕心沥血,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李先生80华诞之际,我们想借此机会回顾李先生关心、支持和帮助中国高能物理及加速器事业发展的历史足迹。1972年9月11日,周总理对张文裕和朱光亚等18位科学家关于在中国开展高能物理研究和加速器的预制研究工作的建议信做了重要批示,强调“这件事不能再延迟了,科学院必须把基础科学和理论研究抓起来,同时又要把理论研究和科学实验结合起来。高能物理研…  相似文献   

20.
这所在烽火硝烟中诞生的存世仅8年多的大学,汇聚了朱自清、梁思成等一批学术大师,走出了杨振宁、李政道等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成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一座永恒不息的精神丰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