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自古就是世界农业大国,“农本商末”观念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主调,由此而形成的“重农抑商”的政治方针是中国古代统治者一贯奉行的基本治国之策。“重农抑商”政策主张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重农抑商”作为一项完整的政策最初萌芽于李悝变法,商鞅具  相似文献   

2.
男耕女织是汉族古代经济生活的主要特征之一。汉族的男耕女源于自然经济,西汉时,华夏民族发展、转化为汉族后,男耕女织的习惯和传统法典化,并产生了“重农抑商”或“重本抑末”的“上农”理论和政策。  相似文献   

3.
夏:禹治水有功,后舜让位给禹。因舜原为夏后代部落首领,故国名为“夏”。商:汤灭夏后,因为他们的始祖曾居住在商(今河南商丘),便以“商”为国名。周:周武王灭商,因周文王曾居于岐山下的周原,故以“周”为国名。秦:秦始皇的祖先是周考王的马夫,因养御马有功,被赐“嬴”姓,封地为甘肃天水,后扩大陕西立国号为“秦”。汉:刘邦被封为汉王,后经过垓下之战,项羽兵败自刎,刘邦统一后,开国叫“汉”。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重农抑末”政策主旨的探讨,对封建社会中、前期抑末(抑商)进步说提出驳论,并对抑末政策产生、强化的原因进行了新的理论阐释。  相似文献   

5.
清代前期抑商问题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约从 2 0世纪 70年代开始 ,清政府是否推行了抑商政策成为学者们讨论的热点问题。但是包括笔者在内 ,绝大多数学者都是用现代经济学理论来解释“抑商”所指内容的 ,忽略了当时决策者对抑商的认识 ,所以有必要对此进行重新探讨。历史事实是 ,明清时期人们把抑末、抑商看成是对商人收税 ,这是抑末、抑商内容的唯一所指 ,并不包含其他内容。  相似文献   

6.
魏源是近代著名思想家,为后人留下许多宝贵财富。本文拟就魏源经济思想中的农“本”商“末”观点谈谈自己的理解,不妥之处,请同行指正。 (一) 在封建社会,所谓“本”是指农业,“末”是指手工业与商业。“本”“末”概念在战国既已形成。战国韩非子说:“仓廪之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而织组锦锈刻画为末者  相似文献   

7.
中日两国封建社会都存在着“重农抑商”的传统,然而由于两国封建社会在本质上并不一致,因而其“重农抑商”传统的根源、出发点和手段也不相同。另外,与中国封建社会地主阶级“重农抑商”不同,日本封建社会推行“重农抑商”的是幕府封建主阶级,并不是新兴地主阶级。  相似文献   

8.
论早期改良派的重商主义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王韬、马建忠、薛福成、郑观应、陈炽等为代表的早期改良派,为了维护民族利益、通过对“重本抑末”、“重农轻商”等传、观念的批判,提出了“士商平等”、“商为国本”、“由商及富,由富而强”的一系列具有反抗外来侵略性质的重商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9.
中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商丘作为“三商之源”和“华商之都”,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厚重的三商文化。三商文化所创造出的文明可以看做是华夏文明的基础,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三商文化的内涵需要总结,三商文化的精髓需要提炼,三商文化也需要进一步传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0.
一战国时 ,商鞅、荀况等首次提出重农抑商的思想 ,将农业视为立国之“本” ,而将工商业视为影响国本的“末业”。商鞅在《商君书·外内》中说“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 ,则欲国之无富 ,不可得也” ,把工商之民少作为国家富强的绝对必要前提 ;荀况也提出“省工贾 ,众农夫” ,“务本禁末⑴”的建议。此后 ,历代王朝都不同程度地实行了抑商政策 ,统治者还颁行“世业世守”令 :“士之子恒为士 ,农之子恒为农 ,工之子恒为工 ,商之子恒为商⑵”。经商是贱业 ,不许入仕 ;而士族清流 ,也不许操贱业。这种歧视政策直到唐代还保留在法律条文中。商人在…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古代的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曾领先于世界各国。然而,由于封建专制统治,近代科学技术却没能在中国产生。古时中国以农业为主,农业成了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因此,重农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项重要措施。战国商鞅变法内容之一即是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旨在发展小农私有制。西汉继续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后来又逐渐演化成“农桑为本,工商为末”,手工业被置于末业的位置。重农桑、轻贱工商不仅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行的政策,而且逐渐地成了人们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忠”与“孝”在中日两国传统伦理观念中地位迥异: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孝”居于核心地位,“忠”则是日本传统社会固有且基本的伦理观念。这种伦理观念差异的产生,与中日两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与社会组织、家族制度联系之异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孔孟的“重商”与中国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的传统归咎于孔子和孟子是为公正的,拨开历史米雾,可以的是法家而不是儒家开创了“重农抑商”的局面。这个传统之所以源远流长,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封建地主阶段土地私有制。  相似文献   

