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走品牌化建设之路,而成功地打造一个品牌离不开传媒影响力。传媒影响力对于文化品牌建设和发展是把双刃剑。在文化品牌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很好地整合媒介资源,有效地利用传媒,充分发挥传媒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张芸  刘晓超 《传媒》2011,(8):64-66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河北省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奋斗目标,使文化产业增加值大幅增长,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传媒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分析河北省传媒产业面临的新形势,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实现"调结构、转方式"  相似文献   

3.
《传媒》2014,(14)
正一、高屋建瓴论品牌推动品牌建设提升竞争实力传媒品牌是新闻文化的重要组成方面,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在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在传媒业发展过程中,应当加以重视并不断加强建设。传媒竞争的最高阶段是品牌的竞争,品牌影响力将最终决定媒体影响力和传播力。我们看到,上世纪末的十几年,传媒行业处在发行竞争阶段;新世纪前十年,传媒行业进入资本竞争阶段;未来十年,传媒行业将进入品牌竞争阶段。  相似文献   

4.
建设北部湾出版传媒基地,其目的就是要充分利用广西的区位优势、出版品牌和人文资源优势,实施文化"走出去",提升广西的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  相似文献   

5.
刘建华  梁璐璐 《传媒》2015,(17):62-65
北京市朝阳"传媒走廊"作为一个产业功能区,还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实体,但却同样有着火车头一样的驱动力,通过促进市场主体区域化集聚、传媒人才区域间对流、区域文化品牌的形成,催生文化产业增长极,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强国建设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范国祥  远山 《新闻前哨》2013,(7):116-118
报业(传媒)集团的产生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现代传媒企业的基本标志和产业实力的象征,是整个文化产业的基础产业和主要传播行业。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成长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7.
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的21世纪是文化竞争的时代,文化产业作为新世纪的朝阳产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渐突出,而电影产业作为国家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感召力与文化影响力。同时,由于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已进入品牌战略时代,构建文化品牌、走品牌建设之路,已然成为国家文化产业战略发展中的共识,而华语电影产业作为国家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品牌建设作为华语电影产业发展最为重要的战略举措亦对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8.
广电传媒业的服务外包有利于促进中国广电传媒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服务外包有利于提升广电传媒的核心竞争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广电传媒品牌;有利于形成强大经济实力;有利于塑造广电传媒品牌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其次,广电传媒有利于民营广播电视制作机构的崛起和品牌塑造.而广电传媒服务外包的进一步推进,离不开市场的力量以  相似文献   

9.
<正>在物质产品较为丰富,发展第三产业与提升软实力日益成为国与国竞争的核心所在的当下,传媒产业地位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传媒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仅次于石油、天然气、电力、通信等排在第六位,是文化产业中的龙头产业。1国家领导人在各种重要场域中也一再强调以传媒产业领衔的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在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中指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推动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以及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更是明确指  相似文献   

10.
在传媒"走出去"和建设新闻出版强国的征途中,"品牌"建设受到中国传媒人的关注和追求。 传媒品牌个性:从"产品烙印"到"文化名片"。进入信息化社会之后,品牌价值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对市场的占领,更意味着对消费者思想心理和精神文化的掌控。  相似文献   

11.
齐勇锋 《传媒》2006,(3):17-19
传媒产业是文化产业的核心领域.传媒文化产业试点集团(以下简称传媒集团)既是国有文化领域中的优质资产,同时也是发展潜力和影响力最大、有希望发展成为跨国文化产业集团、代表中华文化走向国际文化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本文拟结合文件精神,就我国传媒集团发展改革面临的问题、发展趋势和改革创新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认为数字化所带来的新媒介文化具有两面性,应理性对待,不应偏离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体系的轨道。在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开放与失衡中,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所要应对的关键性问题是从"文化混杂性"中合理建构文化认同。中国的传媒文化产业正遭遇数字化和全球化的冲击,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在这一变化中,认清形势、积极防御、建构文化认同是当务之急,传媒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在明确价值取向的基础上采用灵活、有效的数字化传播手段,全面提升我国传媒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为了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占得主动,我国传媒必须不断提高自身公信力、品牌影响力等软实力,迎接国际上的挑战,抓住机遇,扩大传播媒介的影响力,形成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作派的媒体力量,而传媒软实力的提升,与媒体在人才、文化、品牌等方面的建设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4.
"品牌的一半是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实质上就是文化的影响力。传媒品牌如果失去了文化的灵魂,就如同无根的浮萍,不可能稳定、健康、持续地发展。观察城市电视目前小有气候的品牌节目、品牌频道,无不是在利用、发扬区域文化特色上清醒较早,先行一步的。本土文化的独特性、不可替代的品质是城市电视的生存之本,只有浸润其中,浸透每一个细胞,拼命吮吸精华,我们羸弱的躯干才会强健,才  相似文献   

15.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发展文化和文化产业已成为带动国家和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要求从顶层设计层面上重视推进文化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本文以福建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加快推进福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经贸往来与文化交流为背景,阐述福建影视传媒产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进而提出在实施"一带一路"文化发展战略下深入推动福建影视传媒产业发展的基本路径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广西卫视:聚焦东盟提升品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电视品牌影响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传媒产业化、市场化浪潮的兴起加剧了我国电视媒体竞争的激烈态势.随着我国电视进入"品牌化"经营时代,广电媒体之间的竞争也由内容竞争逐步演变为品牌的竞争.  相似文献   

17.
2011年11月25日,第九届亚洲传媒论坛暨第三届亚洲城市论坛在成都隆重开幕,来自英国、澳大利亚、韩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60余位国际传媒集团领袖、世界发达城市的城市形象推广部门负责人、传媒与城市品牌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传媒与城市"的主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走向2011年11月8日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确定了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政策要求,这表明我国已将文化产业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来自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创意产业与创新重点研究中心的研究员迈克尔·基恩详细阐释了媒体城市、媒体内容和媒体集群的概念.他认为中国目前尚无真正的"媒体城市",媒体内容有待提高,媒体集群大都是贸易依赖型的,即依赖于大学科研机构.  相似文献   

18.
品牌内容创制行业是文化产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逐步成为一个极具潜力的新兴业态。可有效促进文化与品牌,文化领域与经济领域之间的融合。国内首家专业研究文化产业标准化体系和品牌内容融合传播标准的研究中心在京成立。由中国传媒大学与合润传媒联合成立的"合润品牌内容研究中心"成立标志着文化传媒领域的发展,由感性创作向理性评估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据悉,该研究中心将发布针对多种不同文化内容作品的评估体系,并将根据评估研究成果,发布包括影视剧排行榜在内的多项排名,中国  相似文献   

19.
周宇 《今传媒》2012,(3):72-74
随着我国文化市场的开放与发展,明确要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作为在数字化胚胎中孵化并在媒体融合及三网融合浪潮中诞生的新媒体"安徽网络电视台"如何借力国家政策引导,在自身成长中通过完善品牌传播建设,打造视频门户特色品牌,树立新媒体文化品牌成为数字文化品牌时代发展的要求。本文借文化发展之势为背景,以安徽网络电视台为例,紧扣网络电视新媒体文化品牌传播的主题,通过阐述品牌传播的原因,品牌传播的过程以及品牌传播的管理,为推动新媒体文化品牌健康和谐的成长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20.
传媒产业在国家经济、政治以及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作为重要的软实力,传媒对促进国家综合竞争力发挥着重大影响力。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传媒产业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建设。本文从我国传媒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通过对传媒经济基本特征分析,着重探讨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及其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