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是高中政治课程改革中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在政治教学中实施国际理解教育,有利于深化政治课程改革、拓展政治课程内涵、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具体实施策略包括:加快师资培训,提升教师国际理解教育素养;结合课程内容,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开展多种活动,强化国际理解教育情感等措施.  相似文献   

2.
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发展,美国大学在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其经验可概括为: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国际素养的学生素质结构,多类型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具备国际理解教育素养的教师队伍,多元的校园文化。这些经验对我国大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建设一支具备国际理解教育素养的教师队伍,这是实现我国与他国共同生存与发展的当务之急和长久之策。教师的国际理解教育素养由丰富的国际视野、包容的国际态度、基本国际交流能力三大内容构成。基于教师国际理解教育素养的重要性及其复杂性,要有效养成并不断提升我国教师的国际理解教育素养,这就需要在职前制定教师国际理解教育素养的培养计划,并在职后提供教师国际理解教育素养的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4.
国际理解素养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素养的世界公民是现代教育应该承担的责任.农村小学在国际理解教育方面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因此须提升国际理解教育意识,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拓展教材资源,挖掘人力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来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素养.  相似文献   

5.
国际理解素养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素养的世界公民是现代教育应该承担的责任.农村小学在国际理解教育方面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因此须提升国际理解教育意识,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拓展教材资源,挖掘人力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来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素养.  相似文献   

6.
国际理解素养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素养的世界公民是现代教育应该承担的责任.农村小学在国际理解教育方面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因此须提升国际理解教育意识,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拓展教材资源,挖掘人力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来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素养.  相似文献   

7.
国际理解素养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素养的世界公民是现代教育应该承担的责任.农村小学在国际理解教育方面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因此须提升国际理解教育意识,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拓展教材资源,挖掘人力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来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素养.  相似文献   

8.
学科渗透是当下国际理解教育在我国中小学实施的主要渠道,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模块包含丰富的国际理解教育资源,是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该模块特点,充分挖掘国际理解教育资源,把握适当的教育时机,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渗透国际理解教育,以培养学生理解、包容不同文化的胸怀和品质,树立国际责任感与世界公民意识,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9.
开展小学生阅读外国文学名著活动,对于引导学生在爱国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国际理念、促进学生对异文化的理解与包容、培养具有"共生"理念的新人类具有重要的意义,是语文学科与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契合点。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最新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还要选择合适的文本,有意识地推荐形质兼备的外国文学名著;并运用课堂渗透法、专题讨论法、阅读仿写法等恰当的教学方法,以此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开展以生为 本、重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已经逐渐扩展开来。为了切 实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高中语文教师正在积极探究如何 做好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本文针对基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学科教 学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1.
陈妍 《海外英语》2012,(17):50-51,70
为了实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有必要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英美文学渗透。大学英语教材体现出编者的英美文学渗透意识,此为前提条件。英美文学渗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要体现如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推行素质教育;加深学生对英美文化的了解,促进跨文化交际;培养学生的文艺鉴赏能力,推行通识教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英美文学渗透,以培养出具备综合素养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12.
中外合作大学课程国际化的状况对于培养学生的国际素养具有重要影响。宁波诺丁汉大学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国际品性方面,其课程能够立足中国,培养学生对世界的开放性;在国际知识方面,其课程既能够与国际接轨又能够结合中国观点;在国际能力方面,其课程对国际沟通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还有待加强。因此,要进一步促进课程国际化,还需要增加中国文化类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国际性通识性课程的建设,增进国内外师生的课堂内外交流。  相似文献   

13.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教育研究中心是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部门,该机构注重将高等教育研究与提升本校的教学质量紧密结合,通过资质培训、项目研究、研讨交流、会议论坛等方式,致力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其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对于我国高校完善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加强教师培训、开展教学方法研究、推动数字化学习,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教师应把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传统文化渗透存在教师传统文化教育观念知行不一、传统文化教育方式缺少有效性问题。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有:以传统风俗为基础,传递传统文化内涵;发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优化教学方式,提升传统文化教学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我国高校教师对形成性评价的认识情况,为高校开展形成性评价提供参考,通过问卷调查全国19所高校385位教师对形成性评价的认识、意见和建议.结果显示,93.25%的教师认为形成性评价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75.06%的教师更支持使用形成性评价,尤其是教龄在20年以上、课堂结束会进行小测的教师,71.17%的教师认...  相似文献   

16.
高校来华留学生的安全管理及应急处理问题是关系到高校安全稳定和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整体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也是高校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面临的难点问题,因此,开展高校来华留学生安全管理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日益凸现。本文着重从来华留学生应急处置及保障机制的研究视角,梳理当前来华留学生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深层次剖析成因,并提出要通过确立处置原则、建立预防机制、规范处置流程、建立恢复机制来进一步健全应急处置体系;同时强调要通过加强法治化管理、完善政策和制度设计、加快建设管理队伍、注重业务能力培训、落实物质条件等方面进一步构建来华留学生安全管理的保障体系,促进高校进一步提升来华留学管理水平,服务于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大局。  相似文献   

17.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扩展性阅读,就是引导学生诵古文,读经典,读时文,通过诵读培养他们的语言感受能力和文学素养。采用由节选的课文扩展到整篇文章或整部著作,由课文扩展到作者的其他有关作品,由课文扩展到内容类似的其他文章等开展扩展性阅读。同时为了保证的顺利进行,教师可以采取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进行反馈检查,争取家长支持等措施。  相似文献   

18.
Around the world, 4.3 million students are engaged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each year. However, there is a paucity in theory and empirical research on teachers’ professionalism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This paper aims to fill out this gap and contribute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eachers’ changing roles and identity due to 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isation and the growth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Drawing on positioning theory a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to understand teachers’ roles and identity, this paper shows the emergence of teacher sub-identities as a reciprocal intercultural learner and an adaptive agent. It argues that these sub-identities are central to teachers’ development of cosmopolitan qualities in the contemporary context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9.
In recent years, educators in the USA have emphasized disciplinary literacy as an essential path forward in cultivating adolescents’ understanding of subject matter in tandem with literacy practices. Yet, this agenda poses challenges to teachers who have been tasked with its implementation. Here, we examine two expert US history teachers’ efforts to implement curriculum that integrates reading, writing and thinking in history with academically diverse eighth graders. We conduct qualitative analyses of teacher observations and interviews as well as student work. This analysis provides insight into several issues that emerge in efforts to teach disciplinary literacy in history classrooms: the nuances of teachers’ use of curriculum materials created by people other than themselves, teachers’ appropriation and adaptation of curriculum materials and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curriculum materials and disciplinary literacy goals. We find that teachers’ knowledge of the discipline and attention to students’ ideas allowed them to skillfully adapt the curriculum to better meet students’ needs and push students’ thinking. Orienting teachers toward disciplinary learning, ensuring a foundational understanding of their discipline and providing teachers with tools to teach disciplinary literacy are important steps to help students meet the demands of the disciplinary literacy agend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