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新闻官司带给记者的思考──从50件新闻纠纷案例中吸取教训王静新闻官司的大量出现,首先带来了许多法律方面的思考,同时也给记者带来了许多新闻实践方面的思考。本文以上海《新闻记者》杂志1990年至1993年第8期、《民主与法制》杂志1991年1-12期、法...  相似文献   

2.
我国新闻领域法律体系的构成与缺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罗静 《新闻记者》2006,(2):60-62
新闻工作法律体系的构成 目前,我国虽然没有一部专门的新闻法,但是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发展,现行新闻传播法仍具有相当丰富的渊源。我国目前的新闻法律体系.主要由不同的立法主体制定的具有不同法律等级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组成。  相似文献   

3.
清末新闻出版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清末新闻出版法的制定背景,内容分析以及对清政府立法意图以及其客观影响的分析,对清末新闻立法进行了扼要的分析。清末新闻出版立法是在清末“预备立宪”以及变法修律的背景下出现的,即受到了变法修律的影响,其本身也是变法修律的一种表现。它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专门的新闻出版法律的产生,在客观上对于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批评性报道是舆论监督的重要形式,也是引发新闻官司的主要原因。采写批评性报道必须避免侵犯他人名誉权,在严格遵循新闻规律和法律规定的同时,依法收集和保存证据,才能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 ,因新闻侵权而引发的新闻官司急剧增多 ,其中以涉及名誉权的最为多见。这一方面说明人们对维护自身名誉、尊严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 ,同时也因新闻官司的大量发生而带来一系列问题 ,引起新闻界和法律界有关人士的思考。一、新闻官司的正面影响和负面效应新闻官司令涉案者深受其苦 ,众多新闻媒体和记者唯恐避之不及。但是 ,我们不能因此否定新闻官司的正面影响 ,看不到由新闻官司表现出的社会发展中进步的方面。1、新闻官司总体上体现了社会公平原则。我国的媒体属国有性质大多与党政机关有密切的联系。在涉及侵权的有关法律实施之前 ,…  相似文献   

6.
《军事记者》2001,(4):44-44
制定新闻法的问题一直受到全国人大的高度重视。七届、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都将新闻法列入立法规划,有关部门成立了专门的起草小组,并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论证。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也提出抓紧新闻立法工作。   在去年 3月的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李成博等 32位代表、郜彦茹等 32位代表、南振中等 31位代表分别联名提出了关于建议制定新闻舆论法及新闻舆论监督法的议案,得到了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的重视。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为公民享有言论自由进一步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7.
薛海洋 《今传媒》2015,(4):25-26
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治国方略,而同样,鉴于国内形势的不断发展以及新闻传播领域在互联网形势下的急速变化,制定一部专门的新闻传播法律,已经成为很多人共同的愿望。其实,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朝末年,出现了最早的新闻法律法规。本文以清末新闻法规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大清报律》为例,通过分析其背景和内容,希望为未来的新闻立法能够得到些许启示。  相似文献   

8.
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新闻立法问题有关部门正在进行认真的研究、论证。去年的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共有95位全国人大代表就此提出立法议案。制定新闻法的问题一直受到全国人大的高度重视。七届、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都将新闻法列入立法规划,有关部门成立了专门的起草小组,并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论证。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也提出抓紧新闻立法工作。在去年3月的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李成博等32位代表、郜彦茹等32位代表、南振中等31位代表分别联名提出了关于建议制定新闻舆论法及新闻舆论监督法的议案,得到了全国人大教…  相似文献   

9.
当前,新闻单位被诉侵犯名誉权官司日益增多。《工人日报》曾以大幅版而感叹“诉讼干扰让新闻界穷于应付”,“法律该给舆论监督撑腰”。新闻界在呼吁《新闻法》出台的同时,其自身也要认识到舆论监督与社会权利意识的冲突机率加大是当前新闻官司增多的根本原因。只有冷静地从法律角度研究好这个问题,才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纷争,即便出现了纠纷,也能在诉讼中沉着麻战,让滥用诉讼者得不到任何好处,打消动辄起诉的念头。基于新闻侵权  相似文献   

