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美国华裔著名作家赵健秀(Frank Chin),中国学者的评述主要集中在两点:第一,他在作品中构建了美国华裔历史;第二,他试图确立华裔男性的身份问题。通读这部小说笔者发现,频繁出现的食物意象与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关系密切,尤其与男主人公的种族身份和主体身份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
美国华裔女作家伍慧明在其小说《骨》中,用骨的意象引出面对中西方文化冲突而采取不同选择的三类人物:固守传统的第一代华人移民、逃离传统的第二代华人、新一代华裔的新形象。通过对这些人物命运的展示,伍慧明对双重文化环境中的文化认同和文化选择的出路给予了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3.
张婷 《大观周刊》2011,(34):11-12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华裔文学在美国文坛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喜福会》作为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1989年一经出版,便在《纽约时报》上持续九个月成为销量冠军。谭恩美跨越了女性创作的“女人气”和“女权主义”阶段,进入到“女性”阶段。在《喜福会》中,我们可以看出谭恩美已经摆脱对对立面的依赖而把目光投向内心,寻找统一性的自我发现。谭恩美凭借自身的性别身份和文化身份,书写了一部属于女性自己的小说。整部小说共分为四章,16个故事,围绕四对母女之间的冲突及矛盾的化解展开,男性作为儿子或者丈夫特别是父亲这样的角色在《喜福会》中是黯淡的,缺失的。从这点可以说这部小说是典型的女性书写女性的小说,完全以女性的身份表述女性的情感经历,女性的视角审视客观世界,女性的传承重塑人生的精华。贯穿整部小说,妙趣纷呈的象征手法贯穿始终,作者运用了许多的意象,赋予了这些事物以全新的丰富喻意。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这个角度分析花园、花瓶、玉坠、琪这四个意象,进而来剖析“母亲”这个角色在女儿女性意识中的觉醒,在性别身份即文化身份的建构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1996年11月5日,民主党人骆家辉成为美国华盛顿州第21任州长.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一位华裔担任州长高位.2000年11月7日,他再次当选.2004年,第三次当选呼声很高的骆家辉突然决定退出选举.2005年1月,被指为有可能成为第一任华裔美国总统的骆家辉出人意料地淡出美国政坛.华裔美国政坛明星的引退令人瞩目,同时再次引发对华裔在美成功之路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美国华裔文学批评的初期就体现出了作品的族裔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文学作品的文学性.而伴随着华裔文学的逐渐成熟,批评话语也逐渐开始向文学性转变.实际上美国华裔文学的族裔性和文学性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并且只有将族裔性和文学性完美结合在文学作品中,其才能被称之为是美国华裔文学作品.因此,本文对美国华裔文学的批评话语和批评范式的更迭进行了具体的探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新闻天地》2007,(8):4-8
美国有五大电视新闻网,竞争非常激烈,大部分高层职位是被中年男性白人把持,女性能够脱颖而出已属不易,华裔女性要想在此打出一片天地更是凤毛麟角。不过,以凌志慧和葛伊等为代表的新一代华裔女记者和女主播,却能在这一职业领域站稳脚跟,在电视节目中频频风骚出镜展示傲人风采,成为美国华裔族群的骄傲。  相似文献   

7.
美国华裔作家伍绮诗的小说《无声告白》自出版以来,获得了无数个图书奖项,并在多个国家发行.作者用独特的洞察力将一个混血家庭中的脆弱人性完整地展现了出来.从出版的视角来看,该书的文化价值在于引发人们对族裔、家庭教育、女性价值、自我意识等问题的反思,具有实现图书效益,呈现华裔文学主题全视角转变,助力华裔文学走向主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他者"的觉醒为创作取向,伍思薇凭借《面子》(2004)和《真心半解》(2020)塑造了"高蕙兰""小薇""艾莉楚"等颇具代表性的华裔女性形象,在中美文化界引发华裔女性生存状态的集中探讨和反思.本文认为,"对抗-联结"是伍思薇作品的叙事特征,性别解放视阁下的父权阴影与女性觉醒,以及东西文化二元对立框架下的抱团与离散,构成了对抗叙事的两条线索,对"联结"的观照和书写,则在映射文化他者对被主流文化包容、接纳的渴望的同时,为渴望的实现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9.
赵宜 《报刊之友》2014,(3):65-67
美国电影《上海之吻》是一部聚焦美籍华裔人群寻找身份之旅的影片,故事发生在上海,作为一座被反复书写的城市和多重文本交织下的“文本化空间”,上海在主人公刘的寻找之旅中展示出了多重的面向,并经由刘对这座城市的不同感知和这座城市意识的变化,完成了这段真实与想象的旅程,最终达到了刘的自我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0.
赵宜 《今传媒》2014,(3):65-67
美国电影《上海之吻》是一部聚焦美籍华裔人群寻找身份之旅的影片,故事发生在上海,作为一座被反复书写的城市和多重文本交织下的"文本化空间",上海在主人公刘的寻找之旅中展示出了多重的面向,并经由刘对这座城市的不同感知和这座城市意识的变化,完成了这段真实与想象的旅程,最终达到了刘的自我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1.
美国亚裔作为一个群体,已经在概念上被视为美国历史、文化和社会中不可或缺的民俗群体,因此他们的民俗也是美国公共生活和美国民俗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现在我们需要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这些独特的民俗。本文旨在通过考察不同美国华裔群体的民俗实践提供一些视角和概念,对民俗认同予以强调,以期它们能在一般的意义上对分析和阐释散居民民俗与身份认同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2.
他在少年时代刚到美国时。因为英文不好而受尽歧视;如今.他又为了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而重新开始学中文。这位华裔美国科学家近年来从海外筹集资金.到中国来推广他的艾滋病防治计划  相似文献   

