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疑惑     
《围棋天地》2011,(18):23-23
《围棋天地》编辑们你们好!我是《围棋天地》的一名忠实读者,自从2005年开始学习围棋至今,每期《围棋天地》必看,认为《围棋天地》是一本围棋爱好者必须拥有的杂志。  相似文献   

2.
周荃 《围棋天地》2005,(7):67-67
大约在1987年的春天,第一次见到《围棋天地》是在青海围棋高手刘新房的家里。当时自己跟着女儿学围棋半年多,瘾头正大,正不知如何迅速提高棋艺水平,见到《围棋天地》,如获至宝,当时就将杂志借回家里。从第二个月起,自己就开始买《围棋天地》,至今已18年,期期不落。  相似文献   

3.
黎饶萍 《围棋天地》2005,(20):64-64
私下斗胆认为,《围棋天地》应改名为《天地》。  相似文献   

4.
浙江大学文学院长、著名作家、前香港明报社长查良镛(金庸)是中国围棋协会授予的围棋名誉六段,曾积极支持、赞助“新体育杯”围棋赛事,两次邀请决赛赴香港举行。今年5月,他在云南丽江参加“炎黄杯”名人围棋邀请赛期间,接受中国棋院顾问、前新体育杂志社总编辑、《围棋天地》主编郝克强关于围棋文化一些问题的访谈。这篇访谈录经金庸校阅同意,现同时发表子《新体育》和《围棋天地》,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捧起2004年最后一期《围棋天地》,《行过知苍桑》这篇特别报道深深地触动了我。从书架上翻出厚厚一摞《围棋天地》,那些过去的日子,那些激动人心的场面仿佛又出现在眼前。  相似文献   

6.
怀念岁月     
燕来 《围棋天地》2005,(14):67-67
认识围棋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聂卫平和曹大元在宁夏银川进行“新体育杯”比赛的现场。那时不懂围棋,看围棋是想看看聂卫平长什么样。这一看,不仅认识了围棋,也知道了还有《围棋天地》这本杂志。我手上的第一本《围棋天地》是在大学图书馆得到的,准确的说是偷的。人生有很多缘,这可能也是一种缘吧。  相似文献   

7.
徐兆熙 《围棋天地》2006,(15):73-73
读了《围期天地》第11期赵学民先生写的《围棋的英文名称用“pod”较好》一文后,对赵学民热爱围棋,希望将围棋向全球普及的精神很为佩服。  相似文献   

8.
灌水区     
主题:《围棋天地》与《棋艺》(披荆斩棘) 围棋天地与棋艺哪一个可读性更强?pooh007:Just so so,半斤八两。待海上沉浮(musclf):有时候两本杂志有一样的文章,让人很扫兴。flying__cat:我感觉棋艺好点,喵  相似文献   

9.
读后编后     
《围棋天地》2006,(24):95-95
天地相伴 平生遂愿 纯粹是机缘巧合,我与围棋结缘,始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中期,恰好与《围棋天地》创刊同步,屈指算来,不经意间,我的棋龄竟同天地的历史一样,已长达二十年之久。  相似文献   

10.
陈兆峰 《围棋天地》2014,(12):109-109
由黑龙江省围棋协会主办,黑龙江省中广信通信工程有限公司承办.哈尔滨电视台、《新晚报》、国家体育总局棋牌运动管理中心官网、《围棋天地》、围棋TV网、黑龙江省棋牌运动管理中心官网、黑龙江围棋网协办的首届中广信杯围棋大奖赛于5月31日、6月1日在黑龙江省招生考试大厦隆重举行并完美落幕。  相似文献   

11.
《围棋天地》今年第五期刊登了黔仁的《为什么还棋块头》一文,记得以前也见过类似意见的文章。虽作者信言“现今的棋规在地域本质与归属的判定上误入歧途”,但笔者拜读再三实在不敢苟同。我以为有不同意见的讨论是件好事,因为讨论可以把平时模模糊糊的东西辩得清晰起来。尤其规则是围棋的根本,在围棋日益走向世界的时候,在大家都在议论围棋进入奥运会的今天,围棋规则的确是一个大问题。《围棋天地》关心规则是对围棋长远发展的远见。  相似文献   