10.
防止发生新闻侵害名誉权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司法实践中,新闻中涉及到的自然人或法人总是以"失实"为由提起侵害名誉权或诽谤的指控,也就是说,对"新闻官司"的判决一般总要先认定新闻失实,然后才能判定新闻侵权.新闻侵权的构成要件,是新闻侵权中最重要的问题.新闻从业者只有熟悉、了解新闻侵权的构成要件,才能够分清什么情况下构成侵权,什么情况下不构成侵权,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新闻侵权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上海的《新闻记者》杂志也辟有“新闻与法律”专栏,报道了不少“新闻官司”。可是不久前,它却因为报道“新闻官司”而遇上了“新闻官司”,当了一回被告。这是一起“案中案”和“连环案”。《新闻记者》报道了一起顾某诉解放日报等侵害名誉权的“新闻官司”。这起官司是,解放日报报道了一起“一女二夫”的违法婚外婚事件,由三起诉讼案组成,当事人之一  相似文献   

12.
在诽谤立法上,欧盟主要存在两种模式:以英国为代表的国家制定了专门的《诽谤法》;而以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则通过一般性法律(例如《刑法》)来规制诽谤行为。然而,英国《诽谤法》并不仅指成文法,还包括大量普通法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微博是互联网服务商提供的信息发布和交流平台,在该平台出现的网络侵权行为所侵害的客体具有广泛性,执法者对此类行为取证难度较大。我国现行网络侵权行为之规制法律体系尚不完善,应当在立法上制定专门的网络侵权规制法规或条例,并且通过实行实名制完善审批制,采用先进技术来完善网络侵权行为的行政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14.
新闻官司,是由新闻引起的是否构成侵权的法律诉讼。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实施以来,当代中国的新闻官司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索赔标的从小到大,公民或法人同新闻媒体打官司的法律纠纷频频发生。因此,我们不能不正视它、重视它、研究它,目的是:避免新闻官司;化解或打赢那些找上门来的新闻官司。  相似文献   

15.
陈泽 《今传媒》2012,(6):34-35
在网络等新兴媒体出现之后,平面媒体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一些平面媒体寻求改变与突破,力求扩大其社会影响力。但是我国至今没有对平面媒体的新闻报道设立专门的法律,所以本文就主要分析平面媒体的发展现状和对其进行专门新闻立法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需要协调的各种关系,最终促进平面媒体新闻立法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闻应优先受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波 《传媒》2000,(8):45
轻微的新闻失实不应该被视为侵权。这是当媒体被名誉官司搅得无可奈何的时候,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王利明教授就新闻侵权提出的新建议。他认为,法律应优先保护新闻权利,而公民应该忍受轻微的人格权损害。 林:什么情况下应该宽容新闻界? 王:为了保障正当的舆论监督,我主张在法律上建立一种忍受轻微损害的义务。这就好像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隐私权的官司日益增多,给电视新闻从业者提出了隐私权的新课题。什么是该拍的,什么是不该拍的,电视新闻从业者在这方面如何避免惹上新闻官司?本文探讨了对策并提出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8.
制定<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是一项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的立法活动.制定<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是对现行法律体系的修正.图书馆界在知识产权领域所诉求的是民众的权利.图书馆界所诉求的主张是国际教育、科学和文化界的共同诉求.参考文献3.  相似文献   

19.
周冲 《青年记者》2015,(10):17-18
无论是授权还是限权,无论是规制还是规范,我们需要“冷静”思考舆论监督存在的现实问题。在信息社会与法治社会双重主题下的当代中国,新闻传播领域的立法研究、讨论甚至法律制定,本身就是依法治国理念在新闻传播领域的一种自然衍生。国家要依法“治”媒,首先要有法“制”,其中立法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有法可依”。从媒体角度出发,新闻传播领域的立法可分为两个领域,一是对媒体权益的保护,怎样做才能使媒体不受非法干  相似文献   

20.
新闻监督的法治建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宪政语境下,新闻监督政府成为可能,新闻监督权不应界定为一种权力,而应界定为社会公共权利,介于权力与权利之间。新闻监督权作为一种社会公共权利,有其独特的运行规则。鉴于我国尚未制定较为权威的新闻监督法律,故需要根据新闻监督权的运行规则选择立法模式并制定科学的法律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