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独特现象,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人化自然”,是人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人类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同一个历史进程,文化的发展标志着社会的发展。共产主义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革命性变革,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是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历史之谜的解答。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化的形成、价值观及其体系架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化是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的体现。生态文化是在人类拯救工业文明时代生态危机的现代环境运动中形成的。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价值观。生态文化以生态价值观为理念,致力于人、社会、自然协调发展,建立一种与以往的文明时代全然不同的新型关系,即人一社会一自然和谐协调,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关系。生态文化的体系架构分为内隐的价值理念和外显的具体样式两方面。  相似文献   

3.
试论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李世林一、人对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文明日历上的最高问题1.对自然的思考,是东西方文化的源头人类生活在自然的怀抱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无时无刻不和自然界打交道。因而,古代东西方的圣哲大多是从考察自然、思考自然与人的关系,来展开他们各自的理...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具有丰富深邃的文化思想,本文仅涉及他的文学艺术情趣、经济理论基本概念、自然观与文化思想的联系。马克思的文学艺术情趣是他观察社会及其历史文化变迁的窗口、镜子。他在文学作品中读史,看到社会层面与文化风俗和历史变迁。被马克思称为“对象化”活动的基本形式是劳动,它不是一个纯经济学概念,而是一个文化哲学概念。由于带有目的、意义和自由等人类的特性,因而有文化色彩。文化与劳动并生,一起发展,随劳动异化而异化,产生不合理性。马克思自然观带有强烈的社会历史文化色彩,这是区别于其他自然观的重要特征。在天然的自然和与人有直接联系的自然中,马克思更重枧后者。自然的历史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在历史和逻辑上相互交织着。人的自然与自然的人化是统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文化生成论     
文化是由自然生成的,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的出现,是文化生成的唯一、绝对、首要的基础。人类从自然走向文化的第一步,始于发现和利用天然的工具。地理环境对于文化的生成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从而形成各种不同形态的自然文化。自然文化有许多不同于成熟文化的特性:构成自然文化基质的物质材料大都直接取自自然;从功能方面讲,自然文化主要是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自然文化作用于自然界的范围很小;自然文化没有给人带来严重异化。  相似文献   

6.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与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一词在在中国古代是“文治与教化”的意思,认为文化是人类创造出的文明成果对人自身的改造。我国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认为:文化是既作为人类在人本身的自然及外部自然的基础上,在社会活动中创造并保存的内容之总和而存在,又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创造活动而演化。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积极开展包括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在内的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不断提升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使学校体育真正向终身体育、快乐体育和多元化体育方向发展,并在发展中得以逐渐充实和完善就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正>一、引言广义的文化,是与自然相对的概念,她是指通过人的活动对自然状态的变革而创造的成果,即一切非自然的、由人类创造的事物或对象,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而人类创造的文化中与数学相关的就是数学文化.顾沛先生在文献[2]中对数学文化说得更具体: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除了这些,还包括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学、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份、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其他文化的联系等.  相似文献   

8.
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一方而为自己创造了一个适宜于人类生存、享受和发展的“人的世界”,另一方面由于受狭隘的功利主义价值观的驱使,对自然界实施了野蛮的榨取行为,破坏了人与自然界和谐、协调的关系。人类要真正求得良性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活动唯一正确的选择。可持续发展观警示人们,必须把改造自然与保护自然、环境权利与环境责任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样才能真正保持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三所学校的发展共同揭示了学校文化问题.为什么学校创新与学校文化紧密相关?为什么创新需要文化?实际上,只有人类社会才具有文化.人类社会和自然不同,文化与自然只是一种相对的关系,人化的自然和现在我们周围的自然基本是都是人造的自然,也是一种文化的自然,现在已很难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然了.学校教育实际上是一种有意识的文化传承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着文化创新.在学校发展中,我们要关注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0.
一、文化屏障阐释著名哲学人类学家兰德曼指出:人是文化的产物,是文化的创造者,但也为文化所创造。可见,文化为人类所特有,且与人类的文明、发展和进步密切相关。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类为了适应和改造自己的生存环境而进行的精神生产的产物,是有社会制度、知识、信念、价值、象征符号系统与实践组成的多层次的体系;它既是发展人的道德价值、美感、智慧以及性格的条件,又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条件。但由于诸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文化在传播与传递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定然会遇到许多障碍,我们称之为文化屏障,那么什么是文化屏障呢?…  相似文献   

