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如今已经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这项赛事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的商业价值、市场前景,也不仅仅在于它对中国武术的巨大的宣传作用。抛开这些表象的东西,我们从散打王赛事的背后可以看到更深一层,那就是中国武术——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在新的世纪里如何继承传统,吸收现代科学理念,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同时,散打王也在改变着人们对中国武术的传统看法。为此,记者采访了北京体育大学武术系主任朱瑞琪教授和中国武术研究院技术部的刘普雷先生。朱瑞琪教授一直研究武术散打,对散打的发展了如指掌;刘普雷先生不仅练习过武术套路、现代散打以及摔跤,还是著名意拳大师姚宗勋先生的得意弟子,对意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传统武术有着深入的研究。在散打王争霸赛中,朱瑞琪教授和刘普雷先生联袂做电视解说,他们那深入浅出的解说和精彩的评论,给电视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2.
胡伟容 《武当》2005,(9):15-16
太极拳是内家拳,拳谚云“内功拳首在练意”。太极拳是用意练意的拳,如何加强意识的修炼、如何用意识指导实践,这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首要问题。习练太极拳,“意”是很重要的。故前人有“凡此皆是意”之说, 而拳论中“有意却无意,无意出真意。”孙禄堂大师《拳意述真》中讲“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  相似文献   

3.
杭东 《武当》2009,(12):6-7
武术来源于生活,并融合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影视作品作为外来艺术形式,在中国也就是百余年历史。中国影视作品的发展史离不开中华武术的融入,武术的彰显和光大也得益于影视作品这一特定的艺术形式。可以说,中闰武术和中国影视作品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武当内功易筋经武当太乙门内功文化脉系溯源武当八卦太极枪之特点太极剑术功三乘(上)谁毁了我的太极拳(中)论"沾连随粘"与"松柔圆活"动而有韵静而有势--浅谈太极拳的走势与定式舍己从人是太极功夫的归究意拳摸劲训练形意五行拳绝学(歌诀)杨氏八卦掌练法与运用(二)张山与中国武术研究院合一通背拳家陈树祯先生印象  相似文献   

4.
樊爱民 《武当》2014,(6):23-25
意拳桩法是意拳训练的入手之法,也是意拳训练的核心内容,意拳桩法训练的正确与否,关乎意拳训练的成败。武术功力也有人称之为武术内力,意拳内行称武术功力为“东西”,  相似文献   

5.
中国武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受其它艺术形式的影响,其艺术性古已有之。面对当今武术发展的瓶颈,对武术的艺术性进行探讨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从艺术学的视角诠释中国武术的艺术特性,解读武术的艺术内涵,发现武术的艺术魅力。研究表明:中国武术的艺术特性来源于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中国武术演练和攻防是肢体的线性表达;中国武术的线性美表现为阴柔之美、阳刚之美和流动之美。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中国武术发展过程的梳理,揭示出现代武术是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指出这种继承和发展是在西方"分解"思维方式的影响下,在武术分化后的形式上进行的。并认为,在现代武术的习练者和传统武术的习练者之间不能划等号,现代武术的多个形式的整合才可与传统武术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7.
聂太平 《武当》2024,(1):91-93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与“根”,武术文化蕴含着华夏人民、炎黄子孙的思维方式与文化特质,武术的武德、武礼,展示出的意志与民族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武术在中国有广大的受众基础,很多外国友人也是中国武术的爱好者。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阐述了非遗武术进校园的健身功能以及文化传承价值,以浙江缩山拳为例,从师资力量、宣传教育以及学生配合度三方面分析了非遗武术进校园的困境,并提出了对应的解决路径,希望对缩山拳等非遗武术文化在校园的推广教育与文化的传承创新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意拳的意念     
意拳为王芗斋先生所创.为何意拳把“意”放到首位?许多人都知道“拳”是一种外部运动的表现形式,“意”才是真正的内涵所在:拳的表现形式代表着“意”,而“意”的内容又指导贯穿于拳的始终。  相似文献   

