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数字化转型旨在通过数字技术实现教育教学流程再造和提质增效。一方面,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引擎,驱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入。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黑箱”本质引起了人机信任危机,存在违背教育中的公平、责任、透明、伦理等基本约束的风险,阻碍了教育数字化转型。本研究梳理了人工智能助力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所引发和加剧的四大治理难题,剖析了可信教育人工智能的理论研究和发展现状,提出了可信教育人工智能的基本框架,总结了可信教育人工智能为教育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机遇,提出了可信教育人工智能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发展建议。研究建议出台可信教育人工智能的相关标准和法规,将技术可信度纳入教育数字化建设评价体系中,深入推进教育数据治理,提升教育从业者的数字素养。  相似文献   

2.
<正>2021年8月,教育部批复同意上海成为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区。浦东作为上海市的教育大区,也是上海市首个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创新示范区,如何以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本区向教育强区发展?本文尝试回答关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价值(what+why)、实践做法(how)和突破壁障(how good)的问题。内涵: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什么?(一)行为闭环:物理世界-数字世界-物理世界数字化转型,是将复杂多变的物理世界信息转变为数字格式,即同步生成一个映射物理世界的数字孪生世界,借助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处理数据,实时分析,给出由数据支持的决策,进而实施同步反馈数据检测并影响实践者随时调整行为的精准执行,形成一个“物理世界-数字孪生世界-运算-决策-实施-检测-调整行为-改造物理世界”的行为闭环过程。  相似文献   

3.
2023年7月8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教育论坛在上海举行。论坛以“引领学习变革智创教育未来”为主题,与会专家分享了人工智能时代知识获取、加工和应用的新路径,以及在智慧教育中引入知识处理的新兴技术;同时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见解,指出技术与人才相辅相成,我国目前迫切需要培养科技创新人才,规范实施教育数字化转型。论坛还从应用层面深入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引领教育变革,重新思考教与学。可以预见,智能教育将创造无限的学习空间,扩大教学的边界,引领教育变革。  相似文献   

4.
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教育不仅是国际合作的重要领域,也是促进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引领和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各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合作点。2022年12月5日至6日,由我国教育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主办的“2022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以线上方式召开。大会以“引导人工智能赋能教师引领教学智能升级”为主题,共设4个全体会议和6个平行会议,来自全球50余个国家的部长级官员、专家学者和技术代表参与了此次会议。各国通过“共享人工智能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经验,共商人工智能教育”的国际合作范式,旨在促进具有全纳性与韧性的未来教育的共建。大会的举办充分体现了党的“二十大”对教育、科技、人才的统一部署,彰显了中国引领世界共促人工智能教育的未来能力和担当,对我国下一阶段教育数字化改革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师教育数字化转型呈现出必然趋势。探究当前中国教师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未来发展路径,将有效深化国内教育改革。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探究人工智能背景下中国教师教育数字化转型现状,发现主要挑战和困难存在于技术应用、教师教育培训和教学模式创新三个层面。针对以上挑战,提出相应的对策,企图为中国教师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6.
数字化转型是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人工智能对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国外人工智能技术在乡村教育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人工智能助力乡村教师教学、人工智能助力乡村学生学习以及人工智能助力乡村教育管理等方面。国外人工智能在乡村教育中的应用具有资金保障、政府重视以及应用多样化等特点。这为我国人工智能在乡村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7.
陈悦 《大学教育》2023,(20):22-25
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将有力推进国际中文教学资源数字化发展。文章分析了国际中文教学资源数字化发展现状、优势及问题,并对人工智能时代国际中文教学资源数字化发展路径进行了探析,提出了完善国际中文教学资源数字化标准体系、解决“数据孤岛”和数据泄露问题、提高国际中文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快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国际中文教育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智能素养、加速国别化的国际中文数字教学资源库建设六大发展路径,以期为国际中文教学资源数字化转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教育领域的"三个世界"及其智能虚拟映射进行了认识切割,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个新的智能虚拟世界:代表数字化教育事实和存在的世界一’、代表人工智能教育认识的世界二’、代表人工智能教育思想和知识库的世界三’。文章指出,这三个新的智能虚拟世界是教育领域的"三个世界"在人工智能环境下的智能虚拟映射,扩展了传统教育研究的本体论假设,进而导致认识论的全方位变革。此外,文章还从认识主体、研究对象、研究范式、推理思维、知识表征等五个方面的变化,阐明了教育研究的认识论变革所引发的方法论转变。文章的研究有助于理解智能时代教育的过程与本质,并为教育人工智能系统的设计、开发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观点荟萃     
《上海教育》2024,(8):18-27
<正>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共举办六场平行分论坛,主题分别聚焦“教师数字素养与胜任力提升”“教育数字化与学习型社会建设”“全球数字教育发展趋势与指数评价”“数字变革对基础教育的挑战与机遇”“教育治理数字化与数字教育治理”“人工智能与数字伦理”。来自全球多个国家的政府机构、高校以及国际组织的中外教育专家共同研究探讨了教育数字化转型趋势下的前沿问题与最新进展。本刊整理部分与会嘉宾的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对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国内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在政策引领与新技术加持的双重驱动下曲折发展。通过文献计量法,总结出我国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研究的五个主题:人工智能教育发展体系研究,人工智能辅助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政策演变研究,人工智能个性化学习实证研究,智能核心素养培养研究。当前,人工智能教育应用面临着赋能人才培养、教育发展与教学改革的机遇,同时面临伦理道德风险、教育人文缺失、数据安全隐患、理论供给不足等挑战。在此基础上,本文归纳了未来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研究的四个方向与主题:一是重申人文主义教育方法,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二是大力推进智能技术和相关学习理论的研究,攻克未来教育可能面临的难题;三是积极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全方位重塑教育过程;四是确立人工智能教育应用集体公约,为人工智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研究理论层面存在顶层设计缺乏、监管框架缺位、政策框架缺失等问题,实践层面缺少相对科学完善的应用指南、监管认证工具、创新实施方法和行动措施,严重削弱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全方位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能力,制约着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育和研究融合创新发展的进程。文章采用文本分析和内容分析法,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和研究应用指南》的发布背景和研究目的,从人本主义批判视角探究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的争议和伦理风险,构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和研究应用的政策框架,提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和研究创新应用的促进方法和未来关注议题。文章最后结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和研究政策规划制定进行了思考,以期为我国加速推进教育数字化,推进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育和研究深度融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由俄罗斯高等经济大学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合作举办的第二届中俄教育研究会议日前在俄罗斯莫斯科召开。此次会议聚焦"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与人工智能"主题,围绕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挑战与前景、教育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数字化转型对学校形态带来的挑战、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育实践的变革、数字化转型和优质公平教育、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法律政策和伦理工具以及数字化转型中的学习模式等问题展开研讨。会议发布了中俄联合报告《教育的数字  相似文献   

