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7 毫秒
1.
论李觏的唯物论思想王步贵李觏(1009—1059),字泰伯,江西沪溪县人,生于宋贞宗大中祥符二年,卒于宋仁宗嘉佑四年。他是北宋前期第一个有独到见解的思想家。李觏一生不仕,以教书讲学为业,人称直讲先生,曾在家乡设胜江书院,故人称盱江先生。李觏在哲学上,...  相似文献   

2.
李觏不仅在哲学上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在政治、经济方面主张革新,而且在教育方面也有许多有益的见解。李觏是以范仲淹为首的“庆历新政”的理论上的支持者,也是“庆历兴学”的支持者。范仲淹为了推行新政,就必须培养人才。为了培养人才,就必须兴办学校,加强教育。范仲淹指出:“当太平之朝,不能教育,俟何时而教育哉?乃于用人之际,患才之难,亦由不务耕而求获矣。”他认为只凭科举考试取士而不教育的办法,是不问耕种只求收获。庆历年间,范仲淹为相,在政治上实行改革的同时,也提出了兴学的主张,即所谓“庆历兴学”。兴学的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州县立学,并改进太学和国子学。一是改革科举。经宋仁宗同意,并下诏州县皆立学;规定应科举者必须先受教育,士必须在学三百日才许参加考试。但不久范仲淹被排挤出中央政府,庆历兴学也宣告失败,州县之学也只留下空名,科举改革也全部作罢了。庆历兴学虽然失败了,但他的兴办学校,改革科举,把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结合起来的思想,比当时国家只管科举考试,不管教育的现象是一个进步。李觏的教育思想正体现了这种变革的精神。李觏在《安民策》、《教道》、《庆历民言》等论文中,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3.
北宋中期内忧外患日益加重,有志之士纷纷挺身而出,要求进行变革以挽救危机。李觏便是其中一员。在学术上,他对儒家经典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开宋代义理先河。在思想上,他主张经世致用,是宋代功利主义先驱。在政治上,他追随范仲淹,拥护“庆历新政”,提出了一整套通变救弊的革新主张。虽然没有史料表明李觏与王安石之间存在直接的交往,但重要的是两者的革新思想基本一致。李觏是王安石的先驱,王安石将李觏的理想付诸了实践。李觏与王安石以非主流的身份同占据宋学主流的程朱理学相对而立、相映成趣,并对南宋以陈亮、叶适为主的事功学派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北宋著名思想家李觏在对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提出改革意见的同时,还针对北宋军事制度上存在的种种弊端,阐明了他的军事思想。一、“强兵”以“制褐夫”,也是为了制“暴君”为什么要“强兵”,加强军队的建设?李觏作为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他的“强兵”的宗旨是为了“制褐夫”,即防范、镇压农民的反抗斗争。他在《强兵策·第一》中,一开始就指出:“兵之作,尚矣。黄帝、尧、舜以来,未之改也。故国之于兵,犹鹰隼之于羽翼,  相似文献   

5.
一代名儒家李觏的散文 ,是典型的儒者之文。这些散文多言政事 ,切中时弊 ;宣扬儒道 ,提倡为文有补于世 ,充分展现了宋代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淑世精神。同时 ,李觏又有突破儒家思想之论 ,并于鸣道之文中明心见性 ,而使其散文具有独特的个体特征。李觏创作中体现的文学功利观 ,既有时代特色 ,又成为后来叶适“既无功利 ,则道义乃无用之虚语”这一思想之先驱。  相似文献   

6.
李觏以义利并行的义利观为理论基础,以强本节用为基本途径,辅以调控与鼓励相结合的工商业思想,形成了体系完整的富国富民思想.李觏的富国富民思想产生于北宋中期,针对唐末五代以来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商品经济高度发展而产生的新矛盾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7.
作为对“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均产生过重大理论影响的思想家、书院教育家,李觏充满“庶民”特色的“礼”论以及他以“礼”论为基石的书院教育思想,在当时产生了重要的学术、政治影响,并且在教育价值取向问题上取得了理论上的突破,使庶民不再是单纯的“被教化者”,而在属于自身的教育需求方面有了真实的价值担当。这反映在他与胡瑗关于“民之于礼也”问题的争论当中,这一北宋书院教育史最重要的公案使得李觏与胡瑗以及后世理学家在教育价值取向上的理论分歧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李觏及其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觏是我国北宋中期江西籍有深远影响的进步政论家、教育家、哲学家。本文根据他在当时两次重大政治改革中的进步态度和理论影响,根据他的哲学思想在我国哲学发展史从隋唐进入宋明时期之伊始,开启唯物主义反唯心主义理论之争的先声等史实,论述了李M思想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9.
李觏(1009年--1059年)字泰伯,又称盱江先生,北宋中叶建昌军南城(今江西省南城县)人,出身于没落的庶族地主家庭。在范仲淹的大力推荐下,他曾被宋仁宗朝廷授以“将侍郎太学助教”,曾充“太学说书”、“海门主簿”。逝世前曾任“权同管勾太学”之职,但他一生主要从事教育、讲学和著述活动。李觏青年时期即已开始著述。他的著作丰  相似文献   

