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梅永顺 《武当》2011,(9):13
杨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极拳的拳式名称,虽然与广泛流传的杨式太极拳拳式名称相同,但是拳式动作却是不尽相同或大同小异,这里介绍的"搂膝拗步"只是其中的一个拳式动作。在广泛流传的杨式太极拳套路中,搂膝拗步之拳式动作简单松柔,用意不用力,运行轨迹走的是正面方向。与之相比,我所习练的杨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极  相似文献   

2.
魏坤梁 《武当》2023,(1):21-22
<正>(接上期)六、为什么发生传承错误杨澄甫先生有的传人所传承于杨澄甫先生的这个揽雀尾掤与杨澄甫先生书中所述既不一致,还违反了太极拳理法而练用不符,开启了以讹传讹。其实,现在传播的传统杨式太极拳大架套路这样的有错误的拳式还是不少的。由此可见,现在有的人认为杨澄甫先生所有传人相互不同的套路练法都是正确的没有优差对错之分而称之为“一人一太极”,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这也是有必要探究的,分析于下。  相似文献   

3.
最简健身太极拳,也称为四式健身太极拳。全套除起收势外仅有右揽雀尾、转体抱球、左揽雀尾、十字手四个动作。它虽然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但是它包括了太极拳的“绷、捋、挤、按”四种技法,可谓是大极拳的总手套路。它仍不失太极拳所具备的风格、特点和作用,却练法简便,极易掌握,最适合于初学者练习。经常练习此拳对人体的健康大有益处,适用于各年龄层次人的运动,练法简单,技法全面,易学易会,持之以恒,对增强体质,配合医护治疗各种疾病,效果尤佳。现将其练法介绍如下:第一式:起势预备势: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并拢,头颈正直,下颏内收,胸腹放松,肩…  相似文献   

4.
人们现在所熟知的杨式太极拳,如24式国家竞赛套路项目及49式、85式、103式等传统套路,这些基本都是属于健身与养生的慢架拳。除此以外,杨式太极拳还有74式、108式等以技击为主要内涵的快架拳。所谓慢架拳就是练内功的一种方法,而快架拳则是通过这个内功与对手进行技击的武器。慢架的五字诀是静、轻、慢、切、恒;而快架的五字诀...  相似文献   

5.
太极拳蕴含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养生思想,伦理观念,注重内外兼修,融健身修性一体。其养生价值已经饮誉国内外,太极拳的身形美、意蕴美使太极拳更具有了陶冶情操,放松心灵的价值。文章使用文献综述、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从24式太极拳中揽雀尾的艺术美的角度出发,通过研究得出太极拳中揽雀尾有着方圆、自然及和谐之美,让人们从一个太极拳的组合开始,站在美学的角度欣赏太极拳,喜爱太极拳。  相似文献   

6.
林俊岸 《武当》2015,(2):28-29
(接上期)二、杨式太极拳之风格与陈式太极拳完全不同,没有传承关系对太极拳有一点常识的人都知道,杨式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的拳架风格、练功内涵及功用技击完全不同,说杨式太极拳传自陈家沟,杨氏门人也都疑虑不解。于是有人便编造说,杨禄禅为了教授王府公子,故将刚猛之陈式太极拳改成轻绵绵的太极拳,此纯属主观臆测。杨禄禅在未去北京教拳时,其拳便被家乡百姓称为"绵拳",何来改拳之说。杨式府内派太极拳公之于世,其传言不攻自破。府内派十套拳,并无一套与陈氏  相似文献   

7.
云南 《武当》2014,(8):21-22
每当提起杨式太极拳的源流,就有人大言不惭的大放厥词,说杨式太极拳是从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衍化而来,其根据就是因为杨露禅当初去陈家沟找陈长兴学拳,拜长兴为师,学的就应该是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  相似文献   

8.
名家信箱     
江西省太极拳协会王慧钦(会员号000620)发来E-mail:我练习杨式太极拳17年了,但有两个动作我一直难以理解它的意义:一是杨式竞赛套路里的第四式提手上势,二是第七式手挥琵琶。这两个动作有什么不同?崔仲三答:杨式太极拳无论是传统套路,还是竞赛套路,其动作名称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动作劲力的要求。比较形象的动作名称就是白鹤亮翅。在这些动作名称中,有的注重技击手法的表现,比如搬拦锤;还有的是对劲力感觉的提示,比如手挥琵琶提手上式等。太极拳虽然有传统套路和竞赛套路的区别,但是,其内在的动作感觉是一致的。具  相似文献   

9.
胡克禹 《武当》2009,(10):12-14
杨式太极拳的“揽雀尾”变“单鞭”是虚脚转还是实脚转的问题,长期以来,在杨式传人中一直争论不休,甚至杨家门人、亲族传人说法也不同,各执其辞。主张虚腿转者认为,“实脚磨转法”久练会损害膝关节的功能,造成膝关节疼痛,并说“虚转实不转”的练法是杨家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  相似文献   

10.
关于太极拳为何人所创?自20年代争论以来,至今尚无定论。为与同好者共同研究,今将笔者手中有关张三丰太极拳理论的资料公之于众,供参考。 一、张三丰太极拳七十二式图谱(原载《道藏精华》) 太极拳七十二式动作名称(按原编三丰炼丹秘诀顺序排列): 太极起式(图1)、揽雀尾(图  相似文献   

