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丹 《科教文汇》2008,(14):162-163
音乐美学思想是荀子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在《乐论》中主要论及了音乐的三个方面:首先,他论及了音乐的本质,他肯定了音乐是源于人的感情宣泄的需要,又进一步指出情感的表现必须符合一定的形式,即把音乐等艺术看成是情感与艺术的有机统一;其次,他论及了音乐的审美原则——中和;再次,他论及了音乐的社会功能:一是怡情引导功能,二是政治伦理教化功能。总体看来,荀子在孔子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他的《乐论》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音乐美学专论。因此,可以说儒家音乐美学思想成熟于荀子。  相似文献   

2.
音乐美学思想是荀子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在<乐论>中主要论及了音乐的三个方面:首先,他论及了音乐的本质,他肯定了音乐是源于人的感情宣泄的需要,又进一步指出情感的表现必须符合一定的形式,即把音乐等艺术看成是情感与艺术的有机统一;其次,他论及了音乐的审美原则--中和;再次,他论及了音乐的社会功能:一是怡情引导功能,二是政治伦理教化功能.总体看来,荀子在孔子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他的<乐论>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音乐美学专论.因此,可以说儒家音乐美学思想成熟于荀子.  相似文献   

3.
<乐论>是荀子的一篇关于音乐艺术的美学论文.荀子在篇中以人性和社会效用为基本的出发点,极力强调了音乐艺术对人们生活的不可或缺性,强调时美感享受的追求.同时荀子还在篇中涉及到了其他一些美学问题.这些思想都具有着进步性.  相似文献   

4.
杨艺媛 《科教文汇》2009,(27):276-276
汉斯立克在《论音乐的美》一书中反对把音乐看作“表现艺术”,否认音乐是情感的表现,反对情感产生音乐观点;但他又承认音乐能在听众中引起情感。汉斯立克这种把情感置于音乐表演之后的音乐美学理论观点,本文称之为后情感式音乐美学,并试图从汉斯立克批判那种把音乐看作是情感表现的音乐美学研究方法、反对把音乐看作表现艺术、承认音乐能在听众中引起情感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5.
汉斯立克在《论音乐的美》一书中反对把音乐看作"表现艺术",否认音乐是情感的表现,反对情感产生音乐观点;但他又承认音乐能在听众中引起情感。汉斯立克这种把情感置于音乐表演之后的音乐美学理论观点,本文称之为后情感式音乐美学,并试图从汉斯立克批判那种把音乐看作是情感表现的音乐美学研究方法、反对把音乐看作表现艺术、承认音乐能在听众中引起情感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
《乐记》是我国古代最重要、最系统的音乐美学论著。不仅论及音乐的诸多艺术特性,而且也论述了音乐的社会功能,是先秦以来儒家音乐思想的总结与发展。但这部典籍在分析音乐的同时,不断的提及礼教的作用和意义,这就致使我们需要关注礼教和乐教的区别和联系问题。本文在"乐合同""、礼辨异"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乐教和礼教的在君子修为、社会治理、天地和谐中的不同作用。并且在区分不同的同时,考察两者之间存在的共同点。  相似文献   

7.
孙大鹏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3):后插5-后插6
音乐表演作为展现音乐魅力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不仅多元丰富了我国音乐艺术的发展内容,而且提升了音乐表演的艺术内涵,是音乐美学中的重要分支。现代音乐表演艺术与美学息息相关,音乐表演美学更加强调音乐表演过程中的艺术表现性,以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给欣赏者带来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从而通过音乐来推动思想与情感的交流互动,传递更深层次的人文价值内涵。由杨易禾编著、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音乐表演美学》一书,跳脱于我国音乐表演艺术现状,以更加宏观的视角提出我国音乐表演艺术中存在的问题,从三个维度对当代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进行审视并从心理学角度提出改进意见,对于推动我国音乐表演艺术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历史上最混乱,社会最动荡的时期就是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然而这一时期却是精神上极为自由、解放,最富有智慧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文人音乐家,他们寄情于音乐,抒发自己的情感,嵇康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人物,他的音乐论著《声无哀乐》称为音乐美学思想的名篇。将从他的代表作入手,解读嵇康在当时进步的音乐思想。  相似文献   

9.
对《乐论》的作者及其创作的历史年代进行了阐述,同时对《乐论》中的儒道家思想进行了分析,以及对《乐论》中的哲学思想分别进行了总结,在结尾对《乐论》的历史局限性加以评说。  相似文献   

