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莉 《教育教学论坛》2019,(25):256-257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对语文文本的诵读中通过朗读感悟文本、领会文本意境来挖掘文本思想的内涵。通过朗读悟文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朗读,朗朗的读书声是语文课堂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一个标志。"朗读"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重要通道。本文作者首先对语文课堂中"朗读"的状况进行审视与反思;接着具体阐述了"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揣摩文本内涵,领略形式之美"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这就是有效性朗读.同时,朗读对于锻炼学生口才,促进学生记忆,丰富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增强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实现有效的朗读训练;采用有效范读,让学生感受文本;在朗读训练中,指导要"精"而有效.  相似文献   

4.
朗读,尤其是范读、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反复读等多种有效的朗读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移情等多种心理因素的碰撞、交融感受文本更深刻的内涵。在语文学习中,在文本的解读中,朗读,必不可缺。  相似文献   

5.
朗读是课堂教学中进行多元对话的重要途径。借助角色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借助想象创设情境,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借助对比创设情境,可以挖掘文本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6.
尚利燕 《考试周刊》2010,(52):71-71
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朗读教学可以促进阅读教学的开展,真正有效的朗读教学是通过朗读让学生直接感受作品的生活气息,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进而探求隐含在作品中的内涵。现实教学中的朗读多停留在朗读的主体——教师、学生这一层面上,或关注朗读主体的组合方式,极少关注朗读的载体——文本本身,极少涉猎因文本内容的差异而表现出来的朗读个性。其实,朗读更应关注文本内容,立足文本个性,巧借朗读手段,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语文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7.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形式和组织方式,科学正确的朗读不仅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内化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更能让学生在朗读中走进文本内在,体会文本内涵。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心智水平低,理解感悟能力弱,更需要我们教师有效指导,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之初就爱上朗读,善于朗读。  相似文献   

8.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形式和组织方式,科学正确的朗读不仅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内化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更能让学生在朗读中走进文本内在,体会文本内涵。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心智水平低,理解感悟能力弱,更需要我们教师有效指导,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之初就爱上朗读,善于朗读。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教师可从文本所蕴藏的丰富资源入手,为学生创设扎实的寻美旅程。教师可以引领学生通过调动思维,在质疑中探索文本的思路之美;通过多种感知,在朗读中欣赏文本的情韵之美;通过拓展联想,在研读中探寻文本的形式之美;通过辨析联系,在品读中体悟文本的内涵之美。  相似文献   

10.
充满感情色彩的朗读是学生感知文本内容的主要途径,语文教师要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进入语文情感场,通过有效的朗读指导,激发朗读热情,提升朗读动力,锤炼学生品味文本内涵的技能。  相似文献   

11.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朗读,学生能够理清思路,感知文本内容,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2.
姜维聪 《语文天地》2013,(17):66-67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促进学生在更深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因此,加强朗读指导,精心进行朗读设计,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一、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  相似文献   

13.
周文杰 《教学随笔》2016,(9):137-137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朗读,学生能够理清思路,感知文本内容,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4.
朗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外在表现;它是一座桥梁,连接学生和文本,让学生与角色贴心对话;它是一把利铲,帮助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感悟文章中心思想。  相似文献   

15.
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课标明确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要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现如今,朗读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重视,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即使掌握了较好的朗读技巧,也仍然很难通过声音将文本内涵表达得淋漓尽致、恰如其分。我认为,只有对文本进行深入挖掘,再现情景,才能读出感情,读活人物,读出韵味。  相似文献   

16.
高新华 《成才之路》2013,(14):72-73
朗读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同样也是学生走进文本、感知文本内涵的重要方式和策略。新课标颁布之后,对于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朗读策略指导又进行了重新的阐述,对于一线教师而言,这样的规整与阐释,进一步理清了教学理念,确定了朗读的方向,让朗读这一形式始终与文本气韵相结合,切实提升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增强了课堂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17.
在真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朗读教学可让学生在真阅读、真思考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引导其咀嚼品味文本语言,并通过声情并茂、多元反复的朗读活动,促使学生深入领会文本内涵,体会文章思想情感,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阅读应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朗读教学可以促进阅读教学的展开。真正有效的朗读教学是通过朗读,让学生直接感受作品中的生活气息,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进而探求隐含在作品中的内涵。即通过有表情地读,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使学生能体验语言的分寸感、和谐感、情味感。从语言的气势、韵味、节奏、停顿中,引领学生辨别语言的感情色彩,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进而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使体验更加细腻,使感知更加深刻;通过有比较地读,使学生对文本内涵的解读在语句的增删、变换中豁然开朗,同时在比较中体味增删、变换的妙处,…  相似文献   

19.
让朗读成为学生与文本对话、理解文本精华、理解文本思想内涵、学生产生独特体验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朗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直到可以提高学生理解和感受文章思想情感的能力。反复诵读更能够增强学生记忆文章的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朗读促进发展学生的理解力为多数优秀老师所采用,于永正老师的课堂上不乏朗读气息:课堂解读前的学生自读;解读过程中或情深意切的朗读,或配手势语的朗读,或想象的读。都旨在让学生理解文本意义。本文将以《游山西村》为例,以朗读为切入点,、分析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