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郑蓓 《幼儿教育》2012,(11):6-7
生命教育这么丰富的内容,对幼儿来说可行吗?我们又该如何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呢?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对生命有着许多问题:我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生病?树叶为什么会掉下来?为什么人会死掉?死是什么?回想一下小时候,当我们提出类似问题时,家长和老师是如何回答的呢?过去,针对上述问题,大部分家长和老师的回答是:"等你长大后就知道了。"或是以一些带有教育目的的善  相似文献   

2.
正卞老师发现这个学生打人,首先想到的不是马上批评或者进行说教,而是问"为什么"。"为什么王要欺负超呢?是天天欺负,还是偶尔?到底有几次?"这是一种科学的、探究的态度。了解到他有压力,卞老师认为他需要一个释放压力的渠道。于是先对整个宿舍教育,教他们同学之间应该怎样相处,怎样处理相互间的矛盾,然后提供机  相似文献   

3.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啊,朝气蓬勃、活力四射的他们确实如花朵般鲜艳夺目.然而,细心的语文老师,你发现了没有?当你面带笑容地告诉他们"今天我们要上一堂作文课"或者"今天我们的作业是写一篇作文"的时候,这些原本充满生机的"花朵们"大部分都在顷刻间"蔫了",教室里顿时"怨声四起".为什么孩子们会如此惧怕写作呢?追根究底,是他们不会写.因为不会,所以惧怕;因为惧怕,所以不感兴趣;因为不感兴趣,所以写不好;因为写不好,所以更加害怕……如此这般,恶性循环.那么,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我个人觉得,关键是靠我们语文老师多途径地去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去让他们掌握写作的技巧.我在教学实践中是从课外练笔着手的.  相似文献   

4.
通过多年的幼教工作,我发现,有的孩子对什么都感兴趣,总是向成人提出"这是什么"、"为什么"等各种问题:而有的孩子对眼前的变化"视而不见",让孩子失去了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机会,影响孩子的发展.由此可见,观察能力的培养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可以激发幼儿进行探究的欲望,是智慧开启的重要源泉.那么,在幼儿教育中,我们该怎样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以激发他们进行科学探究呢?  相似文献   

5.
卷首语     
素来对"教育和学校应当如何如何"不以为然.我认为,当下更值得讨论的,或者说更具现实意义的,不是好的教育应该是怎样的,而是为什么好的教育与我们渐行渐远. 说实话,眼下最容易说的话就是,教育和学校要如何如何办才好,如何如何培养几个"者"、几种"人".想想看,古今中外,从孔圣人到陶行知,从柏拉图到杜威,他们已经把教育的性质、办学理念和目标说得非常清楚明白了,用得着今人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地喋喋不休吗?但为什么今人更愿意说教育和学校要如何如何呢?为了不负责,为了不伤人,为了迎合人.用一个词说就是哗众取宠,我自己也越来越怕伤人,虽然常常伤;也为讨巧,获得点虚荣,总爱说教育和学校要如何如何,应当如何如何.我当然知道,这是在说正确的废话.  相似文献   

6.
为什么大多数人在餐厅用餐会选择靠窗、靠墙的位置?在一个开放的环形广场,为什么大多数人会选择坐在环形周边而不是中间?人多嘈杂的派对,为什么人们也会首先选择靠边位置坐下或站立?这是因为人的安全心理需要,要求自己要与他人保持距离,在心理学上称为"边界效应"。"边界效应"从何而来?那就要向我们的祖先寻找答案。远古人以狩猎为生,是天生的"猎手",也是其他"猎人"的"猎物"。为了在狩猎的同时不被其他"猎人"发现,狩猎者绝对不可以暴露在一个空旷的环境中。  相似文献   

7.
我们曾到一些涉外饭店参观见习,发现我们的服务员对客人欠热情,工作不主动,经理批评他们时,服务员还很不服气,他们认为,同样是人,我为什么要这样低声下气?他们为什么想不通?主要是他们缺乏一种知觉,即角色知觉。  相似文献   

8.
在课堂中,学生信赖老师,老师更应信赖学生,相信他们在亲身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与进步.事实上,在教学中,信赖往往能创造出"奇迹". 一、硕果累累 学生从第一天走进课堂,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他们渴望探究,能探究,也乐于探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我们要相信学生,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给予他们探索的机会.虽然有时收获甚微,但有时也会让人眼前一亮,出现"奇迹"——硕果累累.  相似文献   

9.
苏教版小学数学"认识分数"一课的教学重点是对分数单位、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其内容以两次初步认识分数为基础.尽管这是一节典型的老课,对于同样的内容、同样的理论,如何上出不同的效果,需要不断思考与实践. 一、质疑,学生的学习起点 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我们就玩一个"头脑风暴"的游戏.(屏幕显示数字"1")你想到什么? 生:一个人,一个学校,一个花园,一个班级…… 师:我由"1"想到了4个人,为什么呢?因为4个人能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他们是一个整体.现在我们看到"1",想到的内容就更多了.(引导学生由"1"可以想到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可大可小、可多可少)  相似文献   

