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永济先师,字弘度,别号诵帚,因以《诵帚庵词》名集.出版时,易名为《刘永济词集》.先生为词,可谓学深功至,出色当行,前贤交口称誉之.先生少时,受词学于姑丈松琴龙先生.既壮,又就学于清季词学巨子朱疆村、况蕙风之门.兼习词学理论及创作,打下了坚实的词学根基.复又主大学讲席垂三十年之久,且“日课小词”,精研词法.故其词继踵朱、况、凌、跞前贤,在理论与创作上均卓有建树.  相似文献   

2.
以广西临桂词人为主的临桂词派主盟晚清词坛,临桂人王鹏运、况周颐作为词派领袖,标举“重拙大”之旨,建构《蕙风词话》词学理论体系,奠定临桂词派的创作成就和理论建树基础,形成在晚清词坛上与浙西词派、常州词派三足鼎立之势,并对浙派常派不断超越与创新,对词坛产生重要影响,确立其在词学史,尤其是晚清词坛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粤西士人尤其是清代粤西士人在诗学评论上多有放眼全国之举,如临桂况澄、藤县苏时学、灵川朱龄诸人都有论诗作品。粤西士人又多论本域诗人之作,能切合其身世概括其特点,最著名的如临桂廖鼎声《拙学论诗绝句》一百九十八首。古代粤西士人多有提出诗学理想者,如五代时七星山道士石仲元提出"象丽而言达",平南袁钰(醴庭)提出"气平心自平",苍梧钟琳提出显示真性灵,等。清末临桂词派"重、拙、大"的词学理论达全国最高水平。而从外籍士人在粤西创作的诗歌的"序"中,我们又可以看到粤西这片土地给予诗歌创作多么大的滋润。  相似文献   

4.
从得名的缘起、词人活动情况和规模等方面对"临桂词派"的提法进行考辨,认为无论将该派成员界定为晚清四大家、粤西词家还是与王鹏运有交往唱酬的晚清词人,由于创作风格和词学主张的差异,"临桂词派"的说法难以成立.从临桂词人交往的实况看,他们并无树立宗派的意识,也不存在词坛的权威人物,理论纲领不统一,后继者乏人.所以,与其勉强凑成一派,倒不如将其还原成一个有密切联系的文学群体予以考察,以"临桂词人群"称之似更客观.  相似文献   

5.
刘永济先师,字弘度,别号诵帚,因以《诵帚庵词》名集。出版时,易名为《刘永济词集》。先生为词,可谓学深功至,出色当行,前贤交口称誉之。先生少时,受词学于姑丈松琴龙先生。既壮,又就学于清季词学巨子朱疆村、况蕙风之门。兼习词学理论及创作,打下了坚实的词学根基。复又主大学讲席垂三十年之久,且“日课小词”,精研词法。故其词继踵朱、况、凌、躒前贤,在理论与创作上均卓有建树。先生为词,可谓“能摘古人之菁英”,有守有变。具体表现在词中有冯正中之深婉,晏、欧之超妙,东坡之旷逸,白石之峻雅,梦窗之丽密,而一以清真为归。其统一、浑成之风格为“清峻、典丽、谐婉”。“清峻”、“典丽”之中,即有“(?)雄心,抗高调、变温  相似文献   

6.
临桂词派崛起于晚清词坛,但其渊源可追溯到清代粤西文化及其粤西词兴起与发展。粤西地区及其临桂是人杰地灵之地,至清代在政治、文化、文学、教育、科举诸方面突飞猛进,形成临桂词派孕育环境与文脉传统,尤其粤西文人词人形成相互影响群体,积极推动临桂词派产生及其领袖王鹏运、况周颐的成长,这既充分说明临桂词派发生的重要原因,也集中表现出粤西文化及粤西词人群体在词学上的成就。  相似文献   

7.
<正> 晚清四大词家王鹏运、況周颐、朱祖谋、郑文焯因王、況皆广西临桂(今桂林)而被称为桂派,以有别于清初浙西词派、清中叶常州词派。王、朱皆主于校(?),況周特重理论。其《蕙风词话》洋洋大观,可视为传统词学的集大成者,于历代词学多所析,于桂派观点多所阐扬,是一部总结性的词学理论专著,值得加以整理、研究。桂派开山应推王鹏运,法席海内,影响余子。王氏论词首揭“重拙大”,况朱等皆为圭臬。况氏《蕙风词话》开篇在两则溯源流词话后,即云:“作词有三要、日重、拙、大。”并在以下条目中对其内涵作了理论上的透视与发明,使之成为桂派论词的标准。  相似文献   

8.
"重拙大"是晚清王鹏运、况周颐等人提出的重要词学理论,对现代词坛有着很大的影响。唐圭璋以"重拙大"为标准来选词、论词,并对其内涵作了进一步阐发,以选本的方式体现了对"重拙大"理论的接受。  相似文献   

9.
像大多数词人一样,王鹏运没有词学理论专著问世,但其论词不乏精辟之处,其词学观主要见于其所撰词籍序跋、涉及词论的有关词作、《词学丛书》眉批、《蕙风词话》的引述等。"重、拙、大"词学理论的发明权应属于王鹏运。通过对清季著名词学家况周颐《词学讲义》要点探源和《蕙风词话》渊源举证可以发现,况周颐词学思想的要点主要渊源于王鹏运,其许多具体的词学观也传自王鹏运,可证王鹏运其实是清季一位重要的词学家。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校释》是我国现代著名古典文学专家刘永济(以下简称《校释》)所著的一部“龙学”理论研究力作,被誉为“龙学”四大基石之一。该书对《文心雕龙》详尽注释,并以释代评,所论极为精彩。本文从构思的起、行、结三个方面全面阐述刘永济的创作构思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