10.
北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李觏(1009——1059),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理论上的支持者,也是王安石"熙宁变法"舆论上的先驱者.他对北宋社会作过深刻的剖析,提出了解决社会矛盾、挽救赵宋王朝濒危的方案.他的政论文章,曾被人们誉为"医国之书."他的经济思想,是我们研究北宋社会的宝贵资料.本文想从李觏在土地、赋税、财用三方面的主张来探讨他的经济思想.一、"农本"与均田思想  相似文献   

11.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顾明远教育思想初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明远教授是新中国培养的教育学家,他的教育思想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而成熟.他从国外教育、中国文化传统和马克思主义三个源泉汲取营养,寻找理论武器.他对我国教育科学的贡献是全方位的,在教育原理、教学论、比较教育,甚至教育技术学等方面都有理论的创新和突破.他与时俱进,从不保守,不断探索教育理论的新边疆,研究教育的新问题,努力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胡瑗教育思想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瑗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在继承儒家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苏湖教法”。胡瑗提倡“明体达用”的教育目的,创设“分斋教学”和主副修制度,强调“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并且注重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育管理。胡瑗的教育思想具有创新精神,对当时及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编辑与教育两轮一辙”的编辑思想,是编辑出版家叶圣陶先生提出来的,并一直贯穿着他的整个编辑生涯,他认为,编辑出版工作即是教育工作,具有强大的社会教育作用;出版工作者是教师,专门为广大读者服务;出版物是教育工具,也是培养园地,从而实现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4.
夸美纽斯是西方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人,也是系统探讨愉快教育的先行者,其《大教学论》标志着愉快教育思想的肇始。他从自然主义教育和幸福快乐理念出发,确立了愉快或快乐在教育学说、教育体制和教学法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愉快性的教学原则和课程组织以及教材编写要求,最早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愉快教育思想体系,由此使我们进一步领略到这位著名教育家的伟大之处。  相似文献   

15.
钱穆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国学大师、教育家。他高度重视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研究和实践,在西方高等教育思想占主流的背景下,他在教育实践中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精粹,即“为学与做人同属一事”,这是对知识(专业或学问)至上论的反动。在他看来,教育实际上是德育,更为确切地说应是“中国人”的教育,而新亚书院时期,是他实施这种教育的最重要时期。他认为培养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要进行使命教育、理想教育、人格教育、挫折教育、事业教育、师道教育。他的大学德育思想对克服当前大学德育中的弊端,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观察到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强调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倡导创办广播电视大学,发展远程教育模式;提出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服务质量;主张引进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汲取先进的教育实践经验。他的这些思想指明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并为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的发展起了引导与推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北宋文豪苏轼对教育问题甚为关注。他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出教育目标及学习途径方式的见解,主张学校应通过严格的教育以保障人才的培养质量。并就科举考试提出经义与诗赋兼容,以科举为主又兼采察举推荐的方式以及依法取士等调整措施。他的教育思想所蕴涵的因素不仅丰富了宋代教育理论素材,而且对当代教育具有一定启迪。  相似文献   

18.
蔡元培十分重视德育 ,提出了“以公民道德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道德观、学习观、世界观、爱国为公思想等方面。他强调德育重在实施 ,主张寓德育于体育、智育、美育中 ,并重视德育中自我教育的作用。这些都为当今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格特·凯尔克特曼(Geert Kelchtermans)是比利时鲁汶大学(University of Leuven,KU Leuven)心理与教育科学学部教授,同时担任鲁汶大学创新、教师与学校发展中心的主任(Centre for Innov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 and School)。他还是卑尔根大学(挪威)、奥卢大学(芬兰)和林茨大学(奥地利)以及悉尼大学的客座教授。Kelchtermans教授的研究专注于个体教育专业人士(及其传记)与组织和制度背景之间的复杂互动以及定性研究方法。他的主要学术专长包括:政策实施、教师专业发展(包括入职培训和在职培训)、学校发展与教育创新、学校微观政治、教学和教育领导的情感维度以及解释性研究方法(聚焦于叙事-传记研究方法)。他在众多国际知名教师教育类期刊上发表了大量围绕上述主题的经典论文和著作章节,在教师教育研究领域做出了大量原创性学术贡献。Kelchtermans教授主持过教师教育与教育创新领域的多项课题研究,如“职前教师专业发展:入职期间的时间与关系”“教师入职培训:通过参与网络进行专业发展”等。作为一名全球知名的教师教育研究学者,Kelchtermans教授担任多本知名国际教育类期刊的编委,如《教学与教师教育》(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教师与教学:理论与实践》(Teachers and Teaching:Theory and Practice)等。为此,笔者对凯尔克特曼教授在上述研究领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学术对话与反思,以期促进国内学者从微观政治学等新的理论视角来透视教师专业发展的多维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20.
方与严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忠实实践者,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宣传者和执行者。他对中国近代初等教育的改革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为初等教育的近现代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