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鼓励与希望     
总的来说,《新闻与写作》是办得比较好的.其中一些专题讲座对读者很有帮助,我们很爱读.另外,刊物上有些新闻登得很及时,足见编者在文章的时效上用了功夫。象三月十八日、十九日发生的新闻能在四月号的刊物上刊出,这是难能可贵的. 当然《新闻与写作》亦有不足之处。象有些会议报道太长了,应该压缩文字。另外,刊物上的照片也不清晰。  相似文献   

2.
编后记     
本期“新闻业务”的出版正值1957年开始。刊物的编者谨向读者与作者致新春的祝贺。本来,编者很想使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一年之始的这一期,能够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有一番新的面貌。但是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刊物的编者还只是做到了他可能做到的,这自然不能使读者完全满意。尤其是内容的革新,不是短时期的事,也不是少数人的事,刊物的编者期待着同志们的支持和协助,——最主要的是多多供给稿件。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这个刊物在大家的关怀和培值下,能够日新月異地有所改进。  相似文献   

3.
《新闻知识》编辑部从今年第六期起,提出了‘消灭差错’的口号,并采取了几项切实可行的措施,有奖有罚。这一做法好! 《新闻知识》从创刊以来就比较注意倾听读者对刊物的意见,不断提高刊物质量。常在‘读者·作者·编者’专栏里发表读者的批评意见和建议。现在又在编辑部内部采取实际措施,提出了‘消灭差错’的口号,还聘请评刊员,请读者监督  相似文献   

4.
《新闻知识》为了消灭差错,在第六期集中发表了《多方配合消灭差错》,编者《敬谢读者》、《聘请业余评刊员》的决定和加编者按刊出了一位读者的《建议与希望》。读罢这四篇文字和刊物,可以说,刊物消灭差错口号响亮,决心很大,措施有力,效果明显。一个文字差错较多的刊物,自己提出‘消灭差错’的响亮口号,这是下了很大决心的。我体会:下这样的决心,既来之于编  相似文献   

5.
新华日报读者来信专栏,刊出的稿件,以批评信居多。对于批评某些基层单位的来信, 在见报前我们都尽可能地争取被批评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与配合。这样做的目的,不是怕担风险,怕负责任,而是为了使我们的批评更准确,更有力,更有助于问题的及早解决。  相似文献   

6.
期刊出版时滞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27,自引:6,他引:21  
宋忠生 《编辑学报》1996,8(2):104-106
自作者投稿之日起,到稿件刊出的时间止,这一段时间称为稿件的时滞,时滞通常以月为单位(如果要求更精确,可以以天为单位)。刊物刊登的每一篇文章的时滞,构成了期刊的时滞指标。探讨刊物时滞指标如何评价,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问题。众所周知,一项科学发明或技术成果,以正式刊物的刊出方为公认。不同的人都在研究同一个课题时,最后是以谁的成果首先在刊物上登出,谁便占有这项成果的所有权。因此,刊物的时滞已成为  相似文献   

7.
我们杂志以中学生为主要读者对象,中学生人数众多,相对集中,且正处于人生的第二个成长高峰期.他们的求知欲旺盛,社会化要求迫切,因而也比其他年龄阶段更希望寻求良师益友,以期指点迷津.所以,与一般刊物相比,我刊所接到的读者来信数量较大,是刊物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在处理读者来信时,常会面临两难的境地:投入太多了,不堪重负,难以为继;马虎从事,刊物又少掉了一块很有活力的内容,编者也失却了一条宝贵的信息渠道.  相似文献   

8.
最近收到本刊读者王振鸣同志的来信,指出我刊发表的一篇文章所据资料过于陈旧,这种认真、负责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对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为了把刊物办好!特辟“读者、作者和编者”专栏把来信发表,这对作者、编者和读者都有好处。希望读者、作者多多来信,提出批评或改进意见,共同把这个刊物办好。  相似文献   

9.
编创十功     
本文作者乌饶忠华是上海《科学画报》主编。《编创十功》是他长期从事科普编辑工作积累起来的经验之谈,内容具体生动,而且富有哲理。文中所讲的十项基本功,虽是就科普刊物的编者和作者而言,但对我们专业和业余新闻工作者来说,也颇有启发。我们从这一期连载这篇文章,供读者学习新闻业务时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1995,(1)
春风更比路人忙编者伴着春天的脚步,1995年第1期《新闻界》来到各位同行和广大新闻爱好者的身边。这一期的内容、编排怎样呢?诸位喜欢吗?当我们编辑部的同事们奉上这一期时,心悬揣揣,诚恳地期待着读者的批评、指教。屈指算来,《新闻界》已走过了十年的历程。“...  相似文献   

11.
编后杂谈     
应该挤出刊物的一角和读者朋友聊一聊,这是编完本期后编者的一个急切的想法。从今年第一期起,我们开辟“编后杂谈”这一小小的栏目,从编辑的角度把本期的优长与不足,编刊中的困惑与思考,要求与期望,把心里的话与读者作一次交谈。编者编刊,作者投稿,读者阅读,这似乎天经地义,其实并不尽然。如果作者不愿意把好的稿子交给你,你就无法编出精品;在众多的档案期刊里,读者视你可有可无,甚至对你采取沉默的态度,你就遇到了最大的危机;编辑呢?如果仍习惯于把一期刊物当作“自然来稿的集合体”,不悉心研究鲜活的档案工作实践,不殚…  相似文献   

