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西方女学的传入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近代 ,伴随着救亡图存的时代召唤与迅猛而来的近代西方文化的冲击而兴起的中国近代女学 ,不是传统女学的自然延伸 ,而是西方女学传入的结果。近代西方女学的传入对中国近代女学不仅有催生之功 ,而且有助长之绩。因此 ,研究西方女学的传入是我们深入认识中国近代女子教育乃至妇女解放运动的路标和门径。一、西方女学传入的肇端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孕育清末 ,依仗不平等条约进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 ,几乎都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经过改良的宗教派别 ,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已不同程度地渗透到宗教中 ,因此 ,《剑桥中国晚清史》一…  相似文献   

2.
教会在华兴办女学之沿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会势力在华兴办女子学校教育是中国历史上很特殊的产物。本主要介绍了教会在华兴办女学的历史沿革,剖析了教会女学为宗教服务的实质及其特征。中还阐述了教会女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期对教会女学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女学观是其维新改良教育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独树一帜。以作新民为第一急务,开民智为第一要义,兴学校为第一政事,办女学“为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女子是可以受教育的,女子需要受教育,要让女子接受新式教育。唯有通过新式女子教育,才能造就智开、平等、自立、宜家、善种的女“新民”,而“新民”的核心素质应该为“民德”、“民智”、“民力”。  相似文献   

4.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兰教,在我国穆斯林教育的发展中发挥了巨大影响,我国一些穆斯林知识分子与伊斯兰国家进行了积极的交流,并领导了几次重大的教育改革,使我国的穆斯林教育冲破原有教育模式的禁锢,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5.
作为开启中国近代文明先发之地的吴地,在其教育向近代转变过程中形成了女学教育、工商业兴学、深受教会教育渗透等区域特色。昊地发达的经济文化、“兼容并包”的风俗、“敏而好学”的性格特点、崇尚文化教育的历史传统与“较为开通的社会习俗”等,是昊地近代教育区域特色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提升课堂效率,引领学生树立健全的情感价值观,使学生能够于文化素养、健硕的历史观等全面的发展。临夏地区教师将临夏“花儿”“迁入”到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中,让临夏地区的中学生传承临夏‘花儿’并用‘花儿’历史文化元素诠释历史课本核心知识,依次群文浏览临夏地区民俗、历史、宗教、民族等特色文化,激发学生对临夏地区文化的学习兴趣,增强中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提升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人文情怀,进而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文章就如何临夏花儿“迁入”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教会女学是中国近代女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中国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教会女学的设置目的既与普通教会学校有相同之处又有殊异之处;教会女学建构了显性宗教课程和隐性英美文化场域用以进行教育控制,但女传教士群体对课程进行了"知识加工";其客观上对中国女性的主体建构进行了一定的启蒙和引导。  相似文献   

8.
将女子能否在教育中逐步觉醒并建构自我以成为自我的主体作为衡量女子教育成败的标尺,本文从手段、目的和结果三个角度出发,运用利与害的动机分析考察了近170年来的女子教育史.文章认为教会女学是“利他以害他”的产物,清末女学是“利他以利己的产物”,民国女学是“利他以利己”与“纯粹利他”相结合的产物,建国后前三十年的女子教育是“纯粹利他”的产物,而改革开放以来的女子教育则有可能陷入“纯粹害他”的泥沼.  相似文献   

9.
幼儿成长、家庭建设和女性发展都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民生问题,三者在理论上有紧密的逻辑性,在实践上有协同发展的可行性。幼学—家学—女学概念的提出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对家庭重视的文化基因和当代家庭发展的现实需要。就逻辑而言,儿童发展是“幼学—家学—女学”协同发展的根本动力,核心家庭的形成强化了“幼学—家学—女学”协同发展的现实基础,社会主义家庭新风尚是“幼学—家学—女学”协同发展的文化愿景。为实现“幼学—家学—女学”的协同发展,应以促进妇女儿童的社会融入为效益目标、以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以政府主导构建社会支持体系、以新形态“家校共育”为常态化协同路径,并以跨学科研究为学术支撑构建“幼学—家学—女学”协同发展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著名教育家、出版家,早期语文教科书编辑。字虚竹。江苏武进人。1902年入中国教育学会。1903年在上海任爱国学社、爱国女学教员,并为《苏报》翻译日本新闻。1909年任爱国女学校长。因坚信“救国之本在于教育”,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致力于新式教科书的编写,先后达10年之久。他曾参与编写商务版最早发行的冠以“最新”二字的初等和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在编辑说明中指出,这套教科书的特点在于“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已知及未知,按儿童脑力体力之发达,循序渐进,务使人人皆有普通之道德、知识”。他不但教育观念先进,编写态度也严肃认真,因此…  相似文献   