13.
宋秀华 《出版广角》2015,(10):117-118
小说《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小说对第一代及第二代移民美国的华裔生活进行了细腻而生动的描述,并以此来表现美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共生的中美文化元素.本文通过对小说《喜福会》中的写作手法、表达方式、人物描写等进行分析,以及对中美文化关系的具体表现进行解读,在展现美国华裔文学艺术魅力的同时,探究中美文化关系的实质.  相似文献   

14.
“市长正在积极投身工作,为各阶层市民谋取福利,他选择怎样的感情和身份并不影响他成为称职的市长。”1月25日晚间,美国加州南湾坎贝尔市市长办公室人员在电话中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一个多月前,26岁的罗达伦成为全美最年轻的华裔市长,他的同性恋者身份同样引人关注。  相似文献   

15.
谢捷 《新闻爱好者》2011,(8):148-149
《喜福会》是美国当代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小说,也是她的代表作,多次获奖并被拍成了电影。《另类》是其中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题目的另一个翻译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吴精美的故事》,讲述的是女儿吴精美和母亲吴夙愿的故事;故事中那一幅幅苦甜参半并充满波折的生活  相似文献   

16.
朱巧梅 《今传媒》2024,(1):139-146
从东南亚各国移民的历史来看,泰国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移民的聚集地之一,华人百年来身份重构时间大体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华文教育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再中国化”,二是“断层阶段”,三是“再华化”。泰国华裔青年作为华语传承的中坚力量,随着中泰两国多渠道、多领域的合作与发展,其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得到了进一步强化,这有利于华语的传承与发展。本文对泰国华语传承的基本情况、泰国华裔青年华语传承的研究设计、调查结果汇总和分析,以及泰国华裔青年华语传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相关的调研数据得出:影响泰国华裔青年华语传承的因素主要有中国与泰国政治、经济的合作交流,泰国本土高质量的学校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身魅力及其流行因素,以及家庭语言环境教育,旨在助推汉语国际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新闻天地》2006,(7):40-41
2006年8月开始,美国的一种主流报纸《纽约每日新闻》头版总编辑的位置将首次出现一个华裔名字——吴志强。美国华裔吴志强(英文名 David Ng)现年48岁,生长在纽约华埠,目前住在斯塔腾岛,有两个聪慧的女儿 Isla 和 Esme。他是香港人的后代,父母在上世纪50年代移居美国。《纽约每日新闻》的副社长兼总编辑马丁·杜恩已于6月正式宣布了该报高层的两项重要人事任命,现任执行总编鲍勃·萨皮奥晋升为高级执行总编,吴志强  相似文献   

18.
扎根美国本土,发出不可替代的声音华裔仍是全美最多的亚裔人口,在2010年已经达到了400多万,并预估在2020年突破600万,随着美国华裔选民的数量增长,华裔在美国政坛的影响力也将越来越大.这就使美国主流社会不得不开始关注华文媒体,尤其在美国各级政府选举期间,华文媒体以其独特的语言优势更显出其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根据美国非盈利机构新美国媒体( New American Media)的调查:全美约有80%的华裔经常阅读华文报纸,25%的华裔收看华语电视的次数多于收看英语电视的次数.  相似文献   

19.
在欧美,文学是文化传播最有效的途径,华裔美国文学已成为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华裔文学作品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描述,引起西方读者对东方古老国度的兴趣与关注,这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部分华裔文学作品停留在对愚昧、沉睡中的落后中国的描写上,这其中又含有个别作家对中国文化的误读。中国学者应积极参与到国际文学批评中来,让世界倾听中国本土的声音,让本土的学术话语积极推动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目前,海外华人知识分子积极推动第三期"新儒学",中国文化必将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互动交流中实现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20.
美国华语电视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辰华 《新闻记者》2005,(11):50-53
据2005年6月19日的《纽约时报》报道,世界音乐电视公司(MTV World)即将在年底推出针对第二代美国华裔移民的MTV频道.节目与亚洲MTV频道不同,包括华语摇滚乐、香港流行歌曲和美国饶舌音乐等。而在此前的6月7日,美国少数族裔传媒团体新加州传媒(New California Media)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少数族裔人群偏好本族裔传媒,而华裔中更有近四成表示主要从华文传媒取得信息。不管是美国主流媒体对华裔市场的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