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诗经》中,叠根词使用频率颇高,且较为复杂,很有探讨的必要。叠根词属何种词性,古今学者看法并不一致。本文认为凡叠根词皆为形容词,而古今有的学者则认为叠根词中有少数名词和动词。文章从前人的训释及词根的意义两个方面论证了叠根词确属形容词。至于后代产生了一些重叠式的名词和动词则另当别论,不可与《诗经》中的叠根词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2.
朱自清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坛的地位。写于1927年的《荷塘月色》,被认为是朱自清美文中的经典,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现实意义。《荷塘月色》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契合了当代人普遍的社会心态,"哀而不伤"的情感表达符合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追求,作者对江南生活的追忆体现了当代人的家乡情结。  相似文献   

3.
我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朱自清先生,在清华大学执教时,曾写过一篇脍炙人口,并流传至今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作品描写了清华园内一口荷花塘在月色下的美景,一经发表便誉满文坛,被认为是写景散文的佳作代表。由于作品的内容和语言都十分优美,因此又被誉为“美文”,在创作方法和创作理念上影响了几代人。现在,《荷塘月色》已被选入我们的语文课教材。我不知道寿碧莹同学是否读过这篇名作,但读她的《山行》,我觉得很有《荷塘月色》所代表的“美文”的意思,无论语言,还是内容、意蕴方面都充分地显示了一个“美”字。文章以“上山去体味”“春…  相似文献   

4.
重叠研究始于建国初期。季高先生1952年分别在《语文学习》第1、2、3期发表的《名词和副名词的叠用》、《用叠字组成的形容词》、《动词叠用》三篇文章,可视为重叠研究的开端。据不完全统计,四十年来研究重叠的论文发表了一百多篇,还有一批语法著作程度不等地涉及了重叠研究。  相似文献   

5.
单音节形容词是形容词的核心部分,非常有研究价值。单音节形容词与名词的搭配也是学者们的研究重点。本文以义项为单位,运用语料库对单音节形容词与名词的搭配情况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大部分单音节形容词都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能修饰名词的形容词所搭配的名词数量有所差别,反义形容词所搭配名词的数量是不一致的。我们根据所搭配名词的数量,将单音节形容词分为"高自由度""低自由度""无自由度"三类。同时,考察还进一步证实了以义项为单位进行研究更科学,结果更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6.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是现代白话美文的典范,学生时代曾经为他的《春》《绿》《匆匆》《荷塘月色》等优美的抒情散文所倾倒,多少有点冷落了《背影》,可当我们步入中年、渐渐远离激情燃烧岁月的时候,《背影》所展现的艺术魅力与情感魅力似乎又超过了那些抒情散文。  相似文献   

7.
朱自清的散文以其个人真切的见闻和独到的感受,以及平淡朴素而又清新秀丽的优美文笔独树一帜。《荷塘月色》是他的经典美文,备受读者喜爱,其中的景物描写细腻传神,技巧精湛。对它进行细致地分析,对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大致说来,《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有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8.
<正>《荷塘月色》教学价值的定位,争论不一,对该文主题、情感、思想等的分析也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这篇经典美文,作为文学艺术作品的《荷塘月色》和作为教学文本的《荷塘月色》在实际的价值取向上是有区别的,尤其是考虑到中学生面对文本的接受心理、认知层次等,这个问题就更突出。一、对其主题的定位与语文教育的时代性《荷塘月色》一文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对其主题的思考上。最早的便是政治附会说,这种解读不是从文本  相似文献   

9.
李意英 《中学文科》2007,(10):74-74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可谓是现代文学脍炙入口的美文,它那纯美的艺术境界永远令读者回味无穷。[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美文。我们通过感知主人公形象之美,品味语言之美,体会意境之美,引导学生找到美的切入点,从而懂得进一步探究美文。  相似文献   

11.
谈《荷塘月色》的幻觉与联觉修辞●王玉萍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为文之雅,人所称道,其措辞之妙更令人叹为观止。那贴切的、大胆的、一连串的比喻是人们每读必赞的,这里只谈谈对《荷塘月色》幻觉与联觉修辞的理解。《荷塘月色》总体上运用了幻觉修辞法。幻觉在生理心...  相似文献   