11.
鸦片战争后中国女子教育在教会、官方和民间的推动下打破了男子独享教育的特权,女子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逐渐被国人所关注和认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逐步被历史所抛弃.由于历史的推动,清季形成了一股兴办女学的思潮,女子教育运动得以开展,兴办女学在清季蔚然成风.然而,兴办女学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在多种因素的长期影响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12.
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宗教文化思想,主要表现为四个层次:民众潜层心理积淀、作为官方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生活的外在规范、作为宗教神学学说体系。由于伊斯兰教是一个宗教信条涉及现世生活一切内容的宗教,因此,在中东伊斯兰国家,人们被紧紧包裹在浓重的宗教氛围中,穆斯林的行为和思维方式都受到方方面面的约束,每个穆斯林被打上深深的伊斯兰烙印。伊斯兰信仰成为每一个穆斯林获得身份认同的依据。作为传统文化,它具有非伊斯兰地区传统难以相比的强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阿文有一条黄色的小毯子,当他还是小宝宝的时候,他就有这条小毯子,阿文非常喜欢它。不管是上楼梯、下楼梯,或者是在家里、在外面,阿文总是说:“我去哪里,小毯子就跟我去哪里。”妈妈说:“小毯子好脏。”爸爸说:“小毯子又破又旧,丢掉算了。”阿文不肯,他说:“小毯子很好啊!”“小毯子可以当披风……”“我可以躲在小毯子里面,你们都找不到我。”  相似文献   

14.
阿文有一条黄色的小毯子,当他还是小宝宝的时候,他就有这条小毯子,阿文非常喜欢它。不管是上楼梯、下楼梯,或者是在家里、在外面,阿文总是说:“我去哪里,小毯子就跟我去哪里。”妈妈说:“小毯子好脏。”爸爸说:“小毯子又破又旧,丢掉算了。”阿文不肯,他说:“小毯子很好啊!”“小毯子可以当披风……”“我可以躲在小毯子里面,你们都找不到我。”  相似文献   

15.
中国女性教育的跨世纪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没有女校,但有女学的女性教育传统 与19世纪中期开始的近代相比,中国处于古代封建社会形态的历史要长得多。在那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没有专门的女性教育机构,但是以女性为对象的广义的女学却相当发达。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体系和价值观念提倡“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形成了不利于女性学校教育发展的客观环境和主观认识,同时也形成了严格约束女性,对女性进行教化的社会规范与网络。没有女校,但有女学是中国近代以前女性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 由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女性学校教育的发展常常是在传统势力较为薄弱的地区或  相似文献   

16.
维新运动时期,梁启超对中国女子教育问题十分关注,他为女子教育构建出完整的思想体系。他认为只有改变对女性压抑、摧残的陋习,实行男女平等,大力兴办女子教育,创设女学办学体制,才能有利于女性觉醒、家庭和睦以及胎教和家庭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女性自立、自强。其思想清晰地反映出他倡导的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兴办女学是保种保国、民智国富达到救亡图存之目的的时代主题。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年“兴女学”思潮是晚清社会思潮中的闪亮之点.当时先进分子从强国强种、男女平权、造就新国民等角度申论兴办女学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提出了建立各类女校、实行德智体全面发展等各项主张,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兴女学”思潮的形成是近代中国政治思想文化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不仅是社会进步的反映,而且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8.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宗教问题。由于对有些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加之某些书刊作错误的叙述,使宗教问题成为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其中穆斯林“功课”的“斋月”就是一个比较突出的例子。例如:有的书称:“八月末一日傍晚见新月开始封斋,斋至29日见月开斋”故称“斋月”。有的高等院校所用的《世界中古史》教材说:“穆斯林的‘斋月’是伊斯兰历九月(即二月底到三月底)。”而有的报纸则载文称:“伊斯兰历九月(即公历五月)”。以上这些说法都是不够准确或错误的。“八月末一日傍晚见新月”,这必  相似文献   

19.
清代南疆的瓦哈甫土地制度周云一、瓦哈甫的含义及瓦哈甫土地在清代的简况。瓦哈甫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又称作“瓦克夫”、“吾克夫”。“原意为‘拘住’、‘冻结’。教法中指用于宗教或慈善事业的实产或资金。”“大部分教法学者认为属穆斯林公有。主要用于公益慈善事业,...  相似文献   

20.
荣明 《文教资料》2001,(3):27-29
康梁维新变法,冲击了中国封建专制的锁国政策。西方的民权、平等思想,逐渐为当时的知分子所接受和宣扬。谢无量也正在中国东南海滨活动。1898年他十四岁时在安徽芜湖及南京、上海读书,稍后参加编报,接受了西方传来的民主民权、平等自由思想。1889年12月他读到宣扬维新变法的《女学报》载:“男人与女人虽然形质不同,而为人之道则一也。” 当时高呼办女学、男女同校的声音很高,谢无量在《新青年》杂志撰文称赞康周薇办的“女学报”有革命精神。1901年他又撰文:“近世生物学家称,妇人之能力,所以终弱于男子者,盖由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