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堵志平 《成才之路》2013,(29):34-35
作为“减负”具体实施者的教师,应善于把课堂教学变为“减负”的主阵地,着力构建优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艺术,诱导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变“苦学”为“乐学”。那么如何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呢?  相似文献   

2.
赵淑娟 《教书育人》2000,(19):17-18
在全国上下一致强烈呼吁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之际,大多数的学生家长却发出了不同的声音,甚至出现了学校“减负”,家长却“加负”的对抗现象。在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广大家长的反对观点并非没有道理,他们最担心的是“减负”可能会降低教学质量,从而影响孩子的前途。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既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提高教学质量,使“减负”工作得到家长的支持,从而使“减负”真正落到实处呢?本人谈一点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加强学习,努力提高教师本身的素质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学生“减负…  相似文献   

3.
“减负”,简言之,就是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当前,随着各种“减负”措施的出台,“减负”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但是,我们也发现,有少数学校、教师和家长,错误地理解“减负”,认为“减负”就是少上课和少布置作业,这是有失偏颇的。“减负”不仅仅是“少”,而且还要“精”。“少”而不精,低质量的“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因此,我们要谨防出现借“减负”之名而降低要求,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的现象。要在“减负”的同时,牢牢把住质量关。尤其要通过教师自加压力,自增负担来减轻学生负担,从而保证教学质量。为此,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以下三  相似文献   

4.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认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就要让学生“乐学”、“善学”。语文教学怎样才能使学生乐学和善学呢?  相似文献   

5.
教育部新千年第一件大事─—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我校提出要“轻负担,高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真正把“减负”工作做实,做好。 一、充分认识“减负”的实质,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我校首先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我们认为,“减负”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我们采取多种方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在尊重、热爱学生的基础上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压力。我校决定通过对“自主学…  相似文献   

6.
朱世芳 《考试周刊》2014,(25):81-8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发掘学生的潜能,使之掌握学习方法,变"要我学"为乐学、会学、善学,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7.
“减负”,简言之,就是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但是,有不少学校、教师和家长,错误地理解“减负”,认为“减负”就是少上课和少布置作业,这是有失偏颇的。“减负”不仅仅是“少”,而且还要“精”。“少”而不精,低质量的“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因此,我们要谨防出现借“减负”之名而降低要求,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的现象。要在“减负”的同时,牢牢把住质量关。尤其要通过教师自加压力,自增负担来减轻学生负担,从而保证教学质量。为此,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一、提高精讲的到位率。眼下虽然为精讲孜孜以求的教师不乏其人,但从总体上讲,精讲到位率仍不尽如人意。教学目的的模糊性、组织教学的随意性、课型结构的松散性降低了课的质量和品位。因此,我  相似文献   

8.
学潮指导是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探索学习方法的过程,也是启发学生主动学、乐学善学的过程。现结合“求平均数”一课教学,谈谈在教学中如何把学法指导贯穿于数学全过程。  相似文献   

9.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方式和主要渠道。从学校层面来说,抓住了课堂教学这一环节,就抓住了教学质量管理上的主动权,把握住了学校的生命线。在学习科学友善用脑理念引领下构建的“幸福课堂”,使课堂效果得到有效提升,学生更加乐学、善学、会学。  相似文献   

10.
学生学习负担是学生为实现全面发展目标而应承担的任务和责任 ;必要负担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过重负担则适得其反 ,这是从血的教训中所得出的经验。“减负”就是减掉那些妨碍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过重负担 ,决不意味着降低对学生学业应有的要求和降低教育教学质量 ,不是简单减少学生学习时间 ,做作业时间 ,也不是简单砍掉一些课程、内容。要通过减负 ,使学生获得更多自由发展 ,培养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空间。引导学生善学、乐学 ,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和刻苦的精神。江泽民主席指出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 ,生活条件好了 ,…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教学并不注重学习情感的激发,只求学生“学会”,不问是否爱学乐学,也不管是否会学善学,这既不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有悖于“愉快教育”的精神。 最近笔者作了抽样调查,其中有34%的教师在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忽视了非智力  相似文献   

12.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主导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而学生则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 ,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也就是说 ,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真正落实到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上 ,学生就能掌握“善学”的金钥匙了。为此 ,教师必须致力于“导” ,服务于“学” ,即通过教师的诱导、引导、疏导、指导 ,促使学生乐学、活学、易学、会学 ,从而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一、善于诱导 ,变苦学为乐学所谓诱导 ,就是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 ,使探究新知的…  相似文献   

13.
毕枝荣 《陕西教育》2000,(11):35-35
“减负”是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减负”是手段,不是目的;“减负”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那么,“减负”后提高教学效率应从何抓起呢?我认为必须在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上下功夫,这里仅就教法问题作以阐述,以求  相似文献   

14.
教育短波     
正阳县真阳镇“减负”不减“勤”“减负”了,教师是否还要勤奋地教,学生是否还需勤奋地学?正阳县真阳镇师生们的回答是:“减负”不减“勤”。“减负”后,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了出来,玩的时间增多了。个别学生说:“减负”了,还需勤奋学习吗?真阳镇教育工作站发现问题后,及时组织全镇教师认真学习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精神和教育部关于“减负”的文件,进行“‘减负’后要不要勤奋学习”的大讨论。结果大家一致认为:“减负”是减轻学生额外的课业负担,而教育部教材大纲中规定的课程、课时,必须予以保证,规定必须坚决执行。同时,学…  相似文献   

15.
在学生“减负”工作中,学校、教师负有较重的责任,尤其是学校的领导,应该在“减负”工作中起主导作用,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广泛宣传、学习,明确目的意义 首先教育学生明确“减负”的目的意义,使学生理解“减负”并不等于降低教学质量,不等于不做作业,甚至拒交作业,不等于可以随便上课。“减负”的目的,是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让他们充分发展个性、特长。 接着组织教工学习,使全体教师对“减负”工作有正确全面的认识。认识到教育应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素质,…  相似文献   

16.
当前“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已成为推进素质教育中刻不容缓的问题……” ,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就要在教学中求活、求趣 ,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根据中年级的教材 ,本人采用了学生分组进行教学的模式 ,即“同伴学习法”。它是一个以教师为主导 ,充分发挥学生群体作用的教学活动。“同伴学习法”的教学流程分为四步 ,即 :同伴初读明大意———同伴精读研重点———同伴赏读品全文———同伴思考做练习。在实施中 ,教师先对学生进行“导”和“扶” ,学生再把活动后的信息反馈给教师 ,最后教师再针对…  相似文献   

17.
一,乐学———学法指导的前提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学生对学习产生需要和兴趣,即乐于学习,才能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逐步达到善学、学会、会学的境地。学生乐学的情感,要靠教师激发起来。1...  相似文献   

18.
易明成 《课外阅读》2010,(11):84-84
提高学习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过重的负担是制约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减负”是提高思想品德课学习的措施之首,“减负”包括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和过重的心理负担两个方面。过重的课业负担主要来之于传统的、机械的、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行为的重要场所,作为一个英语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同时促进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笔者在实践中有以下几点感悟.  相似文献   

20.
王晓斌 《考试周刊》2011,(33):76-76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使之掌握学习方法,变"要我学"为乐学、会学、善学,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根本保证。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