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堂回放师:课文没有写缺水生活的"苦",而是写了缺水的"乐"。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快乐的事?(生默读课文)师:用一句话概括,说说这是一件什么事?(生答)师:课文中有专门描写小孩子快乐的一句话,请标出来。(生标句子)师:如果你一个月没洗澡,遇到这么一场雨,你会做些什么?想象一下。(生想象说话)师:阅读第4~6自然段,说一说,这又是一件怎样快乐的事?生:一勺水洗澡。  相似文献   

2.
《草船借箭》(第十二册)第七、八自然段有声有色地写了诸葛亮巧妙地向曹操“借箭”的经过,生动地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这两个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七、八自然段,想想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的什么?  相似文献   

3.
一、复习导入,回顾文本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姥姥的剪纸》。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姥姥的剪纸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是什么?用一个词说一说。生:惟妙惟肖;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师:文中有一个字高度凝练地把大家的意思都概括进去了,是哪个字?生:神。师:是的,好一个"神"字!(板书:神)二、研读课文,体会姥姥剪纸技艺之"神"师:课文哪些语句写出了姥姥的剪纸技艺真"神"呢?是怎么写的?用了哪些特别的词语?用了什么方法来表现的呢?请默读课文1耀6自然段,画一画,圈一圈,可以写一写自己的体会和发现。(生自学)  相似文献   

4.
教学片段师:作者是用什么来证明这句话是一个真理的呢?请默读课文,概括一下文中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生默读,教师巡视并请一生将概括的事例写在黑板上。)生: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师:这三个事例有什么相同之处呢?快速默读课文,发现相同点。  相似文献   

5.
《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九册)一课最后一自然段主要是写周总理的灵车过去了,人们仍然不肯离去的感人场面,表达了人们希望能永远和周总理在一起的真挚感情。教师可这样教学: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想一想这一自然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生:这一自然段主要是写灵车过去了,人们还不愿  相似文献   

6.
正一、整体感知,学习概括师: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大家默读全文,想一想。(屏显:起因:鹬,河蚌;经过:它们;结果:渔夫。)师:(根据学生回答,优选出下列答案)"鹬想啄河蚌的肉,河蚌夹住了鹬的嘴"是故事的起因,这是课文的第1自然段。渔夫"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是故事的结果,在课文的第4自然段。第2、3自然段写的是鹬蚌相争的经过,是课文的重点。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吗?(生思考,大部分  相似文献   

7.
片段1:师:请仔细阅读第3自然段,你能概括出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吗?如果抓不住要点,请用“谁”“做什么”来概括。生:燕子掠过。  相似文献   

8.
一、研读品文师: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读第四段,想想闰土给“我”讲了哪几件事。(学生自学)生:写了“捕鸟”“捡贝壳”“看瓜”和“看跳鱼儿”四件事。师:你对哪件事比较感兴趣?(举手表示)师:既然这么多同学对捕鸟感兴趣,那我们就先学习这件吧。课文第几自然段写捕鸟的?生:第六自然段。师:默读第六自然段,你觉得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学生自学,交流。)生:我从“须下大雪才好”体会到闰土很聪明。因为闰土知道下大雪时小鸟找不到吃的,正好能捕鸟。生:我体会到闰土很能干。“下了雪,我扫出了块空地,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  相似文献   

9.
最近,笔者在优质课比赛中听了两节《爬山虎的脚》,在学习重点也是难点———写爬山虎的脚这一部分(3-5自然段)时,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截然不同,这引发了听课教师的争论。有的说第一个设计好,有的说第二个设计好。到底哪一个设计更精彩呢?这很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先看一下两位教师的设计(片段)。第一位教师的设计是: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5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写了什么?(生默读课文)师:同学们已经读完了课文,想不想看一看?生:想。师:咱们看多媒体课件———录像。看了录像你发现了什么?看完录像说一说。(录像主要展示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位置,…  相似文献   

10.
《大海的歌》(第五册)一课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作者出海前在码头看到的美丽景色。教师可通过默读、品读、听读,使学生在掌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接受美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 一、默读感受美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生:主要写了蓝天、白云、碧绿的大  相似文献   

