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双语教学是信息技术类专业培养国际化高水平双语人才的有效手段.地方高校信息类双语课以专业课为主,且学生英语能力差异较大.为更好解决语言学习和知识学习间的矛盾,我们对双语教学中内容选择和编排进行了思考和尝试,并对教学方式设计进行了改进.主要包括知识分层编排、围绕主干问题讨论、按水平分组讨论、由简入繁等.  相似文献   

2.
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依据我国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通过分析几套具有典型意义的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结构和编排方式,构建了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教材编排的"三起点三阶段"模式。这一编排模式力求体现以下设计思想:1.为不同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起点、学习阶段和学习层次;2.注重概念、原理和方法的分层学习;3.关注与其他学科学习内容的整合以及学习进度的协调。  相似文献   

3.
付烈兵  谢丽君 《教师》2010,(11):12-12
信息技术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还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有机地和德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还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有机地和德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  相似文献   

5.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在全国中小学大力普及的过程中,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将不断更新和充实。通过信息技术课的学习,着重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与技术相关的伦理、文化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具体说来,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建设要遵循以下原则:一、计算机技术的学习要为学生的创新学习服务我们这儿所讲的计算机操作技术是作为一种工具来学习的,其编排的目的是为了…  相似文献   

6.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江苏省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下册)第10章第2节的内容,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因特网”,能够利用ITENET完成如:收发邮件、浏览新闻信息、网上聊天、网上下载等基本的操作任务。加强了学生网络基本功,巩固了学生的网络知识点,拓展了学生的网络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能够把所学应用到生活实际中。  相似文献   

7.
潘刊 《成才之路》2009,(20):88-88
一、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8.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 中学信息技术现在采用的是广东教育出版社的教材,这本教材在教学使用过程中,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内容涉及较为死板,不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内容设计较广,但典型性不足等问题。如何保证学生掌握基础的信息技术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技能,培养较高的...  相似文献   

10.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鉴别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本文对如何让学生高效学习信息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打下基础。要悉心引导,激发学习兴趣;因人而异,实施分层教学;精选内容,力求贴近生活;自主探究,提高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2.
金洪波 《考试周刊》2011,(87):149-150
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4.
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一、明确任务 《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等等。即论述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入手,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实践操作能力的方法,具体包括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安排和划分任务时间、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课后布置具有挑战性的作业、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即学即用等方法。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时代,信息化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将成为中学生学习、生活的工具和必备技能。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浅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1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能力将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成为新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相似文献   

20.
刘金良 《考试周刊》2013,(24):123-123
<正>初中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该课程日渐重要。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