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议会民主制的母国,英国产生了近代历史上最早的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悠久深厚的宪政主义传统不仅支撑起了英国在近代的崛起和强大,同时对近代英国工人阶级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英国工人运动形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英国工人阶级的宪政主义传统为英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和平转型中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泛娱乐主义作为当前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悖的一种错误性社会思潮,它的形成、传播与受众的社会心理分不开。社会心理根源、社会心理基础和社会心理策略三者构成了泛娱乐主义批判的社会心理逻辑。顺着这一思路可以发现:本能欲望、报复性心理和焦虑心理、逃避心理是泛娱乐主义滋生的社会心理根源;受众的消遣心理、成瘾机制和猎奇心理、从众心理则构成了泛娱乐主义得以传播的社会心理基础;心理暗示、群体传染和不加推理、形象思维则构成了受众对泛娱乐主义认同的社会心理策略。消解泛娱乐主义的危害,可以采取相应的心理对策,从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形成健康的娱乐需要以及强化主流价值的话语权和传播力三个维度入手。  相似文献   

3.
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价值维度既体现了不同文化模式下的价值和信仰取向的多样性,同时也反映了文化差异的相对性。作为典型的集体主义取向的中国文化,突出强调集体利益的重要性和社会伦理道德对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主导意义,属于道德集体主义;由于集体主义忽视个体的人格的社会化独立发展和完善,最终容易导致个体产生自我利益诉求的膨胀,往往会形成为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中心主义。美国的个体主义价值维度强调个体的行为独立性和关系平等性,但这也容易忽视了社会合作的必要性和人际间情感的交流和物质的援助。自我利益的欲望和价值实现需求的结合会形成基于人格独立和水平社会关系的群体主义。  相似文献   

4.
沃尔策的立场是特殊主义的,而特殊主义容易导致相对主义.为了避免相对主义,沃尔策必须找到一条从特殊主义通达普遍主义的道路.对于沃尔策来说,这条道路有三个阶段:首先是区分两种普遍主义,即“法则性的普遍主义”与“重复性的普遍主义”;其次是提出“道德最少主义”,以便从特殊的“厚的道德”中抽象出普遍的“薄的道德”;最后是提出多元文化主义,以包容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  相似文献   

5.
网络泛道德主义是指网络虚拟空间出现的以道德僭越自身职能,以道德理想评判一切事物,以道德归因解释是非成败,以道德话语谋取权益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怀疑主义与悲观主义的社会思潮与行为表现.网络泛道德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既体现了在互联网生存时代人们批判意识的觉醒,对现实的关注热情,隐含了各种复杂的利益诉求;同时也加深了对社会发展的怀疑主义、悲观主义与否定主义的不良倾向,其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当前网络泛道德主义的兴起有其深刻而复杂的文化、社会与心理根源.为此,要加强法制建设、进行制度创新以保障和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强化网络生态治理以培育网民的理性参与能力,促进网络空间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6.
小说《紫色》是一部优秀的妇女主义小说,其中许多思想极大挑战了主流社会的种族和父权的意识形态。然而斯皮尔伯格对沃克妇女主义文本进行电影改编时,受主流意识形态影响,改变了沃克许多激进的、反传统的思想,从而使电影适应女性、种族与宗教的传统意识形态的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7.
儒家传统伦理的“性本善”的德性主义人性论,是中国人对人性见解的主流观念。儒家把人性与管理相结合,形成了以人为本的德治主义管理模式,它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和中国传统民族心理产生了重要而久远的影响。儒家德治主义的主张虽然已不能直接用于现代社会,但儒家德治主义作为一种思想资源,仍具有巨大的资源价值  相似文献   

