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4 毫秒
1.
在77K测定了标题配合的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在配合物的^7F→^D0激发光谱里,580.14nm和580.68nm处呈现两个锐锋,说明在该配合物中存在两种Eu^3 格位,选择激发配合物的^5D0能级,得到两组完全不同的^5D→^7FJ(J=1,2)荧光光谱,表明配合物中Eu^3+离子具有不同的化学环境,两种格位的可能点群是C1,C2或Cs,可能具有与Y2(P-CH3C6H4COO)6(C12H8N2)2类似的晶体结构。  相似文献   

2.
测量了Er3+:YVO4晶体的吸收谱,得到Er3+离子在YVO4晶体中的光辐射特性.通过Dexter理论计算得到了4I13/2+4I13/2→4I9/2+4I15/2和4I11/2+4I11/2→4I7/2+4I15/2的交叉弛豫几率分别为P1=6.718×105s-1和P2=1.676×105s-1,同时建立了描述Er3+离子跃迁的动力学模型,利用速率方程讨论了P1、P2对1550nm荧光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采用液相法合成了多晶材料,用高温提拉法(CZ法)生长出Er^3+:Y0.5Gd0.5VO4晶体。用ICP光谱法测定晶体中Er^3+离子含量为1.25at%,分凝系数为1.06。采用热磷酸腐蚀晶片,在偏光显微镜下对晶体的(010)、(001)面上的缺陷进行了观察,可明显观察到位错线、生长层和包裹物。南此得出,Er^3+:Y0.5Gd0.5VO4晶体的主要缺陷是位锚、生长层和包裹物等。  相似文献   

4.
采用808 nm LD激光和氙灯光双波长激发Nd:YAG单晶,研究了Nd^3+离子激发态吸收上转换发光特性。研究发现,在570~610nm范围内改变氙灯激发光波长,均观测到了较强的453nm、472nm和493nm蓝色上转换发光。根据Nd^3+离子的能级结构和发光特性可知,它们分别对应于^4D3/2→^4I15/2,^2P3/2→^4I13/2;^4G9/2→^4I9/2;^2P3/2→^4I15/2跃迁。另外对Nd^3+离子的上转换发光机制作了简单讨论。  相似文献   

5.
用溶剂热法、150℃反应12h成功合成了分散性良好的LaP04:Ce^3+/Tb^3+荧光晶体.XRD数据表明,合成了六方晶系的LaP04:Ce^3+/Tb^3+晶体(PDF 84-0600).pH为9.0时,合成晶体的离子最佳摩尔比为nLa^3+∶nCe^3+∶nTb^3+=6∶3∶1.根据荧光光谱可知,LaP04:Ce^3+/Tb^3+在270nm处有最强激发峰,在545nm处有最强发射峰,对应于Tb^3+的5 D4→7F5跃迁.  相似文献   

6.
I2-KI溶液中,I2+I^-=I3^-达到平衡,在波长350nm,I3^-的摩尔吸光系数为2.2×10^4L·mol^-1·cm^-1,而I2和,I^-在此波长没有吸收,通过研究,认为只要用分光光度法测定I2-KI溶液中的I3^-浓度,就可以测定平衡常数,结果为IgK=2.94。  相似文献   

7.
稀土元素铕与双Schiff碱N,N’-二(亚水杨基)-1,4-二氨基丁烷(L1)、N,N-二(亚水杨基)-1,5-二氨基戊烷(L3)和双Schiff碱还原产物N,N'-二(水杨基)-1,4-二氨基丁烷(L2)形成配合物的荧光是以配体发光为主.当双Schiff碱和TTA共存于同一配合物时,配体的协同发光效应使得络合物的发光表现为强的Eu^3 特征光谱,其最大荧光量子产率为0.21.络合物的能量传递过程主要是由配体的n→π^*跃迁吸收辐射能并直接向中心离子转递能量,中心离子被激发至激发态^5LJ(J=10,8,7,5),然后无辐射弛豫至^5D0,发生^5D0→^7FJ(J=0,1,2,3,4)的跃迁,发射出Eu^3 特征光谱.络合物Eu(Lx)(TTA)(NO3)3(x=1,3)分子发光器件是由络合物中配体的苯环和噻吩环——天线的底座,S、O和N原子——接受光信号的原子天线和中心Eu^3 离子——原子信号发射器所组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牛血清白蛋白荧光猝灭法建立一种测定药物中头孢他美酯含量的新方法。[方法]牛血清白蛋白(BSA)具有很强的内源荧光性,而头孢他美酯溶液本身不产生荧光。当头孢他美酯与BSA结合后,会导致其荧光强度下降。BSA在λex=342nm处的荧光猝灭程度与头孢他美酯的量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据此建立测定药品中头孢他美酯含量的新方法。[结果]该结合物的最大发射波长为λmax=342nm,与头孢他美酯摩尔浓度在2.07×10^-6-2.58×10—5mol·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其线性回归方程为△F=1.9684×10^7Ccp+25.6288,相关系数r=0.9958,检出限为1.01×10^-7mol·L^-1,RSD为0.66%,加标回收率为85.0%-100.99/6。[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快速,用于实际样本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在系统地研究Eu(Ⅱ)-La(Ⅲ)-TC协同荧光增敏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测定微量四环素的荧光分析新方法.体系的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分别为396nm和616nm,线性范围为2×10^-9~4×10^-9mol·L^-1,该法能用于测定尿液和血浆中的微量四环素。  相似文献   

