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篮球是孩子们非常喜爱的运动,而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是篮球技术教学的重要起点,并且其练习的过程较枯燥、乏味,容易引起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出现接球不当球打伤人的现象。根据体育教学新大纲的要求,在本学期的第三周,我组织小学五年级学生进行第一次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的教学。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2.
陕南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良 《体育科研》2002,23(4):33-35
本文就篮球接球技术作为此项目的重要衔接技术,在比赛中运用于各个技术动作的起始,使其顺利进行,完成比赛任务进行浅析,并提出教学性的建议促进提高接球技术.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篮球接球技术作为此项目的重要衔接技术,在比赛中运用于各个技术动作的起始,使其顺利进行,完成比赛任务进行浅析,并提出教学性的建议促进提高接球技术.  相似文献   

4.
篮球     
G841.19 9803452论现代篮球中锋队员的接球技术=On thereceiving skills of the centers in modernbasketball[刊,中,I]/滕朝阳//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24(2).-57-59(BJ)篮球//接球//进攻//抢位//技术//关系//中锋//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开放式运动技能学习原理在篮球传球教学中的运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按照开放式运动技能学习的原理可将篮球传球运动技术分为本体感知、环境外显、本体决策和本体应答等4部分内容;2)篮球传球技术评价指标包括4大类16小项,分别是学生的传球运动技能的整体学习效果、接球运动技能的整体学习效果、传球意识的评价效果以及学生运用运动技能稳定性效果;3)经过16周的教学实验表明,运用开放式运动技能学习原理的篮球传球教学比传统的教学形式更有利于指导学生掌握运动技术。  相似文献   

6.
篮球作为三大球之一,在我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且贯穿了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如何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率,促进高校学生体质发展,是该研究的主要目标。该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等方法进行研究,发现在高校篮球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体育参与的积极性,提高篮球教学效率,对学生掌握篮球技术,培养终身体育健康观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笔者参加了浙江省五城区第四届小学体育教学研讨活动并执教了水平二四年级《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的第一课时片段课(25分钟),现将课的设计思路与环节安排一一阐述,以期与同仁分享,共同探讨。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的技术要点,明白传球的动作、路线和接球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2.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初步掌握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传球时蹬腿、  相似文献   

8.
篮球是广受学生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也是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一项必教的技术。而行进间投篮是篮球运动中一项重要技术,它具有其它投篮动作所不具备的优势:可以切入分球,可以直接得分,同时具有较强的牵扯和造成对方犯规的可能。它是篮球初级教学中的必修项目。行进间上篮是由跨第一步的同时接球,第二步跳起来在空中投篮这两部分组成。初学者由于对行进间投篮技术动作的概念不清,很容易造成“带球跑”和跨第一步接球后直接就投篮的错误动作。同时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命中率。篮球比赛中任何技术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命中率。一支球队无论…  相似文献   

9.
现代篮球中锋的投篮技术是一项强对抗的进攻组合技术。它是由抢位、接球和投篮组成的,它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意识和抢位的对抗性、接球的攻击性和投篮的应变性  相似文献   

10.
在我任教的初二学生中很多对篮球感兴趣,特别是男同学,他们对学习篮球知识和技术动作的心情很迫切,但是受到教学大纲及课时篇幅的限制,很难系统地学习篮球技术动作,特别是跳投,基本没有学生能掌握。如果能掌握原地跳投,其它的如接球急停、跨步急停跳投的学习将非常容易。针对这种情况,我让他们在课外活动时按照以下方法练习,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现在写出来与大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在篮球的训练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篮球技术训练,而忽略了篮球对抗训练,在进攻端青少年通过组合技术训练可以有效提高青少年的篮球技术,但篮球运动不仅考验篮球技术,同时也考验篮球运动员的身体对抗能力,这就要求青少年在训练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抗训练,两者进行相结合才能有效提高自己的篮球运动水平,发展成为一名攻守兼备的篮球运动员。  相似文献   

