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典型重工业城市热岛效应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龚宇  余淼  王璞  武瑞焕 《资源科学》2010,32(6):1120-1126
本文选取唐山这座典型重工业城市,以地震后的气象资料(1977年-2006年)和2006年7月1日-2007年6月30日对比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热岛效应特征进行研究与对比分析,结果发现:①1977年-2006年间热岛强度平均为0.51℃,最近10年热岛强度平均为0.82℃;②热岛效应的日变化明显,“夜热岛”强于“日热岛”,变化幅度为-0.1~1.5℃。一年中夏秋季节热岛强度比冬春季节热岛强度明显,其中夏季最为明显。春、夏、秋、冬四季分别为-0.16~1.16℃、0.12~2.44℃、-0.09~1.49℃、-0.27~0.95℃;③唐山市上半年(1月-6月)的热岛强度高于下半年(6月-12月),气温跃变后唐山站与周围各站之间的热岛强度均大于全系列热岛强度;④人口总量、人口密度、建成区面积是城市热岛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产业结构(重工业比例)也可能是影响热岛效应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典型重工业城市热岛效应特征分析——以唐山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选取唐山这座典型重工业城市,以地震后的气象资料(1977年-2006年)和2006年7月1日-2007年6月30日对比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热岛效应特征进行研究与对比分析,结果发现:①1977年-2006年间热岛强度平均为0.51℃,最近10年热岛强度平均为0.82℃;②热岛效应的日变化明显,"夜热岛"强于"日热岛",变化幅度为-0.1~1.5℃。一年中夏秋季节热岛强度比冬春季节热岛强度明显,其中夏季最为明显。春、夏、秋、冬四季分别为-0.16~1.16℃、0.12~2.44℃、-0.09~1.49℃、-0.27~0.95℃;③唐山市上半年(1月-6月)的热岛强度高于下半年(6月-12月),气温跃变后唐山站与周围各站之间的热岛强度均大于全系列热岛强度;④人口总量、人口密度、建成区面积是城市热岛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产业结构(重工业比例)也可能是影响热岛效应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对浙江省4种主要剧毒蛇冬眠时的洞穴进行野外观察,以非稳态导热方法进行分析,得知在杭州地区1月份的正常气温下,银环蛇洞深为1.0~1.5m,洞穴内温度为10.4~12.3℃;眼镜蛇洞深为1.0~3.0m,洞穴温度为10.4~16.9℃;五步蛇洞深为0.7m,洞穴温度为8.7℃;蝮蛇洞深为0.5~1.0m,洞穴温度为7.4~10.4℃。本文亦计算了杭州地区最冷天气下洞穴的温度,所得结果可供人工饲养蛇类安全过冬作参考。  相似文献   

4.
利用1961年~2019年赤峰地区10个旗县区10个国家气象站逐日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气象要素资料,统计分析了该地区近59年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赤峰地区光能资源丰富,年太阳总辐射5 650MJ/m~2~5 830MJ/m~2,年日照时数2 800h~3 100h;热量资源充足,年≥10℃积温2 300℃~3 250℃,适宜发展农牧业;降水资源不足,年降水量330mm~460mm,并且变率较大,因此降水是限制赤峰地区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5.
每公顷产3万~3.75万千克,优质果达到80%以上;一年可熟3次果,笑傲于38℃的高温下,独立于-13℃的寒冬中;按4~20元/千克计算,每公顷收入18万~300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苏尼特右旗荒漠化草原主要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内蒙古苏尼特右旗1961~2006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平均风速、沙尘暴、大风发生日数和1965~2006年日照时数等相关资料,分析了内蒙古苏尼特右旗荒漠化草原的主要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苏尼特右旗荒漠化草原年平均气温为5.0℃,温差较大,温度偏低;年平均降水量为181.9mm,降水偏少;年日照时数为3102.3h,日照时间长,光能充足;年大风日数为59.6d,年沙尘暴爆发日数平均为12.1t。  相似文献   

