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课改进行到了今天。教师大都能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明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义。但是到了课堂上.真正要驾驭一堂课的时候,教师的行动就打折了,变成一“问”到底,学生也是一“答”到底。而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教师自己“讲”.学生“昕”。以至于整堂课“串问串讲”.而且教师问的都是文本表面的内容,学生基本不用思考,就可以直接回答了。  相似文献   

2.
目前,农村小学语文课堂存在两个弊端:一是"一读到底",整节课书声朗朗,却由于教师缺乏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缺乏个性化的思考与阅读,导致学生死记硬背;二是"一问到底",不少教师不让学生问,怕被学生问乱教学流程,怕被学生问得无言以对,怕被学生问得完不成预设的教学计划,而强制推行自己的"一问到底"。出现这两种情况,主要是教师对语文课标把握不准。语文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在读中有所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  相似文献   

3.
江苏卫视《一站到底》是一档形式新颖,趣味十足,在挑战中挖掘个性,又充满悬念的全新益智攻擂节目。我看过这档栏目,真可谓“问力无穷”!新课改倡导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思考问题、会问问题的能力,但对于习惯了“一问到底”的教师而言,应当如伺应对学生的提问呢?  相似文献   

4.
目前的阅读教学,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局面已不多见,但是教师“满堂问”的现象却相当普遍。许多教师在“精心”备“问”上下功夫,一节课提出几十个问题,一问到底,大大小小的问题淹没了自读能力训练,淡化了个性思考,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应答”状态。  相似文献   

5.
杨淑芬 《广西教育》2011,(13):21-21
提问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一讲到底"的现象逐渐消失,但"一问到底"的现象却悄然而生。课堂上,教师不断地问,学生不断地答,使学生的学习依然处于被动状态。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应把握好三个“度”,对为学生学习起到引导之效。  相似文献   

6.
在小学实际课堂教学活动中,整堂课或者“无问”,即使“有问”,也是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答问”的层面上。一些教师更多考虑的是自己怎样多问、巧问,而很少思考如何让学生敢问、善问。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昵?  相似文献   

7.
在解决物理问题时,学生经常会碰到一些所谓的“难题”而无从下手,问学生到底难在哪里,回答是不知道。看来要突破所谓的“难题”,首先要弄清楚难题到底难在哪里,才能对症下药。笔者对学生解题中出现的大量难题进行了认真研究、总结,认为“难题”主要“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研  相似文献   

8.
近日,我听了某老师上的一节数学课——“分数意义”。课堂上学生非常投入,积极参与,思维活跃。当老师要求学生在直线(数轴)上表示1/2时,引起了极大的争论。有许多学生问:“1/2到底应该画在哪里?”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语文教学像面对一盘散沙,看我们教师怎样把这一盘沙子串起来。我觉得这个比喻恰到好处,怎样把这盘散沙串起来,除了认真学习课标、大纲以外,还要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问题。但是,在语文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老师满堂问,学生满堂答,一节课“一问到底”,老师的“问”牵着学生的鼻子,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一“问”到底,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发问,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这说明了“问”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一、让学生敢问。要让学生敢问,教师必须树立这样的观点:质疑问难不仅是教师的事,更是学生的事,是学生的权利。早在古代,提问就是学生求教的主要途径。学生有疑惑时,必须向教师提问,而教师则应从其职责出发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但是时至今日,一些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仍未引起重视,教学方式由原先的一讲到底变成了一问到底,于是出现了“十万个为什么”似的满堂问,学生被问得晕头转向,连独立思考和读书的时间都被挤掉了,当然也不可能向老师提问了。还有一些教师虽然也知道质疑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但就是不敢让学生提问。究其原因主…  相似文献   

12.
“问”的感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是教师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行为。课堂教学中一定不能没有“问”,缺少“问”就缺少了生气,课堂就是“一潭死水”,教师就成为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就会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创造性思维将会受到抑制。那么课堂教学中为什么一定要“问”呢?到底要  相似文献   

13.
许志忠 《考试周刊》2012,(55):133-134
古今中外有许多教育家都重视“问”,但现在有许多中学历史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搞“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一讲到底,把学生简单地当做听众,这样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者认为要上好历史课应该把问题意识引入课堂,“师问生”,“生问师”,师生“互问”,这不仅是必要的.而且还是一门学问。  相似文献   

14.
生:老师,书上注释⑩“凭谁问”,解释为“靠谁来问”,但我感到困扰,这“谁”应该理解为谁呢? 师:问得好!你这一问,正是稼轩慷慨一问,而所问的答复也恰是词人耗尽一生求索的答案. 师:从语法上讲,“谁”是疑问人称代词,词中可理解为“哪个人”.那么,问题来了,“谁”在词人心中到底是哪个人或哪类人呢?  相似文献   

15.
近日,笔者与同事闲聊时,问他们:“学生是不是教育的资源?”同事们都说是。“为什么说学生是教育的资源?”同事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但回答的很模糊。问完他们,自己也在想,学生到底是不是一种教育资源?一日,一位教师教学《加法应用题》一课,当他给学生讲解“树上有8只鸟,又飞来了7只,一共有多少只”时,一位学生举手,也说一个题目:“妈妈昨天买来了15个果冻,我吃完了,要妈妈今天再给我买20个果冻。”没说问题他就坐下了,老师请他再补充上问题。“妈妈一共给我买来多少果冻?”经他这么一说,其他的学生也跟着来了,也要出题目。有爸爸买鸡蛋,又买萝…  相似文献   

16.
当前,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讲到底”和“一问到底”的现象明显减少,代之而起的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力度有所加强。但要扭转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局面,还要在训练过程中做到定点、定法,让学生通过每篇课文的学习,听说读写能力都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7.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过去是一问到底,往往把一些系统性比较强的知识拆成许多零散的小问题“喂”给学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的引领下,我们大力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但却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敢问或是不会问。那么,教师应该如何“问”呢?下面,笔者就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仅供参考。问题一:该问不问。案例“:0的加减法”教学片断(苏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第44页)。(出示主题图)师:谁愿意把你看到的说给同学们听听?生1:图上有3位同学在淋花,上课铃响了,同学们都回教室了,花坛旁边一个同学也…  相似文献   

18.
《小学语文》2011,(6):48-49
问:关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乐”的读音,有人说儒家经典中的“乐”字读音都是yu色。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电视节目主持人也把它读为yue。请问:这个句子中的“乐”到底应该怎么读?  相似文献   

19.
最近听了一些课,看到不少教学新气象:教师们在努力变“教师‘一言堂’”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讨论,学生学得十分热烈,思维十分活跃,常常为一个小问题争论不休……然而也曾听到一位校长对这种教学作如下评价:“你怎么能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征求不同意见上?花在学生讨论上?小学生能讨论什么?……不要忘记:教师的责任就是把知识讲明白,让学生记住!”  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评价这种教学?  素质教育在我国推行已有近10年的历史,素质教育要求下的课堂教学到底应该怎样改革,已成为广大中小学校长与教师关注的热点。江泽民总书记…  相似文献   

20.
在语文阅读教学改革中,激发培养儿童的自学兴趣,对于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我的做法是:一、解题生趣。题目是文章的灵魂,一般准确、鲜明、深刻。通过解题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例《大海的歌》解题中,我首先问学生:“你们见过大海吗?”接着又问:“你们见过大海唱过歌吗?”“大海的歌到底是什么呢?”这样使学生迫不及待地要去读课文,搞清大海的歌到底是怎么回事。再如《高大的背影》我让学生先想想:“背影”是什么?然后再说说“高大”是什么意思。课题《高大的背影》是说这个人的背影或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