9.
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地域成熟期,以当时主流强国为标志的地域武术版块组成了瑰丽多姿的中国武术体系,使得中国武术既包含中华不同地域的文化特殊性,又呈现民族整体系统的文化同一性。剑器和弓弩代表的春秋战国武器制作水准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吴越宝剑与秦弓工艺反映着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气质,深蕴的武术工匠精神折射出中华文化内敛雄浑的核心竞争力。百家争鸣融汇中国武术的德性文化内涵,赋予中国武术鲜明的武德文化标志。诸子养生思想涵化了中国武术养生文化特色,提升了中国武术德性文化特质,构建出极具生命科学图景的身体文化修炼系统,确立了中国武术恢宏的文化自信气度与厚重的文化自信根基。春秋战国出现的"武侠"群体与"江湖"概念对于中华文化影响深远,凡此种种皆显示出春秋战国的突出武术史地位,也蕴含当代中华复兴进程的武术发展启迪。  相似文献   

10.
中国武术技击中的刚柔观,是一种综合性的概念,无论是柔还是刚都是刚柔一体的含义。由于三教统一构建了一个非常成熟的柔静的文化环境,这时的武术技击不由地走入到一个“柔化”的氛围之中。中国武术技击都一致性地把“柔化”当作武术的核心,由此衍变出了从内到外的多种的技击柔化形式。  相似文献   

11.
太极拳套路是以技击动作为基本内容的运动形式,攻防技击性是其基本属性,有着极其丰富的技法。二十四式太极拳虽为简化太极拳,习练时,仍应表现出中国武术的技击技法和招术。太极拳的修炼一般要经过基本功、套路、拆拳、单操、推手、散手等若干阶段。二十四式太极拳在学会套路后应当进入拆解阶段的学习,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二十四式太极拳教材已有十几个版本,也列入高校教材中,由于其中几乎没有攻防含义的拆解内容,所以影响到习练者水平的提高。因此,将攻防含义解说出来,进而使习练者了解全貌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二十四式太极拳每式不一定只有一种攻防含义,限于篇幅,本拆解主要介绍拳式动作的一种攻防含义,谨供习练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经常进行武术骰练的人都知道,“劲”从拳术术语上讲称“拳劲”“爆发力”。所谓发力是拳术有效打击力量的动力。站桩、试力,走步,发拳等训练都是为发力做准备的。所以,我们练习发力,确保有力可发,就必须要通过站桩、试力、走步等内容训练,待有一定基础后,才能专门从事发力的练习。发力是站桩、试力、走步等内容的综合体现。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想把力发好是不容易的。意拳的训练要讲究科学性,要系统地按照意拳的训练方法训练。例如“站桩”既能培养浑元力又是拳术的基本功;“试力”就是把站桩所求出的力量,通过放大和移动进行强化,把力试出;“走步”是意拳的实战步法,要求身法、手法、步  相似文献   

13.
《体育与科学》2019,(2):81-87
以中国传统武术的哲学思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蕴含的"意""阴阳""过程哲学""道"思想进行系统分析,认为:对"意"的体认贯穿武术习练的整个过程,由此也铸就了中国武术的神秘意象,表现为:武术习练过程中对于"意"的追求是习武者本体"体认"的感悟过程;传统武术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整体性的"出神入化"之意境,"拳脚"与"意气"合一是中国武术的灵魂所在;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遵循了"立象尽意"的核心言说方式。"阴-阳""虚-实""动-静"的统一、对立与互化建构了传统武术哲学思想的逻辑起点,表现为:"阴-阳"对立、互生、平衡的哲学认知建构了武术理论的基础;"动-静"对立运动关系蕴含"形-神"的变化与融通;"虚-实"变幻莫测彰显了传统武术招法的玄妙。"艺无止境":传统武术习练彰显"过程哲学"的思维特征,表现为:传统武术习练是追求更高层次的"过程文化","由技入礼"传统武术习练过程是礼仪规训的过程,"武以德显"武术习练过程是完善人性过程的历练。"由技入道"追求内在修为的过程是传统武术文化的最高境界,表现为:由技入道,技近乎道:传统武术追求技击法则的玄妙之道,以身演道:传统武术以身体实践彰显技艺与人生之道。  相似文献   