12.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报纸,又是党用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最尖锐的武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长征中,在报纸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一件关系重大的事。现在,为使这方面的工作能够做好,本刊特重新刊登中共中央一九五○年四月十九日作出并于四月二十二日发表的《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中央的这个决定,曾经在一段长时间内,推动了全国报纸刊物上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开展。今天,重温这个决定,宣传和贯彻这一决定的精神,仍会对我们党的整个新闻工作,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历史上看,如何在报纸上正确地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个仍待继续解决的问题。人民群众热切期望报纸上的批评能够展开,报纸编辑部对于发表批评稿件还有着不少问题,不少党委在正确领导报纸开展批评方面也常常遇到困难。在过去的报纸批评中,有的促进了工作,起了好的作用;也有一些不恰当的批评,起了不好的作用。现在,需要从新闻工作的理论和实践上,总结过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经验和教训,以利于今后的工作。为此,本刊这期还发表了《怎样在报纸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一文,作为大家了解这方面的情况和问题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读者之声     
这一期,我们集中选编了一组读者来信。许多来信中肯地指出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感到责任重大;有的来信是向我们提建议的,字里行间包含着读者对我们的信任和期望:当然也有赞扬之声和溢美之词,我们理解为读者的鼓励。我们选编这组读者来信的目的,意在加强我们之间的沟通,使编者、作者和读者的距离更贴近些,使这本新闻刊物能更好地为广大的读者服务。因此,我们由衷地希望读者继续来信来稿,帮助我们把《新闻记者》编得更好。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另类、别致甚至有几分怪异、好玩的玩具刊,是高科技的一种展现,是综合国力的特殊显示,也是编者对中国小朋友浓郁爱心与责任心的凝聚。让孩子们在游戏中阅读,在快乐中发展和发现,在动手动脑中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同时,借助玩具刊,孩子们藏起、贮存起童年给予自己珍贵的馈赠,从而使他们的人生更丰富多彩。《幼儿画报课堂》玩具刊,就是针对幼儿"喜欢玩"的这一特点而设计的刊物。玩具刊,既是刊,又是玩具,比一般的幼儿刊物对孩子有更大的吸引力。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刊物,读者对象是三岁到六岁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好奇,好动,好学,动手,动  相似文献   

15.
一封表扬信     
这是我国著名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黄霖先生写给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的一封表扬信,编者读后颇有感触。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这是每个图书馆的宗旨和价值体现,上师大图书馆很好地践行了这一宗旨,值得我们图书馆界同仁学习。另外通过浏览其网站,编者发现上师大图书馆在特色馆藏建设中不仅注重对传统文献的收集,而且还进行了一系列特色数据库的开发,这些努力都是值得称赞的。现将这封表扬信刊出,编者希望图书馆界同仁能够共勉。当读者都从心底里感到“图书馆,真好!”之时,就是图书馆及图书馆人的价值得到最大体现之际。  相似文献   

16.
在第五届全国科技情报工作研讨会上,代表们围绕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从不同的层面向大家介绍了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特色。内容丰富多彩。现刊出部分交流内容,以在我们今后的科技信息服务工作中有所启发,有所借鉴——编者  相似文献   

17.
学术书评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题目所说,本文只是“学术书评”的“管窥”,而“管窥”也不过是对“学术书评”“家族”中片羽只鳞的反思,谈不上系统,更不能完备。这并非客套,也非谦虚,是作为书评的外行客串而已。就“学术书评”这一名称是否恰当而言,就踌躇不定。因为以前没有这个名称。书评行家杨玉圣先生出过两本书,一本是《学术批评丛稿》,  相似文献   

18.
我国已有二百一十余年的期刊发展史,但一本刊物办得好或坏一直只停留在编者、读者“心知肚明”的认识层面,始终未能建立起科学的期刊评估体系和评估机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情况有所改观。  相似文献   

19.
《新闻与写作》2009,(3):11-11
在传统媒体眼中,新媒体的形象不那么光鲜,甚至经常要面对很多批评,但是很高兴的是在《新闻与写作》看到有很多关于新媒体的探讨。不管怎样,喜欢也好,不喜欢也罢,新媒体的发展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最近一期的《新闻与写作》刊出了《百年报纸随风而逝?》的文章,我非常赞同其中的一个观点:报纸可能会消亡,但新闻永远不会消亡。  相似文献   

20.
这是我国第一位新闻学博士撰写的文章。这篇文章以充分的论证,对去年本刊“两月一评”和“新闻改革笔谈”专栏的部分文章作了分析和评价,对本刊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值得提出的是,我们的工作还做得不够好,刊物从内容到编排形式都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于改进和提高。童兵同志已经指出了一些,我们也对本刊去年的工作进行了检查总结。希望广大新闻工作者和通讯员经常提出宝贵的批评和建议,帮助我们改进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