7.
文章利用西南区域5个省(区、市)322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气温、相对湿度、风速等资料,分析了该区域年、夏季体感温度的变化趋势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年来受全球变暖的影响,西南区域各省(区、市)体感温度也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升高。近50年(1961~2009年)西南区域平均年体感温度以0.19℃/10a的速度显著升高,尤其是近20年增幅达到0.4℃/10a;西藏体感温度增幅明显高于西南其他省(市),大部分地方增幅在0.4℃/10a以上。使用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REA加权平均得到的西南地区预估数据,分析了在A2、B1情景下西南地区21世纪体感温度变化趋势,发现2041~2070年西南区域平均年体感温度将分别增加2.2℃和1.8℃,2070年以后将分别增加4.0℃和2.4℃。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超高压和常压两种不同的微波消解方式对四种茶叶进行前处理,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其重金属铅、铬、镉、镍的含量。结果表明:①超高压能完全消解样品,消解所需的酸较少,比常压消解更高效,更适合茶叶重金属检测样品的前处理;②检测红悦样品中铅、铬、镉、镍的回收率分别为98.3%~103.7%、98.7%~102.6%、99.7%~102.0%、95.9%~96.6%;RSD分别为0.4%~4.7%、0.1%~3.5%、0.5%~4.6%、0.2%~4.4%;检出限分别为0.058mg/Kg、0.064mg/Kg、0.008mg/Kg、0.13mg/Kg;③四种茶叶检测结果中铅的含量:毛尖>红悦和铁观音>水仙;铬的含量:红悦>毛尖>水仙>铁观音;镉的含量:毛尖>红悦>水仙>铁观音;镍的含量:红悦>毛尖>铁观音>水仙。  相似文献   

9.
海冰厚度随时间变化特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认识海冰厚度在气温等因子影响下随时间变化的特征,是估算海冰资源量的基础。该文通过室内冻结实验、现场观测实验和历史资料分析,探讨了在气温和风的影响下海冰厚度随时间变化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海冰的再生周期。室内实验利用500L温控冰柜,实验温度设为-2℃、-4℃、-6℃、-8℃、-10℃,冻结时间114h—120h,冰厚取样间隔6h。现场观测地点为辽宁省瓦房店市长兴岛北侧海区的潮间带平整冰面,在观测冰厚变化的同时,测定实验地点的冰面温度、冰上气温和邻近岸上的地面温度、地上气温。历史资料分析使用1989年12月25日~1990年2月23日葫芦岛海洋站观测到的气温、风速和冰厚的资料,以及同时期葫芦岛气象站≤-2℃积温、≤-4℃积温资料做对比分析。本文得出的结论如下:随着气温降低或负积温值的增加,冰厚逐渐增加;风速增加,冰厚降低,风速减小,冰厚增加;在气温≦-4℃条件下,渤海海冰再生速率为1.86cm/d,生成厚度为10cm的海冰所需时间为5.4d;常冰年渤海各海区工程性开采海冰的可能次数为:辽东湾7.4次~13次,渤海湾3.7次~7.4次,莱州湾1.9次~3.7次。  相似文献   

10.
东海区中上层鱼类资源与海表温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该文根据1987年~1998年东海区上海、宁波、江苏、舟山四大渔业公司中上层鱼类渔获数据以及同期NOAA/AVHRR资料反演的海表温度数据,分析我国东海区中上层渔获量与海表温度和梯度的关系.根据水文等特性,研究区分为长江口北、长江口和长江口南三区,结果表明不同海域渔获具有不同的渔汛和温度分布特征,其中长江口北渔汛在冬春季,渔场温度11℃~16℃之间;长江口及以南区渔汛在秋季,渔场温度22℃~29℃之间.长江口北海区渔获量和平均网产均与海表温度成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217和0.236,置信度均为0.000;而长江口及其以南则成正相关关系,其中长江口渔获量和平均网产均与海表温度的相关系数为0.354和0.373,置信度为0.001和0.002;长江口以南的渔获量和平均网产均与海表温度的相关系数为0.238和0.372,置信度均为0.000和0.000;并由此初步建立了海表温度和渔获量、平均网产的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利用乃东地区1980~2011年近31年的平均风速,相对湿度,降水量,大风日数,日照时数以及1960~2011年的月平均气温和旬平均气温,应用了气候学及统计学中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乃东地区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分析表明:乃东51年年平均气温8.8℃,最热的月份出现在6月,平均为16.1℃,最冷月出现在1月,平均为-0.17℃;乃东地区年平均气温51年变化总趋势是上升的;年平均温度存在12年周期变化趋势;乃东地区冬季较长,无夏季,冬季长度有减小的趋势,春秋连季达6月。冬季长达6个月以上的占样本数的90.4%,7个月以上的占样本数的的48%。生长季(≥0℃)长达6~7个月。乃东的年总降水量为389mm,乃东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6月到9月,其中7月最多,达114.9mm;降水量最少的月份是1月和12月,分别为0.5mm和0.1mm;春季(3~5月)的降水量为45.4mm,占全年的11.6%,夏季(6~8月)的降水量为274mm,占全年的70.4%,秋季(9~11月)的降水量为68.4mm,占全年的17.6%,冬季(12~2月)的降水量为1.7mm,仅占全年的0.4%;年总降水量存在13年的周期变化趋势。乃东多年平均年总日照时数为2934.8小时,阳光充足。乃东多年平均风速为2.3m/s。总的趋势是下降的。乃东地区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42.2%,各月之间相对湿度变化较大。以上研究结果可作为为当地天气预报和气象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白灵菇的栽培工艺 白灵菇的栽培工艺属食用菌种植领域.其特征在于以下步骤:根据公知技术配置栽培料,pH值调至8~10;均匀搅拌栽培料2~4小时至装瓶完成;栽培料在0.1~0.5兆帕的蒸气下灭菌2~5小时;在无菌室将栽培料冷却至10℃~15℃;在无菌室接菌;养菌以及复菌,在温度10℃~22℃下菌丝发满20~30天,复菌30~40天,环境湿度60%90%;搔菌面平整无碎料;抑制、出芽,温度控制在5℃~1 5℃,湿度控制在70%~90%.  相似文献   

