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韦群杰 《武当》2013,(6):23-25
太极拳是一种"内外兼修"的拳术,既练外部的形体四肢、肌肉、韧带、关节,又练内部的五脏六腑、奇经八脉,调理精气神等等。其修炼过程,通过调身、调息、调心这"三调",既练内又练外,使内外都达到高度的和谐,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对身心进行充分地调整与修复,从而达到内外修炼的目的。太极拳的内外修炼技术,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实  相似文献   

2.
"继中九式飘灵太极拳",是继"继中21式养生太极拳"、"继中18式通灵太极拳"之后的又一姐妹篇。它是由中国国学研究会名誉副会长、赵堡太极拳十二代传人、天津市河东区体育局太极拳主教练王继中先生创编。王继中先生在长达半个世纪的修炼太极拳实践中,注重在继承传  相似文献   

3.
梁凯明 《武当》2013,(8):20-21
技击是太极拳的灵魂,太极拳技击的核心就是内劲的修炼。要想练好扎实的太极拳技击基本功,对下列五个方面的问题,应有一个足够的认识。一、太极拳内劲的修炼在实战中,任何拳术都必须以"力"作为根本,太极拳也不例外,没有力就无法用于技击,只能作为强身健体的一种功法。太极拳讲究"放松"、"柔软"、"用意不用力","四两拨千斤"等等,但并不是完全否认力的存在,而是要求每位初学者换掉天生的笨力,具备太极拳所要求的"松柔弹性内力"——这就是太极拳内劲的修炼过程,也是个换力过程。学拳之初,必须严格做到无须用力。过了这个阶段,还要有较大的"本力"才行,只是所用的力不能是僵力、蛮力、犟力,而是  相似文献   

4.
穆克利 《精武》2007,(9):57-57
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诠释太极拳理论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是一个大实验,必须勇于开拓。祝大彤讲"松小指",穆克利说"脚下松",把"松"作为太极拳修炼的一个重要方面突出地提出来,为太极拳"松柔"的注解注入新的内涵,这是祝、穆师徒对太极拳"松柔"的新贡献。按照这个方法解决"僵硬"的问题,读者若以此求证效用,相信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沈明 《武当》2013,(7):24
"太极内功"是依据太极拳的拳理拳法,使内气运行产生技击与养生作用的功法,是以拳修道的入门功夫,也是各拳家秘不外传的核心技术之一。对于"内气"的特殊属性,人们"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修炼太极拳内功时,缺少具体量化的标准,导致练功时的运动量和强度难以掌控,往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针对这种练功时"缺理少法"的情况,本着"大道至简,科学修炼"的原则,敝人斗胆在此浅谈修炼太极内功的三步要点,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6.
尤志心  孔小安  沈顺林 《武当》2011,(10):17-19
卍字手,卍读万,故也可写作"万字手",因其功能多,变化无穷,故又称"万能手"。它是孙式太极拳三十六手特有的掌式。所谓卍字手,就是五个手指分别呈平、直、横、环、钩形,像—个卍字。(图1、2)  相似文献   

7.
张世昌 《武当》2012,(2):15-17
一代太极拳名师徐震先生曾提出了太极拳修炼的三种境界:合度、精妙、圆融。习练太极拳由初学而至合度,至精妙、圆融,应是步步进,每步都有具体要求。合度合度,就是合于法度。在恭敬、虚静状态下,身体各部位在静态和动态技法中的方圆规矩就是"法度",使之到位便是"合"。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采用了典型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等,从字门拳与太极拳的文化渊源、技击、拳理、功法等系列的差异性分析,探寻两者的特殊性与相似性。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字门拳动作更小巧紧凑,手法穿插走圆,整体练习快慢相间,招式上比太极拳更具变化性。在技击上,太极拳强调螺旋劲和挥鞭劲,字门拳强调吞、吐劲,字门拳偏向于勇猛进攻,以攻为守,动作短而毒。而太极拳偏向于以守为攻,虚实相生,防守中暗藏杀机。功法养生上太极拳更注重丹田为核心循经络而运行全身,达到周身上下合为一体。而字门拳也强调养气炼丹,调节周身血液循环,但在筋骨、经络的内在修炼上未及太极拳系统全面。  相似文献   