12.
运用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方法对中国知网数据库2000-2017年收录的有关篮球运动领域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我国篮球领域发文量的变化趋势呈现先增多后减少的倒"U"型,并在2007年出现发文量突增的现象;(2)我国篮球运动领域科研文献的合著率为57%,与国外相比,合著率较低;(3)高等体育院校是国内篮球运动领域研究的高产机构,机构间的合作主要是强弱合作;(4)新世纪以来我国篮球运动学术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篮球教学训练、篮球比赛、职业篮球、篮球运动员训练、篮球运动文化等方面,其中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CBA联赛)、篮球运动员训练、篮球比赛、篮球教学、篮球技能等映射着研究热点前沿的流变。  相似文献   

13.
中国篮球城市——丹阳市篮球运动现状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观察法,从组织管理、输送运动员、篮球竞赛成绩、篮球裁判员、篮球场地、学校篮球等方面对丹阳市的篮球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丹阳市篮球场地设施较好,农村篮球活动开展很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力度不大,丹阳市拥有等级证书的篮球裁判员数量较少。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小篮球主要是根据成人的篮球运动专门设计用来为少年儿童的篮球运动服务的一项运动项目,目前,小篮球在国外的发展属于起步的阶段,对于国内来讲,虽然小篮球运动的举办时间比较早,但是没有统一的官方路径,只是非正式的发展。在2017年,篮球协会首次通过一场新闻发布会的模式,将小篮球纳入了官方管理的范围,自此,小篮球才正式地与国人接触。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对篮球规则修改的价值取向作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篮球规则与篮球运动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篮球规则的演变反映出篮球运动发展的社会性和时代性的特点,并对篮球运动的发展起着决定性引导作用。2008年国际篮联对篮球规则的重大修改分析其价值取向为攻守平衡、文明竞赛、公平公正、观赏性和商业化。同时,也体现了现代篮球运动的发展方向与趋势,对我国篮球运动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篮球改革急待解决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肖丰 《体育学刊》2004,11(4):127-129
对我国篮球市场职业化以来所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采取以下措施才能尽快提高我国篮球水平:1)转变观念,建立适应市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篮球管理体系;2)广泛普及篮球运动.并应从儿童抓起;3)进一步采取措施完善赛制,培育篮球市场。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我国篮球运动技战术水平,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对篮球竞赛场地的变化过程进行回顾,以及分析了这几次场地变化过程对篮球技术、战术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篮球运动的发展与规则的变化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篮球运动的发展决定篮球比赛场地的变化,规则的变化又促进了篮球技战术水平的提高;篮球竞赛规则的变化促进了篮球技战的变化与创新,有利于篮球运动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美国篮球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文化角度分析美国篮球文化环境对篮球运动的影响,就美国篮球文化的诞生背景、基本特征、价值取向及对篮球运动发展影响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阐述篮球运动作为篮球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美国篮球运动的发展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以期为实现中国篮球由运动层面向文化层面的跨越与升华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管建丽 《精武》2013,(35):84-85
篮球运动在高校学生中,从来不缺热情,但是客观观察高校学生的篮球教学课,发现高校学生自我满足自己的篮球技术,技术型的篮球人才并没有多少,高校学生们仅仅满足一场篮球赛的健身,并没有提升自身篮球技术的热情,如何提高高校学生篮球学习的积极性,认真分析当前的蓝球教学现状,找出高校学生篮球学习热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旨在掌握篮球代表队的运动心理技能现状后,为代表队制定心理技能训练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川师大篮球代表队的31名运动员进行调查。结果:川师女篮焦虑控制维度非常显著大于男篮(P<0.01);女篮集中注意维度显著小于男篮(P<0.05);女篮自信心维度非常显著小于男篮(P<0.01);女篮心理准备维度显著小于男篮(P<0.05);女篮动机维度显著小于男篮(P<0.05);川师女篮团队重要性维度非常显著小于男篮(P<0.01)。结论:川师大不同性别篮球代表队运动员在运动心理技能六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即男篮心理技能六个维度掌握情况均优于女篮,尤其是焦虑控制技能的掌握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男篮心理技能主要表现出高自信心、低心理准备的特征;女篮心理技能主要表现出高焦虑、低心理准备特征;川师篮球代表队对心理准备技能的掌握程度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