13.
华东地区热量资源的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周伟东  朱洁华  李军  梁萍 《资源科学》2009,31(3):472-478
为了弄清全球气候变暖对华东地区热量资源的影响,本文应用M-K检验、EOF展开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华东地区1961年~2005年热量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华东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6.2℃,有明显升高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0.21℃,冬季的增温最为明显;M-K检验显示年平均气温在1993年出现了突变;②稳定通过0℃、10℃积温有明显增加的趋势,积温的突变点分别发生在1996年和1999年;③稳定通过0℃积温EOF展开前3个特征向量的累计方差为84.1%,其中第一特征向量表明了华东地区为整体积温增加的一致性,第二特征向量表现为南北相反的分布特征,第3特征向量表现为东西相反的分布特征,稳定通过10℃积温EOF展开前3个特征向量的累计方差为74.2%,前三个特征向量的分布特征与稳定通过0℃积温的分布特征类似;④华东地区无霜冻期平均为239.2d,呈明显增长趋势,无霜冻期在1996年出现了突变,年代际变化显示,无霜冻期的增幅随年代有增大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1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试验区在伊克昭盟达拉特旗北部黄河冲积平原地带 ,地势开阔而平坦。地理位置为东经 1 0 9°0 0 ~1 1 0°45 ,北纬 40°0 0 ~ 40°30 。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 6.8℃ ,最高气温 38.3℃ ,最低气温零下 32 .3℃ ,年均降雨量 31 0毫米 ,无霜期1 2 0~ 1 30天 ,≥ 1 0℃积温达 31 97.4℃。试验区土层发育差 ,土壤多为典型的风沙土 ,有机质含量低 ,全盐总量低于 0 .2 %。p H值 7.0~ 7.8。该区地下水位较高 ,埋深 1~ 3米。农业灌溉方式以井灌为主。2 试验方法与数据调查分析2 .1 试验方法根据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统计1996~2015年茶卡站降水等气象资料得出,茶卡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224.7mm,日平均降水量为0.6mm;多雨时间为41天,少雨时间为221天;年平均气温为2.8℃,夏季短暂,冬季漫长,雨热同季的特征比较明显;湿润日数为118天,干燥日数为247天;夏半年多以偏西南风为主,冬半年多以偏西北风为主,属于温带干燥型气候类型;年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属于三类可利用地区;降水量、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相对湿度、日照时数、总辐射每10年分别增加43.269mm、0.558℃、0.231℃、0.739%、22.287h、22.409MJ·m-2,平均气压、平均风速每10年分别减少0.317hpa、0.155m·s-1。  相似文献   

