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6 毫秒
1.
语文教学中,成功的新课导入具有“强力度”,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求知欲。特级教师于漪教《孔乙己》一课时,她是这样导入的:“鲁迅先生自己曾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为什么呢?读悲剧时,人们往往会流下同情的眼泪,而读了《孔乙己》之后,眼泪会往肚里流,心里隐隐作痛。这又是为什么?孔乙己的悲剧是怎样的悲剧?”这样设置了一系列的悬念,把学生牢牢地吸引到课文中来了。在新课导入时,还可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以及教师形、声兼备的演示,提高感知效率,激发其兴趣。珠海一中的语文教师教朱自清…  相似文献   

2.
董振宇 《教育》2014,(7):73-73
八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第四单元《孔乙己》课后的“探究练习”:孔乙己的性格中既有迂腐的一面,又有善良的一面,你能不能联系课文从这两方面对他的性格特点作些分析?鲁迅在写这个人物时怀有怎样的感情?其中第二问“鲁迅在写这个人物时怀有怎样的感情”的问题设置让学生一时无从下手。这个问题的设置也许是没有区分清楚小说这种艺术体裁作者和叙述者身份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3.
孔乙己的死亡是个悲剧吗?这似乎是个问题,一个活生生的人没了,自然是一出悲剧,然而不禁有人要问:孔乙己生活得那么无奈,那么没有自尊,他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让人笑几声,死了不正是解脱吗?也许这才是他最好的去处,那不正是他的喜剧?悲剧亦或是喜剧?鲁迅给了我们这样的解读: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喜剧则是把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相似文献   

4.
[于漪课堂] <孔乙己>教学片断 师: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遇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是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的?学习本文之后就可得到明确的回答.  相似文献   

5.
孔乙己后传     
被打折腿的孔乙己自光顾咸亨酒店之后就神秘失踪了,据作者猜测: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既然是“大约”,那就是说孔乙己还存在生还的可能性。如果孔乙己还活着,他最终能把当年欠下的十九个钱还上吗?  相似文献   

6.
《孔乙己》(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课时教学片段: 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师:同学们。请大家围绕小说中塑造的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谈谈自己的感受。提出自己的看法。 生:老师.课文最后说“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孔乙已究竟是怎样死的呢?  相似文献   

7.
曾伟萍 《成才之路》2013,(11):48-48
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没有不知道孔乙己这个文学形象的,也无不被这个苦人儿的形象所震撼的。据鲁迅的朋友回忆,鲁迅在世的时候,在他自己创作的小说中最喜欢的是《孔乙己》。鲁迅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孔乙己这个苦命人儿形象的?运用了怎样的叙事艺术?一、匠心独运的第一人称"我"的叙事视角  相似文献   

8.
“学而不思则罔”,阅读当不例外。如果读书不善于思考,则收效甚微,更谈不上提高思维能力。阅读中如何进行深刻的思考呢?首先,要学会选择思考点。一篇文章,内容极为丰富,我们不可能处处都会设疑思考,而要从中选择重点进行,其余“现其大略”,不必深究。例如,初读《孔乙己》,我们可以这样问自己:孔乙己为什么要偷又不赊欠酒钱?孔乙己为什么要教孩子“回”字的四种写法?在读过几遍孔乙己后,我们又可以这样问自己:文中三次哄笑是不是文章的主线?孔乙己的善良为什么都跟孩子有关系,等。经过这些问题的思考,自己一定会加深对作…  相似文献   

9.
孔乙己对自己的人生悲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不重蹈孔乙己人生悲剧的覆辙,我们应在孔乙己身上吸取怎样的人生教训呢?  相似文献   

10.
(一)孔乙己生活在封建社会行将土崩瓦解的清朝末年,他是一个下层知识分子,他一生的遭遇是十分悲惨的。在小说《孔乙己》里,我们所看到的仅仅是发生在咸亨酒店里的几个生活场景——那有限的几个生活场景是充满了喜剧气氛的。正是在那充满了喜剧气氛的场景里,我们看到了孔乙己那辛酸悲惨的活剧。孔乙己始终是遭人嘲弄的,在周围人们的哄笑声中,我们看到了他那“身材很高大”却显得十分卑微的身影,窥见了他那迂腐可笑的思想性格和空虚的灵魂。孔乙己之所以常常遭到人们的嘲笑,主要是由于他自身的畸形,同时也是由于社会的病态。小说并没有停留在叙述孔乙己可悲可笑的故事上,作者自始至终紧扣住对孔乙己所受的思想毒害进行探索,并且对  相似文献   

