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9 毫秒
1.
世界级湾区产业发展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文章对粤港澳大湾区与3个世界级湾区的产业发展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具备世界一流湾区的总量规模和条件,但是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区域化和工业化特征明显,高端服务业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香港、澳门与珠三角9市间的产业分割格局严重,合作潜力大,而珠三角9市间产业同构现象需要进一步统筹协调解决。未来需要进一步推动区域协同发展,通过扩大开放提升湾区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总结了世界发达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经验,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资源比较优势和不足。在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体系要素的基础上,基于一般系统模块论构建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体系模型,系统分析了各模块的功能定位和协同关系。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实际,对其科技创新体系协同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科技创新发展是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世界一流水平科技中心的重要途径。本文总结国际三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经验,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现状,给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应抓住国家对建设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机遇,大力提升科技创新主体能力。  相似文献   

4.
粤港澳大湾区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通过总结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共同体的对策建议,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努力把大湾区建设成为全球重要的高端制造业和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相似文献   

5.
科技协同创新及一体化发展是区域提升技术创新的重要方法。尽管粤港澳大湾区内协同创新主体日趋成熟,但主体间关联性较弱、科研成果跨界流动不畅以及转化困难等问题制约了科技协同发展。为研究以载体平台为连接枢纽的湾区内协同发展及一体化建设,与世界三大湾区载体平台发展模式进行对比,提出以创新市场主体、优势学科门类、联合实验室、孵化空间和创新联盟为着力点,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科技载体平台的路径。最后,在强化载体平台“创新枢纽”地位、构建实现多产业融合的载体平台以及深根典型创新平台三方面给出对策建议,为促进大湾区内科技协同创新发展提供新的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6.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法域和关税区并存的国家级试验区,对促进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将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贺州地处三省区交界,是大西南东进粤港澳的重要通道.为实现贺州市更快更好科技东融,接受大湾区辐射,承接大湾区产业,对接大湾区市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文章结合贺州科技创新发展情况,对标粤港澳大湾区提出...  相似文献   

7.
为优化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发展路径,从要素协同的视角剖析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的整体区域特征及现存问题,总结归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的经验模式。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发展明显不均衡,尽管已在组织与制度设计、跨境科技创新协同、要素流动与共享、创新合作平台体系搭建等方面形成了特色经验与模式,但仍然存在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产业科技创新协同程度不高、要素流动渠道不畅、主体动力不足且协同性不强等问题。基于此,提出完善科技协同创新协调机制、推进形成创新资源共享和开放机制、打造创新主体协同机制及建立协同创新资金保障机制等建议,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打破“三个地区、两种制度、三种语系”的创新要素流动障碍,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科技金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中心的关键要素。科技金融既促进了技术创新,也推动了金融自身的创新,更驱动了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或金融服务供给方式的大变革,是形成当代产业生态圈的关键纽带。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资源优势,是集科技、金融、产业于一体的世界一流湾区,大湾区科技金融创新涉及产业、企业、技术等方面,通过打造科技金融创新产品体系、促进粤港澳三地金融规则对接、创新跨境金融产品和服务,加速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产业生态圈,加快促进大湾区内部产业链完备与供应链稳定,以科技金融创新助力先进制造业取得突破,推动形成大湾区内外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实现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速构建的背景下,科技创新本身也要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即以科技创新国内循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创新国际循环构建高水平开放创新格局。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链条完善、产业链互补性强、创新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开放创新优势显著,但仍然面临基础研究能力有待提升、内外创新资源循环不畅、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发展未实现有效协同等问题,因此,提出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双循环”生态系统。基于创新资源流动和配置视角,该系统包括创新主体与创新组织、创新资源与创新环境、创新集群与产业集群,其中科技创新资源为基础和前提,创新链为核心。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为轴的国内循环系统建设要着力提升源头创新能力,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科技产业协同发展,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以“一带一路”为核心的国际循环系统建设要发挥港澳的国际化优势,推动国际合作向创新链源头延伸。同时,要通过完善创新资源自由流动机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机制、人才流动机制等,推动完善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发展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0.
正2019年,中央颁布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澳门科技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澳门科技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从艰难起步期进入稳步发展期。打造几张澳门科技创新名片,是树立澳门城市新形象,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的时代课题。第一,大湾区西岸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依托澳门现有的中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芯片产业、文创科技产业优势领域,充分利用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等各类平台载体培育优势产  相似文献   