8.
战后三次大规模的移民迁入浪潮,不仅使联邦德国出现了严重的移民融入问题,也滋生了少数德国人的狭隘民族主义和排外主义倾向。为了应对移民所带来的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德国逐渐形成了文化多元主义价值观,即要求保护移民文化的多样性,又强调构建以《基本法》为核心的社会共同价值标准。以文化多元主义价值观为基础,德国发展出针对移民社会的"存异求同"教育理念与政策,一方面承认当今德国多元文化并存的事实,教育学会尊重、包容异文化,学会与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和谐相处,保护移民非主流文化和社会文化多样性;另一方面又引导学生认同一种社会共同价值观,倡导融入主流文化,实现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移民社会的教育理念与政策从入学要求、课程设置与标准、毕业资格考试、师资培养等方面对德国传统的学校教育构成了冲击。以"一体多元、存异求同"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有利于德国构建文化多元性和谐社会的历史经验,给我们以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是全部思想的焦点和核心。道德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本质的特征,它突出地表现为人伦道德本位化及对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本文主要就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主义的成因、特点及现代意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人构建了共同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共同的民族心理。其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是整体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本文主要探究了中国传统道德中整体主义思想产生的社会和思想根源,并对其发展的历程进行了梳理,最后试图探寻整体主义思想对现代德育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多元文化主义的发展轨迹可以用科学发展模式进行解释。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美国民权运动、女性运动和青年运动的兴起,多元文化主义逐步取代了美国化范式和文化多元主义范式,以主流文化理论的地位推动着关利坚合众国从“合众为一”走向“和众为众”,并因在美国社会各个领域发挥着影响而成为文化理论的当代“范式”。  相似文献   

12.
黄元清  徐海波 《海外英语》2012,(22):272-273
以"熔炉"著称的美国主要由来自世界各民族、各国家的人民移民形成。他们带来的不同语言、信仰、技术等极大地丰富了美国主流文化。在与本族人交往的过程中,经过持续不断的斗争和努力,文化也经历了同化和异化的过程,并形成了独特的美国移民文化。多元主义、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是美国移民文化最典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文学作品是时代主流文化的产物,本文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男性主义和女性主义文学出发,来解析两种意识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并以《简爱》和《苔丝》为例,来证明在男性主义和女性主义的不同立场上,所创作作品的截然不同的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使整个世界正在发生社会转型 ,这次转型旨在克服现代文化危机 ,摆脱由工业文明所带给人类的生存困境。目前 ,人类社会正处于由工业文明的生存方式向全球化社会的变迁中 ,在此过程中 ,存在着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冲突、技术理性与全球主义的冲突、民族国家与全球社会的冲突、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冲突。这些文化冲突是社会转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 ,它们的解决关系到人类的命运和将来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理学教育哲学代表了中国前近代社会的最高思想成果,它因此也构成了中国近、现代教育哲学发展的重要历史前提。程朱理学、阳明心学和明末清韧的理学批判与自我批判思潮,是理学发展三阶段的典型代表。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虽都以道德主义为其根本特征,但由于它们对道德本体与道德主体间的关系进行了不同的处理,又使它们分别表现出本质主义和存在主义的不同特征。理学本质主义集中体现为由太极以立人极的本体论思想,用道德本体设定道德主体的主体定位方式,以“理”释“礼”的权威主义价值取向和“涵养须与敬,进学则在致知”的方法论思想。  相似文献   

16.
思想是社会历史的印迹。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对公民概念的不断深化,公民思想也经历了古典共和主义、新共和主义、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多元文化主义等不同的思想流派,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侧重,相应地也表现出不同的公民教育思潮,引领着公民教育的实践。本文试图通过对西方不同公民思想流派的梳理,厘清它们的差异和变迁以及对公民教育实践的影响,从而汲取相应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东方主义的一个重要支点在于东西方关系的二分法上,具体来说就是先进与落后、优与劣之分。美国华裔女作家为了融入美国主流文化,获得美国作家的身份,通过不同的言说策略,不自觉地成为美国东方主义的同谋。  相似文献   

18.
蔡元培积极发展了孔孟儒学关于“仁爱”、宋明理学“心忧天下”的传统伦理思想道德,提出了中国近代社会的群体主义道德观,阐述了为什么要倡导群体主义,群体主义道德观有哪些道德实践上的要求,这对于我们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道德价值根本原则,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兰斯顿·休斯是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在其创作的多部作品里,休斯探索了美国黑人文化在白人主流文化阴影笼罩之下民族文化的解放、复兴之路。这与倡导解构西方文化霸权、弘扬第三世界民族文化和主张多元文化主义的后殖民主义理论有着许多共通之处。休斯与后殖民主义理论都持有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分强弱大小、平等交流、共存发展的多元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0.
“确证”是当代英关知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域,围绕该问题,形成了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两大主流学派。近年来,内、外在主义之争成为当代知识论研究的焦点。内在主义强调,信念的确证在于认知主体对确证者的内在把握;外在主义主张,信念的确证主要在于信念与外在世界的内在关联。从论争的缘起、过程,趋势等三个方面对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的论争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