11.
师:老师带来了一些小蝌蚪,小朋友们仔细看看,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实物演示)生:小蝌蚪的头很大,像一粒大黑豆。生:小蝌蚪的尾巴很长。生:它的全身是黑灰色的。师:是呀,可它们的妈妈一点儿也不像小蝌蚪这个样子。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它们的妈妈的?请小朋友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小蝌蚪找妈妈的事?(生默读)生:课文的第2、3、4自然段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事。师:请大家听听2、3、4自然段的录音,再看看画面,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教师将2~4自然段制成动画,CAI课件演示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学生复述)师:对了,请小朋友…  相似文献   

12.
正某杂志推出的"立体课堂"栏目中,《变色龙》(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一文的教学实录中有如下两个教学片段。【片段一】师: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九自然段,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生:(生读后,交流)变色龙的外形。师:(板书:外形)谁来读读课文第十自然段?生:"变色龙这么迟钝,怎样捕捉食物呢?"师:这个自然段仅有一句话,谁能根据  相似文献   

13.
《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写的一篇散文.课文第一自然段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初到草原看到的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给人带来的乐趣. 以下是我校两位老师在这一自然段的不同教学过程. 案例一: 师:同学们,你见过草原吗?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一下草原的风光,去感受草原上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草原景色很美,学生不由自主地发出"哇"的赞叹声) 师:这节课我们就去领略一下草原的风景,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划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交流:(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生:表现了老舍先生内心的愉快. 师:清新的空气让人心旷神怡,明朗的天空使人心胸开阔,我要深呼吸一下,对这大草原说:——(指名一个学生读)  相似文献   

14.
同样的课文,不同的老师教学,会给人不同的感受。一、甲老师教学片段《早》第7自然段教学过程:师:自由读读第7自然段,说说主要写了什么?生: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鲁迅先生书桌上“早”字的来历。师:这个“早”字是怎么来的呢?默读课文,然后交流。(生复述)师:从这个小故事中,你听出什么?生:我觉得鲁迅先生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生:我觉得鲁迅身上有一种可贵的精神。生:我知道鲁迅先生身上那种可贵的就是书中说  相似文献   

15.
以"写"促"读",激兴趣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生:学会看病。师:如果让同学们自己写这篇命题作文,可以写什么?生:我会写怎样去看病。生:我会写看病过程中发生的事情。生:还可以写看病过程中碰到了哪些人。师:这是你们笔下的"学会看病"。作者笔下的"学会看病"又是怎样的呢?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重点写了什么。(生快速默读课文)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说说课文重点写了什么。生:文章写了儿子出去看病后,母亲心里很着急。师:文中多处写到母亲的心理活动——这是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16.
<正>师:同学们,菲格雷特总统在这次特殊的葬礼上会讲些什么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师:课文中哪一段概括地讲了菲格雷特总统演讲的内容?生:第八自然段。(大屏幕出示第八自然段)师:谁来读?(指名学生读)师:你读得很激动,谁能读得流利一点?(指名学生读)你读得很流畅,谁能读得比他声音还响亮?(又一位学生朗读)她读得饱含深情。让我们一起读。  相似文献   

17.
《燕子》的第一段,作者抓住燕子活泼可爱的特点,写了燕子的羽毛、翅膀和尾巴。教学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去理解的。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一段,看看作者是抓住几个方面来描写小燕子外形的? 生:作者是抓住羽毛、翅膀、尾巴来描写小燕子外形的。师:读了这段,你们觉得小燕子怎样? 生:活泼可爱。生:小巧玲珑。接着我一边背诵课文第一段,一边把剪好的涂了色彩的小燕子的羽毛、翅膀、  相似文献   

18.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失衡先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教学片段: 师:默读课文,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什么关系? 生:这一段主要写漓江水的特点。第一句与下  相似文献   

19.
朱瑛 《陕西教育》2004,(10):13-14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失衡 先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教学片断: 师:默读课文,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什么关系? 生:这一段主要写漓江水的特点。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总分关系。 师:第一句是采用什么方法写的?第二句里有哪些修辞手法? 生:第一句是用对比的方法写的。 生:第一句是用对比的方法写的,作  相似文献   

20.
最近笔者在三位老师的《莫高窟》同课异构中发现,同样的言语实践点,由于对儿童的言语思维规律的认识不同,采用的语用训练方式存在差异,言语实践的目标达成度也大相径庭。一、给思维一个方向,进行积累性表达片段一:第2自然段"彩塑"师:默读第2自然段,这段文字采用了什么样的结构?生:总分总结构,作者先总写彩塑的特点是个性鲜明、神态各异,再分写菩萨、天王、力士、卧佛的个性和神态,最后总写游人的赞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