16.
西藏昌都市由于海拔较高,造成气候条件较为恶劣,分析其气温气候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文章利用近50年该地区地面观测资料,采用常规统计学方法,分别研究年平均气温年际、频次、突变年变化情况。研究表明:年平均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186℃/10a,在1985—1990年之间气温相对较低;年平均气温在(7.5℃,8℃]区间内出现的频次最多为18次;从1993年开始气温开始递增,且气温开始突变的年份为2014年;经过EEMD分解得出年平均气温存在2~3年、5年、20年的周期规律。本文研究所得结论为农业生产、气象服务均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2001年/2002年在云南冬春香料烟主产区保山的罗明片和柯街片进行密度种植试验和气候考察.揭示出本区冬春香料烟生产季最高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和土温时空变化特点及差异气候特征;其中,冬季温度变化关键期(12月/1月)大部时段土温旬均值高于气温O.5℃~3.0℃,最低气温极值为3.0℃~3.4℃,随时空而异.研究表明,密度对烟叶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以及株高迅速生长的天数随气候类型的不同而异;冬季热量水平低是生产优质冬春香料烟的制约因素;影响冬春香料烟生长发育和烟叶品质的温度因素因地域而异;光温差积影响烟叶总糖含量,10 cm土温影响烟叶烟碱含量;适宜种植密度行株距为40cm×12cm,单株风干烟茎重达28.44g~31.33g/株、风干烟叶重达82.99g~91.41g/株、产量为1 729.1kg~1 903.8kg/hn2.此外,建立了株高-温度关系模型,模型通式:y'=c0 n∑i=1ci·xi.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主产区实现优质香料烟生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上海地区百年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应用滑动t检验、Yamamoto's检验、功率谱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上海1873年~2006年气温、降水、辐射、日照等资料,结果表明:上海地区年平均气温有明显升高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0.14℃,冬季和秋季的增温最为显著,平均每10年增加0.16℃;日平均气温5日滑动平均稳定通过0℃、10℃活动积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分别增加52.6℃·d和49.6℃·d;无霜冻期每10年增加8.7天。年降水量略有增加,其中春季降水增加显著,平均每10年增加31.8mm,秋季则略有下降。通过正态检验及概率估算,上海出现春涝的概率为20.43%,出现秋旱的概率为50.72%;年内降水分布不均,降水集中,暴雨日数增多。上海地区总辐射、水平面直接辐射呈显著的下降趋势,平均每10年分别减少102.1MJ/m2和156.2MJ/m2,散射辐射有明显的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47.6MJ/m2,日照时数略有减少。  相似文献   

19.
藏北羌塘高原气候变化的时空格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藏北的羌塘高原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和核心,是对全球变化反应最敏感的区域之一。本文通过统计藏北高原仅有的8个气象站50年来温度、降水等资料,计算分析了PER、RDI,运用植被-气候综合模型计算分析了NPP的变化量,探讨了藏北气候空间格局和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藏北东部由南向北地势升高,温度和降水呈减少趋势,温度可能是限制藏北东部生产力的主要因子;藏北地区由东向西,降水量迅速减少,PERRDI增加,气候渐趋干旱;其它气象因子变化复杂,与地形和植被等多种因素有关。1955年~2004年整个藏北地区温度增加趋势明显,平均增温幅度为1.4℃;降水量东部、中部增加75~115mm,西部无明显变化;>0℃日数增加11~20天;PERRDI西部增加,中部、东部无明显变化;1980年以来,水汽压普遍增加,云量和风速均呈减少趋势。藏北地区升温主要发生在秋、冬季,增温幅度分别为1.6℃、1.8℃,春、夏季温度增幅为1.25℃、0.8℃。降水增加以春、夏、秋季为主,春夏秋冬增量分别为22mm、20mm、20mm、6.5mm。气候变化复杂,NPP整体上呈增加趋势,但空间格局上有差异,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部NPP增加,西部NPP减少,气候因素仍然是藏北西部草地退化的直接威胁。  相似文献   

20.
夏日夜空,繁星闪烁,不禁使人陷入对宇宙的遐想之中。20世纪10~20年代,天文学家发现远星系光谱线的频率随着它离我们距离的远近而有规律地变化,即谱线红移。1929年哈勃总结出谱线红移的规律是:对遥远星系,红移量与星系离我们的距离成正比,比例系数H叫哈勃常数,这红移叫宇宙学红移。此后,在红外及整个电磁波波段都观测到了这个规律。它被解释为是由星系系统地向远离我们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