10.
“乐”即是“乐”,是荀子的乐教思想,表明音乐能使人精神愉悦,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充满了乐趣。音乐是最善于表现情感的艺术,通过音乐美的形式与内容,使音乐深入人的心灵深处,使人“中心喜悦”,“其进自不能已”。所以,音乐教育既是人的情感教育,在教学中要培养受教者的音乐感知能力,情感体验能力,提高其音乐审美意识和音乐审美能力,在“乐”中“乐”。  相似文献   

11.
郭越  郭凯 《中国科技信息》2005,(10B):190-190
“乐”即是“乐”,是荀子的乐教思想,表明音乐能使人精神愉悦,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充满了乐趣。音乐是最善于表现情感的艺术,通过音乐美的形式与内容,使音乐深入人的心灵深处,使人“中心喜悦”,“其进自不能已”。所以,音乐教育既是人的情感教育,在教学中要培养受教者的音乐感知能力,情感体验能力,提高其音乐审美意识和音乐审美能力.在“乐”中“乐”。  相似文献   

12.
儒家礼乐思想与道家自然乐论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上所持的不同音乐美学观点。这两种观点的提出是因其两家在思想基础、处世态度及审美理想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尽善尽美”是儒家的审美理想,它与道家“大音希声”的审美理想相比较是具有较为浓厚的功利色彩的)。与此同时,儒、道两家又是以“中和”、“淡和”为共同审美准则的。因此,儒、道两家音乐美学思想既互相对立斗争,又互相吸取交融。其主体是儒家的,局部是道家的。  相似文献   

13.
现代音乐美学思想探微——《4分33秒》带给我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全福 《今日科苑》2010,(8):233-233
西方的现当代艺术种类繁多,错综复杂,晦涩难懂。凯奇则更是把非音乐因素介入音乐,以无声之乐的形式来表现音乐,从而达到精神自由的境界,以此来表达艺术即生活,生活即艺术的美学思想。然而,这种美学思想是值得商榷的,无声音乐严重的影响了音乐的发展,甚至改变了艺术的发展轨迹,本文通过对音乐本质的研究,来重新诠释无声音乐。  相似文献   

14.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是一种在时间中发展的艺术。音乐表演是音乐这一特殊艺术形式中处于特殊位置的音乐表现形式,这个特殊的音乐表演形式,在意识形态多元化的当代社会,仅靠加强和完善表演技术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科学的理论去指导实践,需要上升到美学的思想高度去指导艺术实践。认识音乐表演中的规律性,首先需要在美学思想的指导下认识音乐的特殊性问题。  相似文献   

15.
刘强 《科协论坛》2007,(8):509-510
电影是文学、音乐、美术等诸种艺术的结合体,影片中体现导演艺术构思的音乐是电影综合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抒发人物内心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渲染气氛、参与剧作、表达影片主题等方面都起着特殊作用。本文以影片《不能说的秘密》为个案来探讨电影音乐的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16.
他的唱功颇为精湛、纯熟,从专辑《Soul Boy)),到《爱爱爱》,再到《橙月》,他内心充满着艺术灵感,始终坚守着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展示着自己浪漫、纯爱的理想,带给了听众许多的感动和喜悦。他细腻的情感与惊人的艺术才华时刻提醒着大家,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巨蟹座,他就是音乐奇才——方大同。  相似文献   

17.
音乐是表现艺术,表达思想情感是音乐的重要功能。文章通过对音乐描绘功能的论述,阐明了音乐描绘功能在音乐表现力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音乐是表现艺术,表达思想情感是音乐的重要功能。文章通过对音乐描绘功能的论述,阐明了音乐描绘功能在音乐表现力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稽康不仅文学、音乐美学思想在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人格魅力更是流芳千古,主要从两个角度分析他的人格美学思想。一是他对真、善、美理想人格的塑造和追求;二是他将道家崇尚自然天性的思想发展为注重养生,特别是注重人的主观精神修养的观点贯穿于人生始末。关于稽康的人格和命运,也做了一点自己的补充论述。  相似文献   

20.
于广奇 《今日科苑》2010,(2):140-140
音乐是表达和激发思想情感的艺术,是唤起情感体验的艺术,是和谐社会的动力源,音乐所带来的情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食粮。音乐家冼星海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确实如此,干百年来,音乐以其深刻的蕴含及妙不可言的旋律,汇成了一条永远流淌不息,闪闪发光的音乐长河,使众人为之倾倒和沉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