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南汉为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其历代帝王推崇佛教,遗留的石碑、铜钟、铁塔、经幢及摩崖石刻造像等众多佛教文物,反映出其独具自身特色的佛教管理制度。首先,南汉建立起层级分明的僧官体系,以僧录统领治下佛教事务,各州设僧正,还设有都监这一僧官监督佛教事务,各基层寺院内有监寺、三纲和知事僧。其次,南汉设立了宫使制度,朝廷册封权宦担任宫使一职,分掌佛教事务,他们是皇帝和佛教之间的联系者,映射出南汉政权对佛教事务的掌控和管理。最后,南汉朝廷和官府对佛教事务的管理深入到对僧人、寺院和佛事活动的管理中。南汉佛教管理制度既延续了唐代中后期形成的僧官和功德使制度,又进行了适应自身管理需求的再创造,是处于唐宋之交这一转折时期的社会产物,是佛教制度化、世俗化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2.
南岳佛教在中国佛教史乃至世界佛教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在唐代就开始影响中国和东亚佛教的发展.到清代民国,南岳佛教虽然逐步衰落,但仍然名僧辈出,留下了诸多珍贵的佛教文献,湖南图书馆藏有一批价值甚高的南岳佛僧文献,它是灿烂的南岳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3.
国清寺     
鲁非 《浙江档案》1998,(11):38-39
国清寺是我国佛教创立最早的一宗--天台宗的发源地.它自隋代创建,又经唐代200多年的经营,规模发展很大,特别是到了中唐,更是盛极一时.当时作为天台宗根本道场的国清寺,已成为我国佛教圣地.甚至日本、朝鲜名僧,也不远万里慕名来此寻求天台宗《法华》教义.  相似文献   

4.
东晋慧远为佛教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他交流名士,与权贵往来,使得庐山僧团得以在乱世安身,建立调和儒、佛的佛教体系,使佛教在整个社会意识形态中成为一个有独立品格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佛教在日本的地位非常显赫,上层一向参与国家政事,僧人可以出任大僧正、大僧都、大臣禅师等重要官职,因此,有"皇国佛教"之说。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半叶这短短的几十年间,日本政府开始奉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多次发动对华侵略战争。而且,在历次侵略战争中,政府都将包括佛教在内的日本各  相似文献   

6.
琴僧是琴乐和佛教两种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的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所以对于琴僧的研究有利于使我们更加了解古琴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这里我们重点以琴僧东皋为例子对其贡献和影响进行叙述。  相似文献   

7.
星神画像是六朝隋唐时代中国画家笔下的时髦题材之一。这些画像的来源、意蕴以及社会功能,以往很少被注意,而实际上它们是古代中国与域外天学交流的一大关节。 佛教在六朝时已盛行于南北各国,但它对于中土绘画题材的影响尚极微弱。传世及有著录的六朝绘画作品,绝大部分都是中国的传统题材——只有为佛寺所绘壁画不在此例。在当时画家中,有萧梁之张僧繇与刘宋之陆探微,二人名声甚大,却专以佛教题材的绘画名世。其中张僧繇更是几乎以佛画为专业,《宣和画谱》卷一云: 僧繇画释氏为多,盖武帝时崇尚 释氏,故僧繇之画往往从一时之好。 今御府所藏十有六:……。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徽州出家现象较为普遍,出家者包括农民、胥吏、妇女和士绅等社会各个阶层。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和原因,如因生活贫困、家庭变故、民族气节等,折射出明清时期徽州社会动荡不安,以及贫富分化日益严重的社会现实。出家为僧的遗民,或从事文学艺术创作,颇有建树;或在出家后一心向佛,成为"名僧",推动了徽州佛教事业的发展。徽州宗族对出家现象的不同态度,显示出徽州社会存在多元、多样的生活方式,也说明徽州宗族社会存在松懈的一面。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石刻资料内容的分析与考证,并结合传统僧传文献资料的对勘,本文认为洛阳龙门安思泰石塔底层的法藏家族坟茔题记并非唐代华严名僧康法藏的家族题记,而是一个具有粟特血统的信仰佛教家族的坟茔合葬记。该题记揭示了唐代洛阳粟特人后裔与当地汉人的融合以及对汉地佛教的皈依。并指出,对于涉及名人的古代石刻题记在没有确切证据的情况下应该慎重对待。  相似文献   

10.
邓劼 《大观周刊》2012,(16):144-145
太虚是近代著名的佛教高僧,毕其一生都在研究古今僧制,旨在制定一套符合现代社会的佛教制度,先后有几篇巨著。其中很多思想,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东汉佛教的传人,无疑影响了之后中国雕塑的发展,石窟雕像、禅林彩塑等如雨后春笋,占了古代中国雕塑的大半壁江山.在不断的历史、文化交融里,"儒、佛、道"最终三教合一,佛教也至此完全被汉化,与本土现实生活相结合,变得世俗化.佛教走入现实生活愈是深入,佛教造像便愈加写实,具有现实主义的情节.这样一来,使习惯了"大象无形"注重写意精神的中国,出现了一批极其写实的雕塑--罗汉雕像.  相似文献   

12.
肖忠纯 《兰台世界》2012,(18):32-33
依据文献和考古调查,辽代辽宁地区僧官有僧录、僧政、僧判和都纲等,民间自发成立佛教邑社组织.辽宁境内华严宗、密宗、禅宗流行,著名僧人有海山大师、妙行大师等.现存辽代佛塔、石窟、经幢和佛雕像,尤以辽西和辽北地区为多.  相似文献   

