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晚清科学小说呈现了大量关于科学技术和新器物的想象,这些技术、器物大多与"电"和"化学"两个概念紧密相关。对照科技史史料,不难看出这些技术想象同科学发展和科学交流间有着密切关系,呈现出晚清文人对科学知识的接受与理解,塑造了科学小说这一传统的桃花源式想象、对西方科技的体验与了解、仙道奇幻三者融合的产物。小说作者通过寓言式的书写,借"科学"之名创造了一个个乌托邦;而在小说虚构性的保护下,对"科学"的想象使处于精神与时局双重交困中的晚清文人,能够预先体验民族复兴之远景,藉以自我疗伤。  相似文献   

2.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中国传统小说向现代小说转变的过渡时期.晚清小说为转变的肇始,因为晚清小说已经具备了不同于传统小说的因子,突出表现在晚清小说家们对于叙事艺术的探索与实践.近年来,运用叙事学理论对晚清小说进行研究成为晚清小说的研究热点且日益完善和成熟.本文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叙事艺术为研究客体,运用现已成熟的理论成果,对其作综合的解读.  相似文献   

3.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中国传统小说向现代小说转变的过渡时期。晚清小说为转变的肇始,因为晚清小说已经具备了不同于传统小说的因子,突出表现在晚清小说家们对于叙事艺术的探索与实践。近年来,运用叙事学理论对晚清小说进行研究成为晚清小说的研究热点且日益完善和成熟。本文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叙事艺术为研究客体,运用现已成熟的理论成果,对其作综合的解读。  相似文献   

4.
科学小说在时代焦虑的驱动下,文学上的准备尚不成熟,就已经承载了过多的启蒙功能,两相矛盾之下,造成了这一文类的硬伤。晚清文人少有人经历过专业的科学训练,过分强调启蒙的急进心态驱使下,科学小说如同一个被撑大变形的口袋,扭曲着呈现在读者面前。而通过对种种扭曲的文本现象进行深入挖掘,我们得以对科学的真正处境有更深了解。晚清科学小说反映出后世唯科学主义的源头实际在科学文化传入的晚清即已显出端倪,这一系列文化心态的错位并未随着历史的推移而消失,而是在日益汹涌的科技大潮中越发明显,通过对晚清科学小说诸多倾向的细致追溯,能够使我们对当下的科学文化心态有更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晚清的时候,整个官场腐败,清政府丧权辱国,而政府官员更是贪赃枉法、鱼肉人民,整个大清国已经是摇摇欲坠了。而就在这时候,反映清政府官员贪赃枉法的一部官场小说则在下层百姓甚至一部分官员中广为流传.而且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部小说就是晚清著名的《官场现形记》。  相似文献   

6.
杜慧敏 《科教文汇》2009,(23):237-238
晚清小说期刊在域外小说译介中将其读者定位为需要启蒙、需要教育的社会群体,表现出非常普遍的启蒙立场和现实关怀;而小说期刊读者却要求域外小说译介仍然按照通俗文学的消闲定位来发展。两者的相互“协商”,实际上使晚清小说期刊译介具有了“以无功利心的审美消闲为主、兼及风教的宗旨”。  相似文献   

7.
晚清讽刺小说《官场现形记》,与《儒林外史》、《老残游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并列为四大讽刺小说,从上世纪初流传迄今,脍炙人口。《官场现形记》形象描绘出一幅封建官场百丑图,栩栩如生,曲妍尽态,呼之欲出,诙谐讽刺的现实主义特色贯穿全书。  相似文献   

8.
林译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在中西文化交融之初,其中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林纾在译介域外小说的时候,不得不考虑文化选择的问题.本文从晚清及民初的时局、中西文化背景等方面对林译小说中的文化选择做一概括性论述.  相似文献   

9.
"制器之器"被称为晚清"工业建设最重要的新理论",勾画出了中国机械工业体系发展蓝图。学界已知"制器之器"理念最早提出者是容闳,并且他也是第一批"制器之器"引进过程中的全程参与者。但是对于容闳"制器之器"理念的形成过程、具体内涵及如何成为晚清洋务派的共识等,尚需进一步考证与梳理。通过检索晚清时期涉及"制器之器"的文献,对容闳科学与机械工业背景的考察,还原了容闳"制器之器"理念的内容,以及如何影响了洋务派中坚并推动实施的过程,最后初步探讨这一理念为何在晚清难以全面实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任艺 《科教文汇》2007,(9X):194-195
林译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在中西文化交融之初,其中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林纾在译介域外小说的时候,不得不考虑文化选择的问题。本文从晚清及民初的时局、中西文化背景等方面对林译小说中的文化选择做一概括性论述。  相似文献   