11.
“孔乙己”的命名张明军关于孔乙己的名字,小说原文中写道:“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个绰号,叫做孔乙己”。从中我们看出孔乙己的得名,原因有两个:一是他平时说话...  相似文献   

12.
袁复生 《高中生》2009,(15):66-66
这绝对不是一个德国版的"孔乙己故事"。其实,我们从未走进过孔乙己的内心,我们的视角都是表面而外在的,孔乙己被我们机智而势利地归为"他者"。所以,在孔乙己  相似文献   

13.
应该理解孔乙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乙己是初三课文《孔乙己》中的主人公,鲁迅先生通过对孔乙己的生活描述,对残酷的封建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孔乙己的一生是悲惨的,或许也是可笑的。但是我们若从另一个角度为孔乙己着想一番,会发现他并非一无是处,举动之间甚至还渗透着几分优良的品质。首先,孔乙己的生活是贫困的,因而欠帐是经常性的。然而,他却“从来不拖欠”、“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以至于信誉良好,表现了他性格的质朴和忠厚的一面。当在店里旧帐未还,却又不得不再欠新帐时,他的表情是“羞涩”的,能够意识到难为情,这些都说明他有着较好的品行;其次,孔乙己为自己的生适…  相似文献   

14.
阅读写人的文章,往往要与文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会面“握手”。在“握手”之间,你能读懂人物的“手”,便会进而懂手知人。鲁迅小说《孔乙己》写了“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孔乙己农家磨罩般的手。参照孔乙己的处境,我们可读知他生怕孩子吃他茴香豆的紧张心情。孔乙己不是“武”人,此时他并没有像《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达揸  相似文献   

15.
秋刀鱼     
上课了,语文课。 老师是个戴着老花镜,爱眯着眼睛的老头。在初三,年轻的老师是很少的。 今天,讲《孔乙己》。“作者为什么要着力突出孔乙己的形象?我们就要联系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了。中国的读书人在当时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之深啊……”不幸?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你最记得孔乙己的什么?”“《孔乙己》中的其他人最记得孔乙已的什么?”“《孔乙己》中的其他人真的记住孔乙己了吗?”三个层面,在三“记”之间探究“忘”与“看”的深刻内涵,一步一步真实再现了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孔乙己是残喘在‘忘’与‘记’之间的苦人”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7.
学习目标 一、品读孔乙己的形象,学习赏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理解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感悟小说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哪些文章?  相似文献   

18.
在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 ,我们看到了一位怀着科举失败的隐痛 ,而又以读书人自居的被人称作“孔乙己”的人物。他出现在鲁镇的咸亨酒店 ,并且总是混在“站着喝酒”的“短衣帮”中 ,是他们之中“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对他的分析可以说太多了 ,我只想运用换位法 ,从另一个角度再来审视一下孔乙己。孔乙己到咸亨酒店仅仅是寻口酒喝借以麻醉自己那失落的灵魂吗 ?封建科举制度曾经摧残了他的肉体与灵魂 ,他要在这小小的咸亨酒店寻求些什么 ?孔乙己生存的社会 ,“长衫”与“短衣”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孔乙己既然科举失落 ,就不能够与长衫为伍。可…  相似文献   

19.
孔乙己挪动着又红又肿的腿出了咸亨酒店。一路上许多“短衣帮”都对孔乙己指指点点。一个常去咸亨酒店的酒客打趣地嚎道:“孔乙己,那么久不见,你是不是又在偷东西啊个你看你被打成这样。活该啊!。说完还放肆地大笑起来。孔乙己在一片笑声中。脸色一会儿青。一会儿白。但他又能说什么呢?只是不停地挪动着,挪动着。  相似文献   

20.
《上海教育》2008,(3):52-52
明朝出了个张居正,知道他的人并不少。但我们对张居正的印象,多半只能将他跟“一条鞭法”挂钧。张居正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功绩?他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思想遗产?他的经历中有哪些令人惊心动魄的传奇?他是怎样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大抵不甚了了。本书以老辣的文字描述了张居正一生的事迹,将明代政坛的几次大风波勾勒得有声有色,全方位地再现了明朝中晚期的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