14.
<正>刀是习武民众青睐的武术运动项目之一。在习练武者中,拳械兼习者较多,在传统武术、传统太极拳赛中执刀参赛者逐日增多。为适应当今社会喜武人的需求,从诸多刀术套路中吸取动作素材篡编“飞云十三刀”,纯属“继承传统,励志革新”的尝试。经过几年的再实践与体验,现就“飞云十三刀”的演练,谈些看法,供习练者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刘绥滨 《武当》2009,(1):4-5
一、传统武术的春天到来了吗?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武术活动,可谓热闹异常,自1980年代全国大规模武术挖整活动起,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在全国范围内挖整出了百余个门派的武术拳法,相应汇编出了武术拳械录像和书,全国也出了《中国武术名人辞典》、《中国武术拳械录》等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促进武术通过广西向东南亚的发展,本文基于布迪厄“场域理论”,提出建设中国武术文化场域,提升中国武术的符号价值。在充分认识和理解东盟各国的文化、历史、宗教信仰以及本土武术文化基础之上,通过加强武术词汇翻译,提升武术传播者的东盟语言能力;充分利用“儒家文化圈”文化共通之处,发挥中国武术文化内涵之用;激发武术文化场域各要素间的有机配合,推进官方及民间武术传播的“走出去”。  相似文献   

17.
李滨 《武当》2010,(6):31-34
中国武术内家拳,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强身健体与防卫御侮的光辉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靓丽瑰宝。武当内家拳法,是我国武术理论体系发展最完整,行功施行最简易,最能体现道禅儒三教用武思想的大义内涵。武当山是“中国武术内家拳发源地”。  相似文献   

18.
申国卿 《体育科学》2007,27(5):88-91,96
联系文化发展时间、空间维度的4大特点,从文化整体发展的角度,对于21世纪的中国武术发展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中国武术发展中的“传统”与“现代”问题,强调了“整合”战略对于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针对21世纪武术文化发展的“创造性”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规划。论证了武术文化发展环境“今非昔比”的客观历史现实,指出文化全球化时代环境下中国武术的必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以太极拳《耍拳论》《耍拳解》为基础,结合“耍拳”生活的文化实践,解释其文化现象、特性与自然意向,揭示太极拳“耍拳”的认识论要义、实践论要义及其主体性关怀。指出:太极拳“耍拳”不仅有外在的形式,更有内在的理法,使人在“耍”中消除位分、彼此交感、互相成就、技艺同长,具有安放身心、技艺双修、步向超验的文化特性;它游戏般展开,让人渐生敬意,端正态度,并为之奋进逐渐走向完满,是习练者自我实现的过程。太极拳“耍拳”是日用即道的文化体现、生活世界哲学的话语表达、体育生活化的身修方式。它不仅是太极拳的习练之法,更是一种中国式的身体修行,且始终以一种往复循环的主体实践导引着“耍拳”者走向生命之完满,具有人文化成和生命治疗的作用与意义,可为人之身心健康与生命幸福增福祉,为人之本真回归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20.
因包含着同一性和异质性的两个面向,西方体育的全球化对中国武术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中国武术需要在对自身的检视中确立传统再造的基本思路。中国武术现代危机成因有三:其一,作为“传统”的中国武术遭遇“有机团结”的现代社会必然不适;其二,武术非游戏的特质以及突出的底层性决定了它的“非现代性”;其三,民族主义的文化保守及机械附庸西方的标准化使其陷入两个极端。为此,正视武术不可化约为外来体育的独特性,继而在武术文化认同的形塑中,正确处理武术发展社会模式构成多元角色的关系,同时在新型城乡关系中厚植武术文化生态根基,是中国武术传统再造的可行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