10.
<正>"老师,我们小组的实验失败了","老师,我的实验发现和他们不一样"……面对学生研究过程的一个个"失败"和"挫折"现象,我们应如何应对?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教育的核心,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是科学探究的精髓。如何引导学生科学有效地"经历探究"呢?从历史上的每一项重大科学成就中不难看出: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绝不是举步摘桃,一帆风顺的。我们要给学生创设的,应该是"跳起来,摘到桃子",可能是一跳,甚至两跳……让学生在"失败"中,真正经历过程,真正探究科学,从而真正地获取科学教育的成功。一、从"失败"的探究中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相似文献   

11.
名师的身上总是有一些特质的。这些特质,牵引他们一次又一次站到了高峰。譬如,都是上同一节课,为什么有的人总是能出新,而且新得有内涵、有深度、有道理?每次公开课一结束,大家的脑海里总会冒出一个共同的问题:他们是怎么想到这些新点子的?为什么我们想不到?譬如,同样是谈一个话题,为什么有的人总是有真知灼见,而有的人却始终在一个地方徘徊,就是上不了那个台阶?……这些问题很值得刨根问底。关注名师每一次优秀的背后,挖掘他们每一次抵达教学高峰的故事,就是在破译优秀的密码,在发现教学成功的秘密。哈佛大学需要经典案例,我们同样需要具有教育内核的故事做导引,以便我们能更快地奔跑,有力地向上。本期首先刊出华应龙的公开课背后的故事,欢迎大家关注。  相似文献   

12.
在众多的体育教学中,由于体育教学自身的实践操作性,形成了体育教学“讲解——示范——练习”的一种“被动”教学模式。其中存在不足也是明显的: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他们缺少自己的独立思考,思维常常受教师制约;整个教学过程往往是教师在讲、在做,学生的操作仅仅是在执行教师的指令;至于为什么这么做,只有教师能把握,学生往往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而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探索发现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如何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探究发现的学习活动,变被动的知识接受为主动的探究发现?如何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探究发现的方法,提高…  相似文献   

13.
随着食品营养与安全越来越受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阅读食品标签。喜欢喝葡萄酒的人发现,欧美的葡萄酒几乎都标注了"含二氧化硫"。为什么这个常常跟酸雨、空气污染物相关联的"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竟然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了"典雅"的葡萄酒中?要知道葡萄酒为什么含有二氧化硫,需要先知道葡萄酒是如何酿造的。  相似文献   

14.
为什么班级里会有"边缘人"的存在?他们的情感现状是什么样的?是什么导致他们变成这样?让我们走进他们的内心,展开一段心与心的对话。  相似文献   

15.
为什么鸟儿能在空中翱翔?为什么鱼类能在水里畅游?为什么花儿会有各种颜色?……我们每个人的脑海里都装着数不清的问题,也正是由于人们对科学现象的不懈探求才将科学研究不断推向深入。那么,怎样将我们对一些科学问题的探究过程写下来呢?我觉得写这一类文章时应该努力做到这样几点:1.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只要我们拥有一颗好奇心,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个爱思考的头脑,就能从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现象里发现值得探究的问题。如,有位同学写了一篇题为《蚯蚓的爬行速度》的作文,小作者是这样写发现问题的过程的———漫步在新村、公园、绿地的…  相似文献   

16.
人为什么有情感?人为什么能思考?人为什么要睡觉?人为什么会做梦?……人为什么可以问这么多的为什么?大脑,在赋予我们探索各种奥秘的本领之际,却也给我们列出了一道道更加深奥的谜题.站在大脑这个物质和意识交会的"三岔口"上,你困惑吗?  相似文献   

17.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小学生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通常会产生许许多多的"为什么",他们会有强烈的探索欲望。我们经常看到小孩子对自己的玩具车为什么会自动行走感兴趣时,他们不惜破坏自己心爱的玩具。那是孩子们探索的"天性",那是一种求知的"欲望"。  相似文献   

18.
正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时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上,一些学生无精打采,心不在焉,对课文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在课内存在"怯读"现象;而在课外,学生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书,常常一下课他们就会拿出来津津有味地读。我们的阅读教学为什么不能吸引学生?到底在哪里出了问题?如何让小学生从"怯读"变成"悦读"?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一、小学生课内"怯读"现象的成因  相似文献   

19.
走进理发店     
大班幼儿对自己生活的周围充满兴趣,他们怀着好奇心探究周围世界,发现“我家与我家附近”是那么丰富、有趣:有林林总总的店铺,有形形色色的人群……他们通过观察提出了许多疑问:我们的周围有哪些商店?人们为什么要到商店里去?什么样的商店是人们最需要的?什么样的商店是我们最想了解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决定开展一次“我家与我家附近的商店”的调查活动。孩子们与爸爸妈妈一起带着调查表,乐此不疲地走访了自己家庭周围的商店,并把调查结果一一记录下来。当全班幼儿带着自己的调查表聚集在一起时,他们不约而同地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无论…  相似文献   

20.
为了对学生的提问能力的现状进行了解,我们随机抽取了三至六年级的184名学生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结果我们发现: 1.学生非常喜欢提问题,有许多迫切想知道答案的问题并且涉及的范围很广,如:秋天草为什么会枯死?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2.学生提出了许多"十万个为什么"式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能引导学生进入一般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活动,只有通过阅读的方法才能得到问题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