12.
程晓流 《围棋天地》2001,(11):66-66
第3届“十强战” 由中国国际信托公司、中日友好围棋会馆和《围棋天地》杂志联合主办的第3届中国围棋“十强战”于1989年10月5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参加本届“十强战”的十位棋手人选仍导由《围棋天地》杂志发出选票,并由全国围棋爱好者自由投票选举产生。选票的计分方法与上一届相同。  相似文献   

13.
张大勇 《围棋天地》2004,(24):31-33
围棋界是一个不大的江湖,20年不过一箭之远,这片不大的江湖与不长的岁月连在一起,就串成了一段充实的围棋史。20年来,《围棋天地》是默默谱写这段胜负春秋的一支笔。从1985年围棋爱好者案头陌生的创刊号,到刚刚出版的本期杂志,20年斗转星移,《围棋天地》成为千百万棋迷的挚友。通过这个窗口,看我们所面对的世界,看为围棋倾倒的众生,一切似隔世,一切又似在眼前。在本刊迈上20年的最后一个台阶之际,我们有一种行过之后追忆往昔的冲动。谨以此文从《围棋天地》的窗口眺望历史,重读过去曾经的头条、沧桑的光影以及那些朴实抑或激扬的文字……  相似文献   

14.
鄢宇 《围棋天地》2006,(12):75-75
今年《围棋天地》第5、第7和第9期上,先后发表了江志鑫先生和陈祖源先生关于围棋起源尤其是“黑先白先”的争论文章,形成了《天地》创刊以来少见的争鸣,十分有趣。对此我有些个人愚见,也想一吐为快。  相似文献   

15.
感谢指正     
何云波 《围棋天地》2013,(10):20-20
围棋天地编辑同志及何云波教授:你们好!天地第7期登载了何教授《图说围棋:在图像与思想之间》一文,通过对占代画家留下的以围棋为题材的图画,研究古代中国围棋史、文化史、思想史,列举了14幅图画来阐明观点。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围棋爱好者,对图画本身及其深刻的思想内涵没有专门的研究,只是从欣赏的角度浏览了全文,何教授文中列举的图2佚名的《会昌九老图》,似有推敲之处。  相似文献   

16.
郭平 《围棋天地》2011,(9):107-107
很多棋迷可能知道,曾经有过一本《围棋》月刊,她的历史比《围棋天地》还长。机缘凑巧,我一直精心珍藏着六册《围棋》月刊:1963年第1期、1965年第1期、1966年第5、7、8、10期。  相似文献   

17.
天地,您好!围棋天地第5期《将门凤雏》中提到藤泽里菜是藤泽家族的第三代棋手,应该不准确。  相似文献   

18.
彭宝瑞 《围棋天地》2006,(12):74-74
2006年第10期《围棋天地》上登载了张燕先生的文章《青海藏族围棋》,读之颇感兴趣。从文章的描述可知,藏族围棋与中国古代围棋有亲缘关系,“密芒”应当是研究古代围棋的活化石。因此对青海藏族围棋的发掘整理应该是十分必要的,不管是围棋工作者还是文化艺术研究学者、专家都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9.
关于连线     
《围棋天地》2013,(5):20-20
您好!我之前向天地投稿,在《围棋天地》2013年第1期发了一个彩页的新闻稿《世界冠军,来了!》,请问这类稿件有稿费么?麻烦您了,谢谢!  相似文献   

20.
邱振宇 《围棋天地》2013,(19):105-105
一路至今,购买的棋书用数不胜数形容自然有夸张之处,不含历年的《围棋天地》等杂志,纯围棋书洋洋三五百本是只多不少。部分棋书现已不记得去向,但这本《围棋八大课题》“品相”虽一年“老于”一年,自己却一直保存至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