13.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正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对教育产生深度影响,而现阶段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给教育带来新的道德伦理问题。该文首先从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引发更加复杂的道德伦理问题和人工智能道德伦理是人类道德伦理价值体系新组成两方面给出人工智能延展人类道德伦理范围。再从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伦理风险、教育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现状、教育人工智能伦理需解决问题等三个层面阐述了教育人工智能应用伦理风险与治理。再次从核心素养培养、规范应用监管、道德伦理框架、技术规范研制等四个维度给出人工智能向善发展的建设路线。最后,给出五条发展建议: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规划总体框架;重视育人为本,创新发展人工智能课程;遵循治理原则,促进技术向善赋能;明确价值准则,助力人机相融共进;加快标准制定,规范教育人工智能实践。以期推动人工智能向善发展,赋能、赋智教育,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构筑智能时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4.
人工智能是当前世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梳理了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历程,分析人工智能将成为未来最具影响力的科技革命;同时,剖析了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人工智能相关关键技术的曲线以及对机器人教育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正>“高等教育数字化不是一般的策略问题,而是影响甚至决定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问题,是实现高等教育学习革命、质量革命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2023年12月15日,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在意大利米兰举行的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上做主旨报告时表示,高等教育数字化要“开辟新赛道,寻求新突破”。吴岩指出,纵观教育发展史可以发现,技术与教育相生相长,每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给教育带来跨越式发展。当前,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横空出世,为创新路径、重塑形态、推动发展提供新的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教育何为、教育应该往何处去”成为世界各国共同思考的命题。  相似文献   

16.
《上海教育》2024,(7):6-7
<正>“数智”潮涌,教育逐浪从ChatGPT到Sora,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正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数字化、智能化与教育的持续融合,也对教育的时空概念及教学模式、管理方式产生着重塑性的深远影响。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作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更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17.
在加速变革时代,超越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教育质量等具象因素,从宏观且动态的角度探讨新技术驱动工作世界变化与高校毕业生就业之间的关系很有必要。在数字化、人工智能技术加速催生“人工智能中的工作世界”以及“工作世界中的‘工作-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受到“人才扶梯”失灵、人力资本贬值因素的严重影响。为在工作世界变革中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应重释“教育为人生”的改革真谛,并顺应以“变化思维”适应动态就业、以“乘法思维”跨界就业、以“双向通道”适度工作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高珩 《科教导刊》2023,(27):1-3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创新,为高校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当前高校教学环境的数字化建设基本完成,呈现教学环境的互联互通、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和多媒化、教学管理的智能化、信息化教学服务的个性化和自主化等特征。同时,高校教育数字化转型也面临数字化学习环境中的主体互动不足,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不成熟,教学模式单一等现实问题。文章建议,加强教育与技术的融合,构建数字化高校教学环境;提升教育大数据的治理能力,提供数字化转型的资源保障;培养师生的数字素质,提升教育主体的能力与创新认同。  相似文献   

19.
计琳  徐星 《上海教育》2024,(13):16-17
<正>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正在给教育带来多层面、多向度和多样态的影响,也对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对教育系统来说,人工智能是把金钥匙,不仅影响未来的教育,也影响教育的未来,有机遇也有挑战:”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谈及今年两会期间热议的“人工智能与教育”话题时强调,教育要“主动拥抱智能时代”“把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到教育教学和管理全过程、全环节”。  相似文献   

20.
赵玉成 《上海教育》2023,(30):14-17
<正>2023年初,一个名为ChatGPT4.0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彻底引爆了各行各业对人工智能的想象。伴随着近年来教育系统不断深入的数字化转型,在最早应用智能技术的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早已经成为了行业变革的内生力量,引领和支撑着教育未来的发展。那么,当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已经从将来时变为进行时,我们又该如何应对人工智能交融时代的育人之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