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圣陶写下的近百篇短篇小说,代表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艺的主要特色。从“五四”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他创作的旺盛期。而且以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见长。在谈到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新文学创作时,茅盾曾经这样评论说:“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的地、写实的地,描写着卑琐人生的,是叶绍钧。”(《<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这是对叶圣陶小说特色最早的权威性的评论,长期以来,许多评论都以茅盾这一著名论点为基础,就叶圣陶小说在题材的选择、主题思想的开掘和艺术表现的方法等方面,作了大胆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在社交媒体时代,网民养成了一边欣赏网络文艺一边集体评论的习惯,文艺消费总是在热烈的讨论中进行。中国传统文论的“诗可以群”可有效阐发当下网民文艺评论的多方面特征,比如文艺评论的交往功能、趣缘化、分众化现象及其集体创作属性。通过“诗”(文艺)实现“群”(交往)的作用,这构成了中国的固有传统。针对性地改变文艺观念,从审美性走向交往性,将交往媒介视为文艺活动的要素,构建公共性文艺交往平台,以实现社交媒体时代文艺评论中国传统的重建。  相似文献   

3.
夏令营的午饭时间到了,在现场一群孩子从容地啃着鸡腿,喝着红酒,另一群孩子在一边殷勤“伺候”着。这是在河南一所小学出现的情景。这个夏令营提出“体验人生百态,把握自我命运”的口号,采取了一种特殊的“奖  相似文献   

4.
《狼来了》,这是一个古老的,许多人都知道的故事,它劝诫人们,要诚实,撒谎不但误人,还能害己。但是,生活中却常有人一边复述着故事,一边充当着“牧羊娃”,用自己的行动不断地在编写“狼来了”。  相似文献   

5.
新建的大厦要搞好现代装饰,每期杂志的封面要设计出精美的图案,出入在姑娘群中的小伙子要细心打扮,……,这些都是为了吸引某种特定的对象,使其注意。 新闻评论虽然是理性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实事求是地讲,读评论的人毕竟比读新闻的人少。如果传播主体在写作评论时,只顾渲泄自己的理性主张,把受众置于一边,毫不注意考虑自己传播的理性信息能否使受众注意,受众便会把评论冷落在一边。这对理性传播的主体来说,是十分痛苦的事。因而,传播理性信息,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要考虑受众的注意。心理学家乌申斯基说:“注意就是那一扇门,一切外部世界进入人的灵魂的东西都通过这扇门。”新闻评论的理性信息是“外部世界”,要进入受众的灵魂,就要打开“注意”的“那一扇门”。  相似文献   

6.
有一试题,要学生指出“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一夜的工作》)句中“浏览”一词的意思。竟然有三分之一的考生回答“认真地看”、“仔细地看”。这就暴露出“词不离句”教学导致学生对词义认识囫囵吞枣的毛病。“词不离句”作为一种联系语境认识词语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成语是较早进入语言学家研究视野的一类熟语,学者们对它的探索从上世纪初开始已经走过了近一百年的历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对其性质的认识不断加深,在其界定方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原则。本文拟对“成语”一词的演变及其性质的认识作简单的梳理,并着重介绍和评论界定成语的几种代表性观点。  相似文献   

8.
《平凡的世界》采用了叙事学理论中的“作者叙事情境”进行叙述。这种叙事情境决定了文本必然会出现“公开的叙述者”“评论”的叙述声音,其中的“判断性评论”这一叙述声音主要表现在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感悟这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名人读书     
毛泽东“不动笔墨不读书”毛泽东在学生时期作文就很出色,他的文章常被同学们传诵。据史料所载,毛泽东读书总是一边读、一边注、一边抄,然后写笔记、评论。这样,既读得有深度,又练了笔。一次,他读《伦理学原理》,对全书用墨笔逐字逐句地圈点,还打上单线、双线、三角叉子等符号。这本书十来万字,他写的批语  相似文献   

10.
中国词史上“苏辛”并称,主要是源于他们共同扩大了词的题材,深化提高了词的内蕴,尤其在追求阳刚之美的词风这一点上,他们更是一脉相承。同时,人们也常以苏“旷”辛“豪”来评论其词风及思想性格的差异。然而,细心的读者不难从二者对陶潜的认识、学习中发现,苏轼的旷达实际上是一种并不厌世的透彻的悲观,辛弃疾豪放的背后则隐藏着深刻的无聊,只不过此无聊是一种伟大的不满足,它催促人从事不断地创造。  相似文献   