10.
采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Ca1-xCdxTiO3:Pr^3+的物相组成及发光性质。X射线衍射和红外光谱研究表明掺入适量的Cd^2+物相组成为CaTiO2。激发光谱是峰值位于330nm附近的宽带谱,发射光谱是峰值在625nm半宽度为20nm的带谱。对应Pr^3+的ID2-3H4跃迁发射。发光强度随基质组分Cd/Ca摩尔比和合成温度而变化。Cd^2+的最佳含量在15%~20%.  相似文献   

11.
采用液相法合成了多晶材料,用高温提拉法(CZ法)生长出Er3 :Y0.5Gd0.5VO4晶体.用ICP光谱法测定晶体中Er3 离子含量为1.25 at%,分凝系数为1.06.采用热磷酸腐蚀晶片,在偏光显微镜下对晶体的(010)、(001)面上的缺陷进行了观察,可明显观察到位错线、生长层和包裹物.由此得出,Er3 :Y0.5Gd0.5VO4晶体的主要缺陷是位错、生长层和包裹物等.  相似文献   

12.
以1,8-萘二甲酸酐、二乙烯三胺(DETA)、N-甲基哌嗪及丙烯基氯为原料,通过酰胺化、季胺化、SN2亲核取代以及丙烯酰胺共聚合等反应,合成了水溶性1,8-萘酰亚胺高分子荧光探针。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等手段研究它们在水、四氢呋喃和乙醇溶液中光物理化学性质,同时考察浓度和溶剂极性及取代基对荧光性能影响及对金属离子的识别作用。结果表明,此高分子荧光探针的光稳定性及荧光量子产率明显提高,随着溶剂极性增大,荧光量子产率增大,波长红移;当浓度超过8×10^-4g/m L时出现荧光浓度自猝灭;该探针在水中能对Cu^2+在392 nm处进行高选择性识别。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对苯二酚(HQ)在玻碳电极上于磷酸盐缓冲液(PBS)中的电化学行为及其电化学动力学性质。结果表明:HQ在该电极上有一对可逆的氧化还原峰,峰电流与扫描速度的平方根(v1/2)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这说明HQ在该电极上的伏安行为是一受扩散控制的可逆电化学过程。在pH为6.08的PBS缓冲液中氧化峰电流与HQ的浓度在5.0×10^-6-2.5×10^-5 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Ipa(μA)=-1.444-0.077 8 c(μmol/L),相关系数r=0.996 5,检测限为4.75×10^-6 mol/L。同时利用电化学方法确定了该电极反应过程是双电子转移,并测得传递系数α为0.626,扩散系数D为7.4×10-7 cm^2/s,电极反应速率常数kf为6.8×10^-4 cm/s。  相似文献   

14.
Pd2+与9-溴菲(9-BrP)生成稳定配合物,能对9-BrP产生显著的的荧光增敏效应。9-BrP-Pd2+体系的最大激发和发射波长分别为247和364nln。荧光加强理论计算表明9-BrP与Pd2+形成了配位数为n=3的配合物,结合常数K-A为2.812×10-4,线性相关系数r2=0.9983。9-BrP—Pd2+体系荧光强度在Pd2+浓度为1×10-7~2×10-5mol/L的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62)。Pd2+与9-BrP反应具有选择性和专一性,常见金属离子不会对其造成干扰。水样测定与加标回收实验结果也较为理想(回收率〉100%),表明9-BrP作为荧光探针用于检测水体中Pd2+的方法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合成了对铜离子有很强选择性的罗丹明类荧光探针。在乙腈/水(体积比1∶1)溶液中,当加入Cu2+后,探针显桃红色,随Cu2+浓度增大,荧光强度增强,发射荧光波长红移。并在2.8×10-7~2.8×10-5mol/L范围内,Cu2+离子浓度与荧光强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其它常见离子引起很小的荧光光谱变化,合成的试剂可用于高选择性的检测铜。  相似文献   

16.
以CdTe量子点为荧光探针,基于荧光猝灭法对Ag(Ⅰ)和Ca(Ⅱ)进行了定量检测.考察了缓冲液的浓度、缓冲液pH值、反应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浓度为10~20 mmol/L、pH值为7~8的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缓冲液中,Ag+与量子点反应时间为20 min时,量子点荧光衰减程度(ΔF)与Ag+浓度呈...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测定加替沙星的胶束增敏荧光光度法,并对影响加替沙星荧光性质的各种因素进行了研究。加替沙星浓度在2×10^-6~1.8×10^-5mol/L范围内与荧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65.64μg/L。加标回收率为90%-105%。该方法简便,快速,可直接用于药物制剂中加替沙星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