11.
《四川教育》2003,(1):24
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物质技术文化、社会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教育,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部件.教育本身是一种文化.课程自然是教育文化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2.
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紧密的伦理关系。人是以文化的方式在自然中生存的,人类是自然界总体最先进的部分,代表着自然界总体向更高级的方向发展,其他物质群是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人类对自然的保护是积极能动的,自然也以对文化的选择来实现对人类的制约,规范着人类发展的方向。维护自然是人类最高的自我实现,人类应该使自己的行动自觉遵从“天人合一”的法则,为科技注入伦理精神。这样才能解决人与自然的深层次矛盾,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性状态。  相似文献   

13.
文化的德性是文化的精神和灵魂,文化价值观是文化德性的集中体现.文化德性的价值及其实现体现在文化与人、社会和自然三个价值关系方面.文化应该承担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文明进步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4.
先进文化与教育的契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与自然和先天相对应的一种概念,它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几乎所有的文化内容都与人类的活动及发展有关。教育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人既是文化的对象、载体,又是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教育要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最根本的在于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  相似文献   

15.
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物质技术文化、社会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教育,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部件。教育本身是一种文化。课程自然是教育文化的重要载体。新课程,非常重视文化理念,重视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各科课程标准中,都有关于文化的表述。文化是习得的。文化是个人适应环境的工具,是表达其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工具。文化是不断使人成为文明人的生生不息的教化过程。教育活动应该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进行文化的建构,通过一代复一代的承继和创新,使文化延…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人的产物,人类时刻处在自己所建构的文化世界之中,人类创造的文化紧紧地把人类自身包裹起来。一般说与文化相对的只有自然,实质上这只能是指人类足迹未至的自然而言,而自然一经人类接触就不能不带有相应的文化色彩。因为人类何以进入此—自然总是要受到其思想意识的指引,从而此—自然也就不可避免地被纳入到人类文化世界之中。人  相似文献   

17.
文化模式的变化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教育对每一个人来说,是其实现人的社会化的最初的教育,它在每个人的文化特质形成中,在社会文化的维持、发展与变革中都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家庭教育,是人类文化及其文化模式体系中的一部分,它的涵义、观念、内容以及进行的方式等的界定,都与人类文化及其文化模式相关联。理解人类文化及其文化模式是理解家庭教育诸多问题的基础。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理解的文化指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与自我中所形成发展起来的各种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理解的文化则专指在上述过程中形成发展的精神财富。显然,文化包括了多种成分…  相似文献   

18.
论教育在人类改造自然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人类面临与大自然尖锐对抗的社会危机。要解决这一巨大难题,不仅要诉之于其它社会实践的力量,还要发挥教育实践的作用。教育在人类改造自然中,一是要通过改造人的自身自然,使人更加超越自然界,更具有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从而使人在更大的规模上、更深的层次上改造身外的自然界;二是要通过发展文化及科学,使人从观念上以更加科学、更加系统、更加全面的方式,认识和把握身外自然,从而增强人类改造身外自然界的力量。在现时,教育应当积极参与解决当代“全球问题”,为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中小学课程应该采取什么逻辑展开,一直是课程领域争论的核心问题。新课程改革之前的我国中小学课程基本属于学科本位课程。学科本位课程是直接按照学科逻辑展开的。我们知道,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传承人类文化、发展人类文化和培养创造新文化的人。按照学科逻辑开展学习活动真的可以达到这一目的吗? 人类文化是在人类与自然进行复杂的、混沌的、甚至不可理喻的相互作用和对话的过程中创造的,文化的逻辑起点是生活世界与人类活动。随着人类文化的积淀及文明形态社会的形成与发  相似文献   

20.
交往是21世纪理论研究和现实生活中备受关注的问题。从文化哲学的立场看,人的产生的根本途径就是超越本能或生物学的自然,建立自己特有的一种生存体系,建立自己的“第二自然”即文化。本文从文化的视角对交往这一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和活动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分析和论述。首先从交往是人的文化存在的构成和交往与人的发展两方面阐述了人的文化存在与交往之间的关系,其次论述了文化的生成与文化交往,最后论述了跨文化交往在现代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