12.
在古代汉语由,名词作定语,或者说名词居于名词短语的偏位,表示事物的性状,即用如形容词,是一种较常见的语言现象,其例甚夥,但前此似未为人们所注意和论及。又形容词和名词、动词相比,是一个较为晚出的词类。不少形容词即由名词演变而成。本文主要讨论名词用如形容词,同时兼及名词演变为形容词。《尔雅释虫》:“蝒、马蜩”。孙炎注:“马蜩、蝉最大者。”郭璞注:“蜩中最大者为马蜩”。《说文》段玉裁注:“凡言马者谓大,马蜩者,蜩之大者也”。《尔雅释虫》:“蚍蜉大暟”。舍人注:“蚍蜉即大蚁也,小者名蚁”。郭璞注:“大蚁俗呼为马蚍蜉”。段成式《酉阳杂俎》:“秦中多巨黑蚁,好斗,俗呼为马蚁。”马蚍蜉即马蚁,今字作蚂蚁,盖受类化影响。  相似文献   

13.
《荷塘月色》是一篇优美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散文。文章描述了一幅清幽美妙的“荷塘月色”图,而这幅图画的描述得力于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仅就形容词的生动形式来说就有近二十处,其中AABB式形容词有六处: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②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③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④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  相似文献   

14.
形容词是用来描写或修饰名词一类的词,用作定语、表语、主语补足语、宾语补足语、状语、独立成份等。形容词的适当运用可使语言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具体、贴切。英语中有些形容词不仅是用来修饰和描写名词,而且还可以对名词在语气上作出一些主观判断,从而更好地达到交流思想感情的目的。这类形容词所表达的概念触及到了情态的范畴,因此我们亦称它们为情态形容词,下面就该类形容词所传递的种种情态意义作出如下概述。  相似文献   

15.
朱自清是我国著名的散文作家,其写作文笔细腻唯美,所有的散文都被文学爱好者称之为美文。特别是其中的《荷塘月色》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受到广大文学爱好者们铺天盖地的研究和评论。《荷塘月色》将朱自清先生所有散文艺术融汇一炉,集中表现出朱自清独具特色的散文创作风格,给人一种真实的美感,直接成为朱自清先生的代表名作。本文针对朱自清先生与《荷塘月色》进行浅析,希望能够通过简单的讨论来找出其中的文学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16.
一、文中美的因素 散文被誉为“美文”,既是散文家又是诗人的朱先生笔下的散文更是美不胜收,《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代表作,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长期以来,它的艺术魅力经久不衰,深受广大师生喜爱。因此《荷塘月色》是我们进行审美教学的优秀范文。 《荷塘月色》之所以美,除了它结构精巧、描绘细致等特点外,主要表现出语言美和意境美。 1.语言美 朱自清先生可谓散文语言大师,他的散文语言极具个性特色,笔法娴熟,想象丰富,变幻多姿,是散文语言境界的一座高峰。 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荷塘月色》虽不是诗歌,但在文章中确实体现了作者字斟句酌、锤炼语言的工夫,许多字词包容了极丰富的内涵,其简洁、确切是别的字词所无法替代的。如“路上只有我一个人,背着手  相似文献   

17.
李联柱 《时代教育》2007,(9Z):114-114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虽然有许多可借鉴的资料、经验在手,但要真正上好《荷塘月色》这篇课文,让学生体会到美文的妙处,却并非易事;而且细究此文的内容、意境、语言的运用、情感的抒发等方面。发现以往的一些教学经验中还存在着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金瓶梅词话》的名词前缀“老”是一个非常活跃的语法成分。它能和一般名词以及动词、形容词、数词和词组结合,使其语法化为名词;所表语法意义,是对人、事和畜禽的称谓,有自称和他称;所表达的感情色彩,有敬重、自谦、自轻、中性、尊敬、爱怜、戏谑、詈骂等。总之,为现代汉语的名词前缀“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这门课程中,语法学习是一个难点。在本文中,笔者根据多年学习汉语的经验主要谈一谈现代汉语中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划分的标准及其运用,以供考生参考。划分词类仅从意义上分辨是远远不够的,通常大多数人认为它们的语法功能———词在句子中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和词与词之间的组合能力上来判断分析。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亦是如此。这三种词的划分看似简单,因为它们都是实词,并且有实在意义。但实际上也有许多词看似名词又好像是动词,很难判断到底要把它们归在哪一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是日常交际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类,因此掌握这…  相似文献   

20.
丘吉尔一生发表了许多富于技巧且打动人心的演说,《论希特勒入侵苏联演讲稿》是其演说辞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篇。本文以文体学知识为基础,从名词和形容词的选用方面,对《论希特勒入侵苏联演讲稿》的用词特点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该演说辞中,演说者大量运用生活、军事和劝谏类具体名词来描述事件,运用多元化手段来指代同一政体或军团,采用名词平行结构来增强描述的力度,选用动词进行式的形容词来刻画场景,以达到传达演说、唤起听者共鸣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