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年毛泽东与民族忧患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忧患的目标取向、表现形式、实践路向及忧与乐的关系等方面,论述了青年毛泽东吸取民族忧患意识中有益的合理的因素,将民族忧患意识提升到一个新境界所形成的具有特色的青年毛泽东忧患意识。这对于当代中国青年确立正确的忧患观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唐淑云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12):101-103
忧患意识体现的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是我们民族的基本性格和基本精神.陈子昂《感遇》诗的忧患意识因受到所处时代和自身遭遇的影响,表现得复杂而深刻,有对社会时局的忧患,对兵民疾苦的忧惠,对个人身世的忧患,还有对祖国命运的忧患.陈子昂忧患意识的产生是社会现实和自身遭遇在他身上的映射.他的忧患意识对后世影响深远,如李白、杜甫、龚自珍等诗中都闪烁着他忧患意识的光辉.  相似文献   

3.
魏源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内忧外患空前严重的时代。面对日益严重的社会和民族危机流源表示了极大关注和忧虑,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忧患意识。魏源认为忧患意识对于当政者来说十分重要:“真人之养生,圣人之养性,帝王之析天永命,皆忧棋以为本焉”①。也就是说,忧患意识是国家长治久安、统治水固的根本。对于一般的人来说,忧患意识也非常重要:“草木不霜雪,则生意不固;人不忧患,则智慧不成”②。人们只有在忧患之中才能发挥自己的智慧以济世。他认为人们不仅要在乱世中忧患,更重要的是在治世中忧患,即所谓“君子于安思危,于治优乱”…  相似文献   

4.
田文通 《考试周刊》2011,(52):169-170
从古至今,中国历代的文人士子大都具备忧患意识,加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对学生了解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世界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认识到忧患教育的作用,并且把忧患意识作为其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却存在中学教学中淡化甚至忽视忧患意识教育的现象。在政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本就应是政治教育教学的目标之一,不仅直接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而且对学生了解国情,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责任感、使命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青年毛泽东文化性格的形成有三个主要来源: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包括民族忧患意识、理想主义、"力行"意识、"尚变"思想、"中和"传统等;二是湖湘文化;三是西方文化思潮.这三方面文化意识相互作用和影响,在毛泽东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清晰地解读出青年毛泽东对贯汇宇宙大本大源的探寻之路.  相似文献   

6.
柳宗元身上的有着宽厚的仁爱思想和强烈的忧患意识,这不仅影响了他的人生道路、处世方式和文学创作,也集中的体现了我们民族可贵精神。在柳宗元的一生中,无论在顺境,还是在逆境,始终没有忘记的是仁爱和忧患。在他的创作中,无论是何种体裁,无论是那个时期的作品,贯穿始终的主线都是爱与忧。仁爱和忧患在柳宗元身上,又表现为互为因果关系。因仁爱,忧患意识表现得更为强烈:因忧患,仁爱表现得更为宽厚。他的人生悲剧,可以说,是仁爱和忧患的悲剧。他的不朽,也是仁爱和忧患精神的不朽,是民族精神的不朽。  相似文献   

7.
忧患意识在当代仍然是重要的思想内容,顾炎武对国家、社会、政治、民生以及学术上的忧患及认识,体现出他对国家和民族的高度关注。研究顾炎武的忧患意识,对于我们今天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建构现代忧患意识、解决当代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的“忧患意识”的再思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的“比患意识”对中华民族产生的影响极大。分析毛泽东的“忧患意识”的特点和表现,论证其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影响:毛泽东的“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而其晚年“忧患意识”的浓烈滞后了民族复兴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据说日本的小学生初入学,教师就要对他们进行一番“忧患”教育,告诉他们:日本国土小,自然资源十分贫乏,民族的生存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从小就把“忧患”的种子植根于孩子们稚嫩的心田,以强化儿童的民族忧患意识。这可算是日本国的“启蒙国情教育”了。这一点倒很值得我们借鉴。回顾我们的“启蒙国情教育”,以前总一味地讲“地大物博”,导致学生缺乏“忧患意识”,盲目乐观,不思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和中国近代化的先驱,孙中山具有忧患的品格、忧患的情怀,并使古代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以探讨孙中山忧患意识的成因、内容和特征为视角,可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孙中山走上中国政治舞台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邓小平的忧患意识是继承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忧患意识的传统,反思历史,把握国情和纵观国际局势的产物。毛泽东、邓小平的忧患意识是一脉相承的,都体现了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但是,邓小平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他超越了毛泽东的忧患意识。比较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的忧患意识,对于我们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杜甫的政治忧患及预见性刘明华忧患意识是杜甫作为社会良知的一个重要特征。杜甫的忧患意识,突出地表现为政治忧患(忧世)和生命忧患(忧生)。而在政治忧患中,又可贵地表现出他对唐朝政权面临大厦将倾的形势的预见。本文着重探讨这个问题。政治忧患来自入世精神,一...  相似文献   

13.
“有人斯有群矣,有群斯有忧患矣。”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代代相传,成为了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情感。这在《诗经》中就表现得非常突出,其中有对国家命运、百姓疾苦的忧患,有对奸邪当道、社会不公的忧患,有对繁重徭役、兵役的忧患,《诗经》因此而奠定了我国文学忧患意识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4.
"有人斯有群矣,有群斯有忧患矣。"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代代相传,成为了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情感。这在《诗经》中就表现得非常突出,其中有对国家命运、百姓疾苦的忧患,有对奸邪当道、社会不公的忧患,有对繁重徭役、兵役的忧患,《诗经》因此而奠定了我国文学忧患意识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5.
谭小萍 《教学月刊》2007,(11):29-30
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和积累了丰富的关于忧患意识的思想。《周易》曰:"《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这是忧患意识的最早表达。以后就有孔子"居  相似文献   

16.
论蒋百里的抗日思想刘一兵享有兵学大师之誉的蒋百里先生一生致力于救亡图存、民族振兴,不愧为关心国家安危的民族先觉。蒋百里毕生处于民族危亡的忧患年代,强烈的爱国心和忧患意识驱使他走上了一条探索民族复兴、抗敌御侮的人生历程。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以后,他更是倾其...  相似文献   

17.
<正> 忧患意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先秦儒家的论著和屈原的作品中都有突出的表现。值得注意的是,儒家的忧患意识与屈原的忧患意识有着明显的承接关系,而且在精神上有着内在的契合。但就其最终态度与外在表现特征而论,又有其很大的区别。从忧患的内质看,儒家的忧患意识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自我的忧患,忧人生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介绍了对大学生进行忧患教育的意义,大学生忧患意识不强的原因,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吴钧 《西北师大学报》2007,44(6):101-104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个特有的价值概念,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对人间忧患的悲悯情怀。鲁迅是20世纪中华大地上最具有忧患意识的思想家、文学家之一,他的精神始终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变革与文化发展的方向。本文从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与翻译思想着手来论说鲁迅的忧患意识,进而分析其历史渊源及传统,以及在新世纪继续保持忧患意识的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基于文化自觉的忧患意识教育是培养青年大学生对国家、民族长远发展保持警醒、忧思状态而具有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战略性教育,而不是对具体危机、挑战的对策性教育,或忧虑个人前途的教育。这种忧患意识教育是自觉与自信的统一,表现为具有忧思情怀的国家意识,确立于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自信,实现于大学生积极的社会参与和爱国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