11.
晚清时期,自鸦片战争以来,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逐渐形成"制夷-悉夷-师夷"的思想路线。本文在西医东渐下,整理出晚清思潮的变动。探究我国晚清时期的思潮变动,帮助学生深入认识晚清思想。  相似文献   

12.
人才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晚清政府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走上了一条以西方为参照系,通过学习西方来不断地调试封建社会的近代化道路.在这一过程中,关注晚清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缘由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晚清以前,国人并不持有现代意义的海权概念,随着近代西方的进入,思想界才萌发海权意识。甲午战争后,马汉"海权"论被引进后,现代海权观念开始形成,并逐步传播开来。晚清民国的报刊、杂志、时人诗文、信件等材料中对"海权"多有记述,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的人们对"海权"的不同理解,以勾勒近代以来"海权"一词意向拓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张轩  葛玉竹 《今日科苑》2007,(20):196-196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小说的发展是晚于诗歌的。在唐代诗歌已经达到高度辉煌并逐渐走向衰败的时候,小说才以文言文形式的成熟显见于世。这并不是说后起的就都是好的,但是小说确实在形式、篇幅、语言等方面有胜过诗歌的地方,也因此小说这一文学体裁才能发展到今天,并且越发的形式多样,受人喜爱。  相似文献   

15.
晚清时期我国企业股权融资偏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yers(1984)的“鸟啄次序”融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分析晚清时期中国近代公司的融资行为的理论背景。但是,在晚清时期中国近代公司控制权行政配置的情况下,公司融资方式的选择主要基于行政许可性、融资数量及方便性方面的考虑,这也导致了晚清时期中国近代公司实践出现之初融资次序的颠倒以及对股权融资的偏好。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于日据时期台湾文学以及以日据时期的台湾社会环境作为创作母本的文学作品进行了一系列系统的梳理,发现从日据时期到当代书写台湾小说中的"湾生"形象在共有的写作模式之上也发生了转向,并由此透析台湾小说中"湾生"这一形象书写的独特性,力图从文本中"湾生"形象建构这一视角对于殖民记忆中这段苦难的历史加以观照。  相似文献   

17.
遴选机制是晚清驻外公使制度的基本内容之一,对于中国近代外交体系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这一机制的考察,认为作为公使选拔方式的荐举制蕴含了复杂的政治派系斗争,而以"体用悉备"作为公使选拔的必要条件则满足了中国社会对外交"通才"的需求,这些都体现了中国近代外交初期非计划性和非职业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赵伟  董强 《百科知识》2014,(2):53-54
正晚清的传教活动1840年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尾随西方殖民者再度来华,最终叩响了中华帝国尘封已久的大门。与前两次传教士来华不同,晚清传教士多为新教教士,以往两次则为天主教教士。康熙皇帝禁教前,天主教教士的活动主要由各宗派或"会"来承办,这些组织活动均受制于罗马教廷。新教教  相似文献   

19.
晚清时期,中国形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经历了一个漫长而逐步变化的历史过程。外国势力的不断侵略和中国社会内部频发的危机始终贯穿于这一过程。由于列强的入侵,中国的传统社会结构受到猛烈冲击,逐渐瓦解,新的社会因素和社会结构成长起来,给衰落中的中国传统社会带来一线生机。在各种新生的社会因素中,最主要的新因素就是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为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准备了最重要的内在条件。《古城轶事》以安徽的历史古城安庆及清末至大革命时期为背景,通过对巡抚、藩台、文武进士、地方豪绅、码头工人、城市贫民和英国侵略军等形形色色人物复杂关系的描写,讲述了古城安庆的新军起义、革命党刺杀、都督焚烟和打击英国不法商人的故事,弘扬了革命党人驱逐黑暗、追求光明的伟大壮举,抨击了清政府以及反动政权维护统治、欺压百姓的罪恶行径,歌颂了工农群众进行卓绝斗争的大无畏精神,得出了"唯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必然结论。由此,该文从小说的历史文化背景切入,阐述作品涉及的历史背景、风土人情、政治思想、传统文化等因素,并以此为基础,分析相关历史文化背景中的人物形象,探讨小说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20.
孙赫 《百科知识》2013,(6):46-48
僧格林沁,博尔济吉特氏,嘉庆十六年(1811年)生,同治四年四月二十四日(1865年5月18日)卒,蒙古亲王。僧格林沁在晚清王爷中颇具传奇色彩,他出身蒙古黄金家族,因过继而成显贵。僧格林沁身为亲王,一生与奢华的王府生活无缘。他是晚清王爷中的一个"异类",把大部分精力与时间都消耗在不间断的征战中。僧格林沁骁勇善战,为清王朝不惜肝脑涂地,最终战死沙场,他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