9.
李剑方 《武当》2008,(9):15-17
拳谚云,“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可见太极功法在整个太极拳修炼中的重要性。传统太极拳不是“太极操”,需注重内功的修炼和浑圆劲的增长。太极拳的拳势套路本身就是一种科学严谨的综合功法,所有的身法、手法和功法都包含在里面,所以说“功夫须向架里求”。但在太极拳的实际修炼过程中,各种功夫并非均衡发展,也很难均衡发展。为能弥补常规练习中的不足,强化修炼整体内功,前辈太极大师在实际教练中总结出许多特殊的太极功法,作为有效的辅助练法,收到了奇效。  相似文献   

10.
张方 《精武》2007,(9):49-49
太极拳修炼是一种生存状态。巴门尼德告诉我们:神给人类指引了三条道路,即存在之路、虚无之路和濒亡者之路。太极拳修炼的目的是强化生命,抗拒死亡,走的自然是存在之路。黑格尔指出:"纯存在和纯虚无是同一的。"这让我想到了追求空灵状态的太极拳修炼,也想到了现象学的思想理论。  相似文献   

11.
太极拳与音乐相结合,更好地彰显太极拳的自身魅力,突出太极拳特点。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实地调查、教学实践等方法对太极拳和音乐结合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认为,节奏吻合是太极拳与音乐结合的重要内因;太极拳与音乐结合对太极拳演练有积极效用。在此基础上对选择太极拳配乐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前关于太极拳的研究大多围绕教学展开,缺乏在社会背景下对于太极拳传承的专门研究。笔者以文献研究法、走访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对城镇化建设中太极拳的传承进行研究,针对太极拳传承中出现的危机,提出对策:通过新媒体传播太极拳;政府鼓励企业定期举办太极拳赛事活动;加强城市宣传力度,推广太极拳;增加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就业岗位,正确传授太极拳拳理及技法;正确引导人们的健康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试论陈式太极拳中的虚领顶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陈式太极拳中虚领顶劲的方法、遵循的规律进行分析,揭示了虚领顶劲在陈式太极拳中的重要性,对太极拳爱好者和完善该项目的训练方法、理论探讨提供了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武术游戏的创编和应用对武术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创编中不仅要遵循普通的教育原则,也要根据武术自身的特点来创编。文章根据自已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心得,总结出几条武术游戏的创编原则及几点思考,为一线武术教学者创编武术游戏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传统医学理论与太极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医学和太极拳两者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太极拳与传统医学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数千年来,两者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借鉴、相互渗透,不仅使太极拳运动不断普及,也使传统医学理论内容不断丰富,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宝库。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财富。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演绎法等研究方法对太极拳中所蕴含的传统医学理论进行研究,从传统医学理论的整体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四个方面论述了太极拳与传统医学理论的内在联系。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太极拳的价值、丰富太极拳的理论等均有着极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太极拳教学语境内,利用耗散结构理论原理,通过教师的动作讲解、示范、教学实践与反馈,将复杂的太极拳技术动作以点、线、形解读模式,通过运动能量传递为学生建立太极能量运动场,引导学生的自组学习。学生在不断理解、吸收、修正太极拳的技术动作过程中形成能量流动与转换,从混沌无序的运动情景中找到量变到质变的契合点,迁移形成太极拳运动的有序化,达到对太极拳运动技能的自动化掌握。  相似文献   

17.
太极拳教学中攻防含义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借鉴和教学经验的总结,对太极拳教学中攻防含义进行探讨得出:能激发和提高学生学 习兴趣,提高学生单个动作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能较好的解决太极拳教学疑难点;能充分发挥其防身自卫,健身、医疗 的社会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18.
此文讨论了《太极拳》网络课件研制的思想与方法并应用在教学实践中,在增强了学生对太极拳的兴趣与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以期为今后能够成为一种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将太极拳锻炼后的老年人与基本不锻炼的老年人进行了分组对照研究,对各组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价和分析,从而探讨太极拳锻炼与生存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太极拳作为一种干预手段可以提高中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建议在社区体育中,大力开展、普及和推广,来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社会目标。  相似文献   

20.
太极拳是当今世界武术类运动中协调性最强的项目之一,练习难度非常大,很多人数年习练不见寸进,关键在于对太极拳松功的理解和掌握不得法、不全面、不到位,本文从理念、原理、方法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太极拳松功的核心要义,旨在对太极拳爱好者提升功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