13.
清代四朝帝君与扬州高旻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位于扬州市邗江区的高旻寺是全国重点寺庙,其道风高峻精严,在中国佛教史特别是禅宗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清宫扬州御档选编》(以下简称《选编》)中涉及高旻寺的折件有11件之多,其中康熙朝2件、雍正朝1件、乾隆朝7件、嘉庆朝1件。笔者试通过这些珍贵的史料,展现高旻寺与清代四朝帝君的传奇历史。康熙帝赐名"高旻寺"相传高旻寺始建于隋。据现  相似文献   

14.
看书琐记     
日人大村西崖《中国美术史》第九章论晋代美术,谓“当时泰西油画之法,亦输入中国,以蜜陀僧加油,与颜料配合,施于画面。考蜜陀僧为波斯所产,其名亦波斯语,盖当汉代之际,波商船往来广东贸易,晋时尤盛,佛教大师,法显西来,亦乘波斯之船,则油画之法,与密陀僧之药,或系当时传入乎?”按:此说大谬!汉晋之世,即公元一至四世纪,而西方油画之发明,乃  相似文献   

15.
刘银红 《图书与情报》2001,(3):33-35,39
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活动频繁,在此过程中,大量的中国典籍经由入唐“留学生”、“学问僧”及入日的唐人等传入日本,对日本的政治、教育、文学、文字、书法、历法、佛教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此给我们创造新的现代文化不少启示。  相似文献   

16.
彭程 《历史档案》2019,(2):47-53
清末日僧在华传教对近代中国影响甚大,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对中国近代佛教的革新影响很大,如中国第一所具有近代意义的佛学教育学校——湖南僧立师范学堂就是在日僧水野梅晓的帮助下创办的;其二,对中国近代国家转型影响很大,比如浙江三十五寺归属日本东本愿寺事件直接影响清末"庙产兴学"的政策,改变了全国新式学堂的开办方式;其三,日僧在华传教往往与日本对外扩张密切相关,到后期甚至完全沦为文化侵略的一环,如掠夺中国文物的大谷探险队。而部分日僧甚至成为日本侵华的急先锋,如甲午战争中的随军僧。因此,研究清末日僧在华传教对研究近代中国具有较为重大的意义。在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国立公文书馆中有清末日僧在华传教的政府公函数件。这批公函的特点有三:其一主体众多,中国政府方面包括省洋务总局、兵备道、知府、知县等各政府层级,而日本方面则主要是驻华各地领事;其二是内容丰富,其内容涉及日僧在华传教的许可(尤其是对条约解释之争)、基本情况、中国佛寺和僧侣以及普通民众对此的态度、中国人假冒日僧传教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其三,日本政府内部公函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丰富了研究的内涵。这批公函除日本政府内部公函之外,一般都有中文和日文两个版本,这样就避免了翻译上的错误。即便是日本政府内部公函,也是用"汉文"书写,因此翻译时并无窒碍。本组史料选取了中文版,剔除大陆和台湾所藏的相关档案之后,按照分组时间顺序进行排列。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英国黑水城文献实物的现场考察,提供了流失英国、法国的古代西夏文木活字印本和泥活字印本及从未发现的装帧形式,以及元代松江僧正管主八为沙州捐施佛经的新材料。对于活字印本的历史、书籍装帧史和元代初期沿海佛教和敦煌佛教的交流,进行了个案的分析,以新的视角对未经开掘的西夏文献搜集整理进行了追寻和探讨,为今后西夏文献的研究做了一定的基础工作,有利于促进国内对西夏文献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8.
水陆画是寺庙中举行水陆法会时在水陆道场中悬挂供奉的宗教人物画,它是随着水陆法会的发展与兴盛而逐渐完备的。据现有资料记载,水陆法会产生于南北朝时期,水陆画则产生于唐代中晚期,在宋代迅速发展并普及开来。明清时期,水陆法会内容及水陆画图像体系已非常丰富,水陆画不但在佛教仪式中应用,在道教仪式中也得到普及,且形成了自身独立而丰富的图像体系。水陆画不但有上下堂区别,还有卷轴式、壁画式及版画式等形制的不同。现存水陆画大多为明清遗物,由民间画工所作,少部分出于宫廷画师之手。由于粉本的使用,水陆画继承并展现了隋唐以来人物画的传统,一堂水陆画所绘人物常常多达五百余位,题材范围广泛,包含了儒、释、道三教内容。水陆画既是宗教艺术,又是民俗艺术,其图像内容传达了民俗信仰观念和宗教审美情感,因此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其研究成果对佛教史、道教史、三教合一史、绘画史等研究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刘秋尧 《大观周刊》2011,(50):25-25,15
《物不迁论》是我国后秦僧人僧肇所作的一篇关于事物存在状态的论文,在中国佛教哲学史上特别是佛教的现象论方面占有重要地位。《物不迁论》同他的另外三篇论文:《不真空论》、《般若无名论》、《涅槃无知论》一起被学界公认为是深切把握了佛教般若"空"观学说的重要理论,对于佛教中国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自然,在中国哲学史上,《肇论》是不可忽视的研究对象。本文则试图探究《物不迁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玄奘(公元602~664年),俗名陈神,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陈河村附近)人。玄奘是他的法名,后又称三藏法师。佛教法相宗的创始人。隋唐高僧大多出身名门望族,受过玄学的熏陶,所以生于儒学世家的玄奘,虽然“备通经典,爱古尚贤”,却很自然地接受了佛教教义,出家为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