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对福建省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性别角色与社会适应水平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不同的性别角色导致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表现出显著差异。在四种性别角色类型中,男性化和双性化的社会适应能力比女性化和未分化更高,而社会适应能力最好的性别角色是男性化,其次为双性化,未分化的社会适应能力一般,而女性化的社会适应能力最差。这一结果和前期大部分研究支持双性化是理想型性别角色的观点稍有不同。福建省三所民办高校大学生中普遍表现出社会适应性一般。  相似文献   

2.
性别角色划分为四种类型。双性化被认为是更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性别角色类型。本研究调查结果表明,民族学生的性别类型向双性化和未分化分流,女生双性化比例普遍高于男生,男生男性化比例高于女生女性化。双性化和男性化类型学生的社会适应好于女性化和未分化,双性化类型学生社会适应最好,未分化类型学生社会适应最差。建议帮助中学生认识自己的性别角色,正确对待;引导中学生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发展良好的性别角色;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的性别角色。  相似文献   

3.
研究采用了刘电芝修订的《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50》量表,对西藏高校236个藏族女生的性别角色进行了调查,发现双性化占53%,未分化占36%,女性化占10%,男性化为0%。表明藏族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比较单一,双性化程度较高,单性化发展成为少数,未分化类型不可小视。  相似文献   

4.
研究采用了刘电芝修订的《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50》量袁,对西藏高校236个藏族女生的性别角色进行了调查,发现双性化占53%,未分化占36%,女性化占10%,男性化为0%。表明藏族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比较单一,双性化程度较高,单性化发展成为少数,未分化类型不可小视。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中国人的性别角色量表,并探索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个体其心理社会适应水平的特点。研究一根据5000多名被试对中国人人格量表项目的反应挑选出男女被试有显著差异的项目,经过因素分析建立了各由30个项目组成,分别由七个和六个因素构成的中国人男性化和女性化量表,并据此将被试划分为未分化、女性化、男性化和双性化四种性别角色类型。研究二则比较了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表明在中国被试中双性化的个体心理社会适应水平最低、女性化个体心理社会适应最好。这一结果与Bem关于双性化的假设是截然相反的。本研究从中国文化与性别角色的关系对这一结果进行了解释,提出了中国文化是女性化文化,同时又是反男性化文化的假设,并对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一般两性交往质量与性别角色的关系,从Bem提出的性别角色模式出发,利用钱铭怡主持编制的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和自编的大学生一般两性交往质量量表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显示.自编的一般两性交往质量量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各性别角色类型在一般两性交往各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男性化被试在一般两性交往各维度上都显著高于女性化和未分化;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均与一般两性交往存在显著的相关;其中,男性化和双性化化对一般两性交往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的外显自尊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按正性和负性特质将性别角色类型划分为正性的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类型和负性的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类型,运用心理测量法探查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的外显自尊差异,结果发现: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的外显自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采用BSRI和"大五"人格问卷,对169名一年级大学生的人格特征、性别特质进行的研究。发现,在男女大学生中存在着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这样四种不同的性别特质类型,双性化特质类型者较之其他三种,具有更高的适应性和道德感。在人格发展及适应水平上,双性化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我国初中生性别角色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中的问题和特点,本研究采用性别角色量表(CSRI-50)对某地区初中生进行调查。发现双性化、未分化、单性化(男性化与女性化)比例各约占30%,双性化替代单性化成为初中生性别角色发展的新趋势,未分化现象也极为普遍;此外,中学女生双性化发展明显优于男生。  相似文献   

10.
采用贝姆性别量表(BSRI),对浙江省745名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分化情况进行调查,结果:(1)大学生性别角色各类型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双性化的比例为75.5%,显著高于未分化、男性化和女性化。(2)男生性别角色类型在专业上有显著差异,女生无显著差异。(3)男女生的性别角色差异随年龄的变化而显著变化,女生更加男性化,朝向双性化发展;男生继续向男性化发展。基于此,应开展面向大学生的双性化教育,大学生应接受抗压训练等教育。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调查了三所高校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并考察了性别角色观。近10年来大学生与性别一致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大幅减少,未分化性别角色大幅增加;不同性别的性别角色变化有所不同,女性向未分化和双性化转变,男性的男性化类型降低,向未分化严重偏移;男女大学生的性别角色观以传统性别观念为基础,逐渐趋向双性化;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性别角色观存在很大差异,女生期待的理想男性和女性双性化趋向突出,而男生期待的理想男性和理想女性更偏重传统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  相似文献   