14.
陶圣建 《新高考》2009,(10):29-30
【知识梳理】 重农抑商又被称为“重本抑末”,就是强调发展农业生产,限制甚至打击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具体说来,重农抑商政策是古代中国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它具体表现为封建政府对生产和流通领域进行种种限制,以此促使百姓安于农耕。  相似文献   

15.
明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随着商业的发展,原来重农轻商的的社会观念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商品流通越来越频繁,市场进一步扩大,商业活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盛。而消费观念也越来越趋向于奢靡,部分地区崇奢观念越来越普遍化,原来居于士民工商四民之末的商人地位得以提高,社会风气和社会思潮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6.
论“三言”“二拍”角色设计的士商互渗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冯梦龙编辑的“三言”和凌豫初述的“二拍”等小说在角色设计方面打破了传统学“士”“商”对比映衬的范式,突出了“士”、“商”之间的互渗特征,具体表现在生存方式的相互转换、生活情调的相互效仿、婚恋选择的相互联姻等层面。这种角色设计是依照宋元以来中国社会舞台上出现的“四民不分”的实景进行的,实现了由士子独自登场到士商同台共舞、由士商对峙到士商互渗的多重超越,带有新时代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7.
“居”是庄子艺术哲学关于理想语言世界的中心范畴之一,建构了庄子立义艺术主体生存本体论的元问题。“居于道”、“居于德”、“居于神”作为“思之居”构成庄子主义艺术主体生存本体论的三级意向;“居于天地”、“居于心灵”作为“住之居”反映出庄子立义艺术主体生存本体论的可操作性。这种灌注着信仰生命本源的艺术主体定位之思的诗性关怀和建设是传释居所澄明和形上慰藉。  相似文献   

18.
目前,许多民族地区仍保留着许多传统的社会组织。“寨老”、“侗款”是侗族地区主要的传统社会组织,在传统的侗乡村寨治理中居于主导地位。通过对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的调查发现,在国家介入的推动下,传统的“寨老”、“侗款”在经过结构功能的创造性转化后,变成了与现代乡村治理相契合的“老年人协会”,这对于其他民族地区的乡村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唐诗中的商人肖文苑古代文学作品,描写商人生活的,可谓凤毛麟角。这原因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妨碍商业的发展,可写的内容不多;另外,也是最主要的,封建社会重农抑商。舍本逐利,即使腰缠万贯,也受人轻视。一提到商,便往往斥之为“末业”。这在当时算是“上纲...  相似文献   

20.
王小毅 《留学生》2011,(2):50-50
人们对商人的赞誉通常定位为“儒商”。而今,又有人提出了“哲商”这一新概念。 何谓“哲商”?哲商者,拥有传统文化底蕴,博学多才;拥有海纳百川之胸怀,立德立言之宏志;能融会东西、横贯古今,将古今智慧与商业经营及生活融会贯通,凝塑自成一体可垂范后世的经营哲学及生活哲学,并指导商业实践和生活,成为商业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