11.
小白兔走在路上,拣到一个果子。小白兔左看右看不认识这是什么东西。于是,她走到河边问正在吃草的老牛:“牛伯伯,请您告诉我,这个果子叫什么名字?”“啊,这是蕃茄。”“谢谢您,牛伯伯!”小白兔向老牛道谢后一边走一边高兴地说:“我知道啦!”  相似文献   

12.
海明威笔下女性人物研究中一直存在着争议,这是时至今日人们不断探索这一领域的原因。本文基于当时女权运动的社会背景,结合作家的人生经历,分析作家矛盾、对立的妇女观的成因及其在作品中的深刻体现,以佐证作者并非众多评论中“没有女人的男人”,有助于解读海明威内心深处对两性关系和谐融存的渴望。  相似文献   

13.
我国北方,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二,有个炒蝎豆的风俗。母亲曾告诉我。这是为了避凶驱邪。炒蝎豆,家乡人也叫“炒蝎子爪”,人们是想通过炒蝎子这种凶物的爪,祈求在新的一年里能够消灾免祸。因此,在这一天.人们一边炒蝎豆,一边还会念念有词地说:“拍拍炕,砸砸床,蝎子蚰蜒不见了……”除此以外,还有撒灰打“粮囤”。  相似文献   

14.
窗中梅李     
一篇成功的作品,应该有自己的观察和表现角度。“从窗的这一边望那一边,从窗的那一边望这一边”,正是这篇作品独特的视角。在这样的观照中,“千年的古镇”与“年轻的梅李”统一在“一份自在的恬淡”之中,家乡独有的特色便鲜明地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奖品     
这是一节识字课。学生正在学习生字。“谁认识这个字?”一边说,年轻的女教师一边转身在黑板上写了“叶”字。犹豫了一会儿,几个孩子终于举起了小手。老师请一位小男孩回答。男孩儿怯生生地回答:yie,树叶的叶。微笑如花般在老师脸上绽放。“棒极了!老师要奖励你。”孩子们都睁大眼睛盯着老师。  相似文献   

16.
张海燕 《阅读与鉴赏》2007,(9):76-77,80
广东版必修二《渐》一文由浅人深,通过对人的生命历程中渐变规律的描述和分析,通过寓言故事和比喻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认识.即借“渐”这一现象唤醒人们的时间意识,激励人们要把握好时间,做一个“大人格”、“大人生”的人。  相似文献   

17.
“黄瓜一块钱一斤卖不卖?”“那我可要亏本啦!”“那就两块吧?”“好,卖给你们!”这一边,小朋友正讨价还价;那一边,几个小朋友正围在豆腐摊前不断地比较,拿不定主意买哪种……这是我校校本课程教学的一幕:每个小朋友揣着爸爸妈妈给的五元钱,来农贸市场进行消费实践。  相似文献   

18.
粒粒皆辛苦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很小的时候我们就会背这首诗,可我真正懂得这诗句的含义是在去年夏天。那天早晨,妈妈有急事要出去,没时间炒菜,就只简单地切了两根黄瓜来凉拌。我起床看见桌上摆着不合我胃口的黄瓜,坏脾气就发了。“我不吃这黄瓜!不吃这黄瓜!”我一边吵,一边用手把桌上的一大碗饭扫翻在地。看见我骄横放肆的样子,爸爸火了,指着地上的饭,严厉地对我说:“把饭捧起来!”我根本没在意爸爸对我说的话,把头扭到一边,还“哼”了一声。爸爸气极了,生气地揪住我的耳朵把我从凳子上揪下来。我不断夸张地叫:“好痛…  相似文献   

19.
心路历程     
“没有人不想活下去,没有人不想活得好一点。除非他有特别的理由。但我们所有的人,又是注定要死的。活着,只是一个转瞬即逝的过程。于是,人们追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于是,人们渴望:创造一个幸福的人生……”写在扉页上的这段主编献辞表明这是一本探索人生意义的书。该书的文章几乎都曾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一个著名的栏目“青春热线”上。而几乎所有的文章都是围绕着社会转型期,青年人应该如何改善和调整心理状态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如何建立起正确的思维方式,以更好地认识自身、认识世界?如何处理好自己的情感,以更好地享受幸福…  相似文献   

20.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语法教学与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该文对传统的词类活用说作了阐述,重点是评论《文言语法例释》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文章认为《例释》对传统的词类活用说第一次进行了系统而又认真的辩正,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如何确定词类活用“临时性”的方法及其标准。《例释》对词类活用问题的认识,能启发人们深层次地思考文言语法研究的方法论,具有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