11.
为寻找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和新方向,以2012—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12个出口制造行业为样本,从产业发展视角提出以结构优化、质量进步、技术创新为核心内容的出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理论模型,运用犹豫模糊熵权和TOPSIS法进行量化评测,实证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出口制造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优劣势以及实现升级的具体路径。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的出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总体上处在中等偏上水平,呈现一定的波动增长态势,其中行业结构水平成为该区域的优势项,但同时也存在行业发展不平衡、市场感知不足、研发创新能力提升空间大、代工思维影响遗留较强等问题;鞋类、服装、箱包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依赖型制造业的行业结构水平较低、创新能力较弱。为此,粤港澳大湾区要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出口制造业与智能制造的融合发展,同时加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品牌战略和强化质量品牌建设等。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选用耦合模型,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对粤港澳大湾区2009年至2018年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相互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看,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两个子系统都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科技创新序参量优于金融创新序参量;且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大幅提升;从内部看,大湾区内各城市之间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序参量、耦合协调度还存在显著差异。文章最后根据研究结论,从区域整体、核心城市和非核心城市三个角度出发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促进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高度融合,推动大湾区协同创新共同体的有效构建。  相似文献   

13.
将能源和环境作为投入要素纳入传统的产出密度模型,就工业集聚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进行理论阐释.在此基础上,以2003-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9个城市的数据为样本,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工业集聚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 表明,粤港澳大湾区9个城市的绿色创新效率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城市间差异显著;城市绿色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工业集聚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呈倒"U"型;工业集聚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显著存在环境规制、工业企业规模和政府支持力度的门槛效应.基于此,提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绿色创新效率全面提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科学准确把握“十三五”时期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状况,从结合产业政策评估和产业协同度评估的角度,采用文本分析、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进行评估。研究发现:(1)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产业规划总体合理,但在主导产业选择、产业目标制定、整体规划布局等方面仍有加强完善的空间,2019年各市产业发展与规划目标相比,主导产业目标完成情况不够理想,多数城市和产业未达到既定目标;(2)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产业布局和发展较为粗放,产业结构相似程度较高、同质化明显。基于此,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协同创新和提高培养与吸引人才能力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公开数据检索、数据分析统计、行业报告分析及产业政策解读等方式,回顾总结近10年粤港澳大湾区科学仪器产业创新发展现状.分析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内科学仪器市场需求旺盛,相关企业主要分布于广州、中山、深圳和东莞等市,企业总体规模小但发展迅速并初步形成聚集态势,一系列大科学装置已经或即将建成,在基因测序仪、质谱仪等高端科学仪器制造方面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但仍存在企业研发能力较弱、产业同质化严重、缺乏高端仪器研发人才等问题.据此,对粤港澳大湾区科学仪器产业未来发展,从鼓励基础理论研究和原始创新、聚焦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布局、加强粤港澳三地合作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与相关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并提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人才开发路线图的制定原理并构建一套标准化的工作方法。通过对产业链及其技术组成的深入探讨,构建“产业链—技术链—人才链”的关联分析,以产业的发展路径为指引,以实现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攻克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为目标,以专利、论文为依据,有针对性地对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发展所需人才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对人才资源在全球分布状况进行系统考察,锁定人才据点,提出引进人才的系统化配置方案和建议。在构建方法论体系的基础上,本文以绿色低碳产业为例,对产业创新人才开发路线图的制定进行了实例展示,并结合实践从一般性层面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人才开发路线图应用的思考,在人才开发研究方法上弥补了国内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17.
科技创新的进步推动湾区经济的发展。本文从研发投入、创新主体、创新政策、产业结构和开放式创新五个方面,对比分析和总结归纳了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发展情况。最后从研发支持力度、城市协同发展、创新主体合作和人才引进等方面对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刘璟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1):84-92
基于田野式调查与学界相关研究成果抽象出大湾区产业创新生态重构的战略取向与路径选择.研究表明,应完善"知识经济-参与主体-商业经济"为循环的生态重构机理,构建基于全球化生产体系、国家创新与治理体系的大湾区产业集群创新生态价值网,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资源统筹、产业与创新协同的高度合作的共同体,驱动技术与市场双颠覆,是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由"创造性破坏"向"破坏性创造"转变的策略选择,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