11.
林俊岸 《武当》2015,(1):20-22
长期以来,有关杨式太极拳的传承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特意推出本文,对杨式太极拳的传承问题作一略要分析,以有利于辨清其传承之谜。一、杨式太极府内派才是杨禄禅所传太极拳原貌现在流传的杨式太极拳,主要是杨澄甫定型的大架。然此大架是否就是杨禄禅所传太极拳的原貌呢?答案是否定的。杨禄禅当年在北京号称杨无敌,罕遇敌手,仅靠一套大架太极拳那是不可能的。杨禄禅初到京城,在端王府教授太极拳,自不敢藏私,后班侯进京助父教拳,对父亲外传全部太极大为不满,要求众门生以后专攻大架,意为"收拳"。当时,王府管家富周不肯改拳,并向班侯保证,所学技艺绝不外传。王兰亭也不肯改拳,遂与班侯闹翻了脸,后来伙  相似文献   

12.
刘习文 《武当》2007,(9):32-33
顾留馨先生所著《太极拳研究》,认为"宋书铭所练太极拳,实以杨式为基础,改成三十七个单练的式,任意错综连贯";亦有研究吴式太极拳的方家认为,"吴式太极拳源于宋氏太极拳"。笔者以为:宋拳不是杨拳,亦非吴拳;宋拳既独立存在,又互融于杨、吴式太极拳。  相似文献   

13.
严翰秀 《武当》2011,(3):29-32
据资料记载,杨式太极拳第三代宗师杨澄甫在上海传拳时曾经将杨式太极拳的无极式传给了叶大密,后来这个式子逐渐演变成了无极式气功。蔡松芳先生得到叶大密老师的传授,数十年练习无极式气功,悟出了其中的奥妙,出版了《无极式气功——太极拳的基本功》一书。澳门何智新先生慕名向蔡先生学习无极式气功,是澳门无极式气功的传人。何先生在回归前的澳门  相似文献   

14.
太极拳练习的能量消耗和甲皱微循环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太极拳的健身作用和对许多慢性病的治疗功效,已为大量的文献报导所证实。但是,太极拳不同拳式的能量消耗以及太极拳练习对微循环的影响未见报导。本课题的目的:测定陈式、杨式和简化太极拳(简称陈式、杨式和简式)高架势和低架势练习的能量消耗,以了解这些拳式的生理负荷量,为不同健康水平的人选择练习拳式和架势提供生理学依据;观察一套杨式练习对甲皱微循环的影响,观  相似文献   

15.
杨式太极拳翻译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的方法,对杨式太极拳的翻译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杨式太极拳的翻译主要涉及两个方面:1)太极拳拳理是太极拳运动的精髓,也是译语文化的缺省部分,译者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为译语受众建构有效的认知图式。以汉语拼音加注释的方法译介中国文化独有的事物有利于传递相异的文化思想;2)杨式太极拳动作名称的翻译,涉及到如何在翻译过程中针对原语名称的文化内涵和技击内涵进行有效的转换。  相似文献   

16.
汪新华 《中华武术》2006,(11):29-29
杨式太极拳云手在杨式十六式、二十四式、四十八式、八十八式,及杨式传统八十五式等套路中均是一个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式子,它充分体现了杨式太极拳舒展大方、中正圆满、动作和顺、轻灵沉着,以及练习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17.
胡克禹 《武当》2015,(4):46-48
2015年是我的恩师赵幼斌大师诞辰110周年纪念。恩师是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西安永年杨式太极拳学会创会会长、杨式太极拳在西北地区的奠基人。老师虽说已离开我们16年了,但他老人家生前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拳艺拳德,谆谆教诲,时常闪现在我的脑海里。回顾我从师学艺的岁月,是赵斌老师把我领进了太极殿堂,又是太极拳治愈了折磨我十  相似文献   

18.
郭宝洪 《武当》2010,(5):20-21
“六封四闭”是陈式太极拳中的一个著名拳式,有左右之分,新架老架有别。其含义是封住上下左右前后六方,闭锁东西南北四门,使对手无隙可乘(在杨式太极拳中称为“如封似闭”),是典型的守中有攻,引而后发的技法。  相似文献   

19.
蒋林 《武当》2008,(9):8-9
多年来一提到杨式太极拳的传统套路,人们看到的主要是均匀缓慢、松静自然、行云流水般的练法,而在杨式太极拳传统套路中,还有运动快捷且发力脆快的一些套路和练法,“杨少侯传小快式太极拳”,就是这样一种鲜为人知的套路。其练法既不同于常见的108式或85式传统套路,也不同于一般的杨式“太极拳小架”或“快拳”,他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据我师张文炳先生讲,这套小快式只在杨氏子弟和极少数入室弟子中传承。杨少侯先生得传其伯父班侯先生,我师张文炳直接得传于少侯先生。  相似文献   

20.
晏骏 《武当》2015,(3):17-18
太极拳的进阶是有层次的,第一层次应着重于培养习练太极拳的感觉,也称为"太极外感";第二层次应着重对拳理拳论的研读与分析,从而理论指导动作,也称为"太极内感"。"太极外感"与"太极内感"统称为"太极之感"。想要在太极拳家眼中打出一套他们所肯定的、真实的太极拳,这就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去分析解决练拳中的实际问题。太极外感:根据太极拳的风格特点,对太极拳动作外形架构的整体外在感受,我们就称为"太极外感"。太极拳的行拳走架中最重要的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