12.
性别角色是后天形成的社会性别,不仅影响到个体的成长,也关系到民族人格特征和素质的发展。近十年来我国青少年性别角色发生了严重偏移,与性别一致的传统类型男性化和女性化大量减少,而男性正性特质和女性正性特质都弱的未分化类型则急剧增加。男性正性特质和女性正性特质都高的双性化是我国性别角色的理想类型,男性化特质则在双性化特质中起主导作用。在针对偏移现状及原因分析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引领对策:(1)在性别角色的认识和宣传上需大力纠偏;(2)大力进行未分化的预防教育和干预教育;(3)全面开展理想化类别的双性化特质塑造教育;(4)加强体育活动,增强男性特质。  相似文献   

13.
以赣南师范学院、武汉科技大学、太原科技大学的466名大学生为被试对象,采用新编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和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分布双性化占34.9%:未分化占32.0%;女性化占17.3%;男性化占15.9%;大学生男性特质与职业成熟度呈显著相关.女性特质与职业成熟度之间也存在显著相关;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在职业成熟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未分化个体的职业成熟度显著低于其他三种性别角色类型,其他类型两两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双性化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性别角色教育的新趋势。儿童时期是进行双性化人格培养的关键时期,教师的双性化人格特质对儿童性别角色的认同具有最直接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贝姆(Bem)的性别角色量表对小学教师的人格特质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在小学教师中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人数较多,男教师中具有男性化人格和女性化人格所占比例差异较小,女教师中具有女性化人格特质的人数明显多于男性化人格的人数,23-30岁之间具有双性化人格特质的教师人数最多。  相似文献   

15.
性别角色行为的形成及其社会适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性别角色是社会按照人的性别分配给人的社会行为模式。[1] 人从出生之日起 ,就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化压力 ,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认可的性别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 ,传统的性别约束已日益宽松 ,但性别角色仍是所有文化中的组成部分。本文试图对儿童、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性别角色行为的形成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适应性作一阐述。一、对性别角色行为的描述不同性别的人各有其独特的行为模式。人格心理学家把人们性别角色行为的个体差异描述为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型。传统的男性化—女性化模型假设男性化与女性化位于性别角色的两端 ,男性…  相似文献   

16.
性别角色的研究与创造力人格层面的研究是近年来 心理学研究的两大热门课题。本研究通过自编高中生性 别角色正性量表对高中生性别角色内容和分布进行了研 究,结果发现在所研究的高中生中,男性化、女性化、双性 化和未分化的人数比例分别为:24%、24.6%、25.6%、 25.8%。另采用16PF量表对高中生性别角色与创造性的 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在全体被试与男性被 试中,双性化者的创造力均分显著地高于未分化者;并在 女性被试中,双性化者与男性化者的创造力均分均显著 高于女性化者。  相似文献   

17.
性别角色类型研究及其对性别角色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别角色类型研究经历了男性化——女性化模式,双性化模式两种范式。研究认为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者具有最理想的人格特征和最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是理想的性别角色教育。  相似文献   

18.
性别角色类型研究经历了男性化--女性化模式,双性化模式两种范式.研究认为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者具有最理想的人格特征和最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是理想的性别角色教育.  相似文献   

19.
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至今,性别角色类型的差异研究一直为广大学者所关注,并围绕哪一种性别角色对个体的发展更具有优势展开了讨论。本研究通过对30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从而探讨不同性别角色的大学生在个人评价上的差异。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未分化和女性化类型者在个人评价总分上表现出最自信,双性化者最不自信;(2)在个人评价各维度表现上,不同性别角色的人各有优势。  相似文献   

20.
通过采用性别角色量表和成就动机量表对客家籍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双性化"性别角色发展趋势明显,客家籍与非客家籍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差异不显著;大学生成就动机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专业与地区差异,客家籍大学生有着更强的成就动机;性别角色与成就动机存在显著的相关,男性化者成就动机水平最高,双性化者次之,未分化者最低。社会、学校、家庭应塑造大学生良好的性别角色形象,弘扬客家文化的优良传统,促进大学生成长与成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